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八面玲瓏,為人狡黠 善解人性的弱點

和珅在官場屹立不倒數十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善於洞察人性,能把握人的喜好,進而實行控制。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把握準了人的性格後,就可以「辨證施治,對症下藥」。對皇上,既要顯示出自己的才華,使皇上視自己為能臣,又要注意到皇上作為一個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和基本需求。對同僚,則是盡量拉攏並為己所用,實在不願受自己控制的則狠狠地予以打擊。

中國人的品性究竟是什麼?很難隨意下結論。在封建時代,人們的思想都受到牽制,要忠心地服侍主子,而且幾千年的專制又壓制了人們的人性,所以千百年來人們要麼無才,要麼就是奴才。和珅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奴才,不過他服侍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作為全國最大的奴才,奴才的稟性早已被和珅熟知於心,他既知道怎樣做奴才,也知道怎樣去管理奴才。

很多人向來就是從心理上區分尊卑,你越把自己當主人,他就越對你尊敬,如果你對奴才客客氣氣的話,他卻越發肆無忌憚,實在讓人又氣又笑,簡直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因此,和珅知道對付馬要用鞭子,對付奴才要用棍子,你打他越多,越狠命地踢他,他反而會笑臉相迎,對你忠心耿耿。

滿朝文武中,哪個不是奴才?就連阿桂、永貴、福康安等股肱之臣照樣還不是任憑皇帝驅使?所以,聰明的和珅知道,只要抓住了皇帝的心,就可以在朝中進退自如。他早就知道朝中臣僚大都是牆頭草,哪邊有好處、哪邊得勢就倒向哪邊,因此,他的首要之事就是殺雞儆猴,確立自己的權威。

和珅為了打擊異己,控制言論,著力訓練了一支忠於自己的特務間諜組織,相當於雍正時期的「血滴子」,散佈於全國,充當自己的耳目。隨時瞭解誰對自己忠心,誰有意反抗自己。一時間,和珅的權勢直逼明末的權奸魏忠賢,既搜集有利於自己的情報,又為皇上收集情報,皇帝見和珅的這一行為確實能讓自己隨時瞭解各處的情況,所以他很支持。得到了乾隆的默許,和珅就更加膽大妄為了。

他知道世人皆為勢利眼,小時候在咸安宮官學的遭遇讓他懂得:只有擁有權力和財富才會有前途,如果既無權又沒錢,那麼自己便一無是處了。因此,現在自己受乾隆寵愛,不管在天下人面前背負怎樣的惡名,只要不惹惱乾隆,那麼同僚必定也會礙於乾隆的面子,對自己另眼相看,一定會紛紛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找藉口。

和珅的判斷是正確的,他準確地把握住了官場上大多數人的心態,所以能夠把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後來,他只要一說話,以前不正眼看他的官僚們都聚精會神,唯恐聽漏一句。

說起來,和珅還要感謝永貴。和珅剛入軍機處時,永貴因「安明事件」彈劾他,後經過和珅巧妙運作才得以脫身。和珅經此一劫而不倒,卻真正看清了朝臣的面目:哪些人只是表面應付自己,哪些人對自己忠心耿耿,他全都看在眼裡,記在心頭。他更感激永貴之子伊江阿給他通風報信,所以後來對伊江阿大力提拔。永貴父子兩人一正一反地幫了和珅的忙。而對指責過他的那幫朝臣,和珅並沒有馬上與他們翻臉攤牌,他知道自己現在羽翼未豐,便與一幫朝臣虛與委蛇,笑面相迎,雖然心裡異常痛恨,但他在等待機會。在和珅的心目中,對待這幫騎牆派要麼應付敷衍,要麼一棍子打死,現在自己還沒有絕對實力,能拉攏的當然要極力拉攏。

通過此次事件,和珅深感培植自己黨羽的必要性。於是他下定決心,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以弟弟和琳與福長安為左膀右臂的關係網。

和珅不僅瞭解人性,對讀書人的品性更是瞭如指掌。因為和珅自己文武雙全,也算是半個讀書人,他知道讀書人由於讀書太多,所以平時的行為習慣受到的羈絆也很多,不自覺就有了被奴役的習慣。讀書人的最大願望是金榜題名,其實也就是為皇帝打工。對於這些有強烈願望的讀書人,和珅也不討厭,他最討厭那些自命清高的讀書人。後來,乾隆帝常常讓他做監考官,他總是在科舉考試中錄取對己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讀書人,而對那些自恃才高、不肯服軟,不肯與自己合作的人,即使已經上榜,他也會找百般藉口來阻撓這些人入仕,以致一時間「天下士人,幾出和門」。

憑著能摸透人心的這種特殊才能,和珅算是跟著乾隆風光了一輩子,可惜他太過依賴乾隆,而沒有把心思放在嘉慶身上,所以不能及時瞭解嘉慶的想法,招致殺身之禍。但這並不是因為他不善於瞭解新皇帝的心思,實在是他從心眼裡不喜歡嘉慶的緣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