第三篇 仕途通達,決勝官場 出色的「民族事務家」

和珅除了善於理財之外,還是一個出色的民族事務家和翻譯家,他從小就精通漢、滿、蒙、藏四種語言,這為他圓滿處理各民族事務提供了方便。

整個清朝時期同國內各少數民族以及周邊國家的交往都非常頻繁,國家對外交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加大。而中國傳統的教育對這方面人才的培養,無疑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和珅憑藉著他的語言優勢脫穎而出,成為乾隆時期最為出色的民族事務家。

西藏自唐朝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後,就一直同中央政府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西藏地區佛教鼎盛,藏民都信奉佛教的分支喇嘛教,宗教領袖同時也是西藏的政治領袖。明朝萬曆年間,喇嘛教領袖索南嘉措被尊為達賴喇嘛,這是中央政府承認的第一位西藏本土的首領。雍正年間,西藏內部為爭奪統治權的鬥爭而出現了兩個達賴六世,準噶爾部的頭目策旺阿拉布坦趁機攻入拉薩,囚禁了達賴六世。清政府派兵前往救援,經過一系列征伐,驅逐了準噶爾兵,重新擁立青海所立的達賴六世登上寶座,舉行了隆重的寶床大典。從此,西藏在清政府的管理下,安定了下來。

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年),西藏六世班禪飛馬急送一封書信給朝廷。信是用藏文寫成的,朝中無人能識。和珅趁機向乾隆表明自己的能力,他拿起書信朗聲唸道:「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薩大皇帝豢養之恩,不勝盡數,非他人所能比。小僧乃一出家之人,無以極稱,雖然每日祝禱文殊菩薩大皇帝金蓮座億萬年牢固,並讓眾喇嘛等誦經祈禱,但仍時時企望覲見文殊菩薩大皇帝。庚子年為大皇帝七旬萬萬壽,欲往稱祝,特致書大皇帝膝前,以達敝意。」讀罷,垂手肅立一旁,舉目四望,心中不免得意洋洋。

乾隆向來喜歡這種場面上的事,聽罷更是歡喜非常。於是命和珅擬詔,和珅用滿、藏、漢三種文字擬定了詔書。詔書中說:「昔據章加呼圖克圖奏稱:『班禪額爾德尼因庚子年為大皇帝七十萬壽,欲來稱祝』,朕本欲見班禪額爾德尼,因道路遙遠,或身子尚生,不便令活佛遠涉。今活佛親自修書,致達尊願,實屬吉祥之事,特允所請,是年朕萬壽月,即馳熱河,外藩畢集,班禪額爾德尼及若於彼時到熱河,最為便宜。」

另外,乾隆為了顯示自己對班禪此行的重視,同時也為了展現大清帝國的強大,特命在熱河為班禪擇地建廟。乾隆之所以這麼安排,是因為早在康熙年間,五世達賴進京陛見的時候,康熙就曾在熱河特意為他建造黃寺,以供停駐下榻之用。所以乾隆此舉也是遵循先例。

和珅這一次表現得極為出色,乾隆就把為班禪建造廟宇的事交給他全權處理。自康熙年間五世達賴進京面聖之後,還沒有哪一位西藏的領袖走出過雪域高原。這次六世班禪進京,乾隆自然極為重視,所以為班禪建造的廟宇一定要富麗堂皇,體現出皇恩浩蕩。和珅知道這件事有關國體,不敢絲毫懈怠。於是他親往熱河,勘測地形,反覆修改圖紙,並特意強調體現出西藏本地特色。

不久,和珅就把設計好的圖樣呈進到北京,請乾隆御覽,乾隆大悅,命加緊督造。廟按原有名稱稱為「須彌福壽之廟」。在普陀東乘三廟東側建造,計劃共佔地三萬七千九百平方米。整個建築建造在山麓之上,寺院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前部建有碑亭,後部建琉璃萬壽塔,依循山勢,逐次升高,廟的前部建築由五孔石橋、石獅子、山門、碑亭、琉璃牌坊組成。周圍建有圍牆環繞,左右建有東西掖門,上面按照中式宮城的格局建有樓台。整座廟坐北面南,正中的大紅台與東紅台、吉祥法喜殿相毗連,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給人一種輝煌莊嚴之感。

為了支持這一建築盡早完工,乾隆告訴和珅,一切財力、人力悉聽他調用。不到一年,「須彌福壽之廟」建成開光,和珅因督造有功而獲得封賞。

通過這件事,和珅展示出了他出色的語言天賦和處理對外事務的能力,被乾隆任命為理藩院尚書,管理蒙、疆、藏事務及外交上的一切事宜。理藩院首長尚書歷來由滿族王公擔任,實際地位高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首長。和珅擔當此職後,多次幫助乾隆帝處理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問題,深受乾隆器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