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仕途通達,決勝官場 皇帝的理財高手

乾隆之所以特別寵信和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和珅善於斂財。他總是運用各種方式,為乾隆聚斂財富供他揮霍和講排場,尤其是皇族的盛大節日,耗費總是高得驚人。因此,乾隆是無法離開給他搜刮財富的和珅的。

乾隆統治時期,清朝社會表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國庫也不再捉襟見肘。乾隆因此有些沾沾自喜,對自己的文治武功非常滿意,喜歡時不時聽大臣們稱頌一番。況且過慣了富貴日子的乾隆,很難一下子改變自己的生活,所以迫切需要一個既善於理財又能廣開財路的人。和珅恰巧就是這樣的人,他一出現立即就成為乾隆的心腹,被乾隆視做國之棟樑。

和珅的信條就是,他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只要能使皇帝高興,他就會搶著去做,哪管他是否正確、是否對人民有利。

為了滿足乾隆奢侈排場的需求,他的廣開財路,其實就是巧立名目,利用權力命令官員和商人將財富進貢到乾隆和他那裡而已。但是,為了保證不讓皇帝背上「亂收費」的黑鍋,收這些錢都要名正言順,讓乾隆用得心安理得。為此,他打著「皇恩浩蕩」的旗號,讓各地官員以向皇帝謝恩的名義「自願」進貢,以示忠心。他的這個理由既充分又無懈可擊,下面的官員誰敢不聽?如果不貢獻財物,豈不是皇帝的恩澤沒有惠及你,而你也無法向皇帝表達忠心了?因此,這個大旗一豎起來,無論是朝中的官員,還是各地的地方官都爭先恐後、不遺餘力地搜刮民脂民膏以貢獻朝廷,讓皇帝知道自己的忠心。乾隆見全國各地的官員紛紛向自己表達忠心並對皇恩感恩戴德,心中的那份自豪感越發膨脹,對和珅更是言聽計從。

和珅還利用官員犯了貪污等罪名後,實行抄家罰沒,或者代以「議罪銀」,讓罪行不是很大的官員向內廷交納數千兩至數萬兩的銀子,作為一種贖罪的表現。這些罰沒的錢財85%上繳內務府,供皇帝及其內廷使用,只有少量上繳戶部或用於國家財政,這就為皇帝找到了名正言順的財源。

再者就是加強稅收管理。和珅為了弄到銀兩,雷厲風行地清理各鹽區拖欠的稅課,加強各稅關的徵稅力度,雖然他的目的是為了快點兒見到錢,但畢竟為政府做了好事,算是為皇帝辦事的時候順便為人民做了善事。他還長期把持京師稅務局——崇文門監督一職的權力,親自抓京師稅收,並想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甚至在崇文門按照進京官員的品級高低進行收費,幸虧有乾隆帝的袒護,否則差點兒被人告倒。

另外,和珅還對工程用款精打細算,盡量節省。乾隆中後期的工程大都由和珅參與財務監督,和珅對工程款的使用精打細算,常常為減少花費而費盡心思,他經手的工程大多比預算花費少許多,如北京城中軸線上的青石路,和珅就向乾隆建議盡量利用舊材料,節省了不少銀子。乾隆因此誇他肯為國家著想,並將剩餘的銀兩大部分劃歸自己的內務府,少部分賞賜給和珅,和珅因此更加被乾隆看重,將一切維修重建事宜交由和珅全權處理。

皇帝除了處理國家大事外,也有私事要辦。所以他的所作所為,有些是公事,如架橋修路等,有些是私事,如個人出遊、皇族生日擺宴等。公事由戶部出錢,私事則由內務府出錢。皇帝的個人開支,費用必須由內務府自籌,而內務府的財源實在有限,而乾隆又喜歡把私事搞得很隆重,這樣一來,內務府就漸漸入不敷出了。內務府的錢不夠花,就只好向戶部尚書「借」一點,雖說戶部不得不答應,但次數多了,皇帝面子上不好看。

正是由於和珅天資聰穎,善於理財,才使乾隆的內務府「扭虧為盈」,所以,和珅受到乾隆帝的異常信任,後來乾脆把軍政大權也放心地交給和珅管理。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和珅善於理財的本領得到了乾隆、嘉慶帝的認可,成為大清國不可替代的理財高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