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八面玲瓏,為人狡黠 昔日老師成門生

和珅籠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辦法,所謂因人而異。比如有真才實學的孫士毅,他就沒有拐彎抹角,而是擺出自己的實力,很快就讓其心悅誠服了;對待那些寡廉鮮恥之徒,他就略微給予他們一些好處,很快就把他們收服了……況且,以和珅的地位,拉攏下層官員並不需要費很大的工夫,而且對方大多會主動送上門來,而自己只需要略施好處,就能與對方建立穩定的利益關係。對待一般的官員全都如此,就連自己的老師也不例外。

和珅的老師吳省欽、吳省蘭兄弟雖然人品一般,甚至可稱得上低劣,但都自幼聰慧,學富五車,非同一般人。

吳省欽,字沖之,號白華,生於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江蘇南匯人。吳省欽精於詩文,著有《白華初稿》,以文學詞賦聞名。凡遇國家舉行盛大典禮,他進獻的詩文都能獲得皇上的嘉獎,並被鈐上御璽,珍藏在內府中。吳省欽一生歷任內閣中書、翰林院侍讀、上書房行走、光祿寺卿,貴州、廣西、湖北、浙江、江西鄉試正考官、會試同考官、順天學政、順天府府尹等,以及禮部、工部、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職。

吳省蘭,字泉之,是吳省欽的弟弟。先考取咸安宮官學教習的職位,後升國子監助教。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參加會試,名落孫山。乾隆得知後親自下旨說:「國子監助教吳省蘭學問優秀,且在四庫館校勘群書頗為出力,現特別恩准他與本科中試的舉人一起參加殿試。」殿試的結果吳省蘭列第二甲第三名,獲得進士身份。

吳省蘭在擔任咸安宮教習的時候,與和珅的舅舅伍彌烏遜交好,經常一起談詩作對。後來,伍彌烏遜從中介紹,這樣,吳省蘭就成了和珅的啟蒙教師。和珅在吳省蘭面前,行弟子的禮節,並刻苦讀書學習。和珅自幼聰明,學習不到半年,就有明顯的進步,對吳省蘭教習的課文也能快速背誦出來。吳省蘭本來對八旗子弟沒有好感,認為他們都是提籠遛鳥、出入風月之地的紈絝子弟,而和珅的表現使他眼前一亮,所以對和珅非常欣賞和喜愛。

很快,和珅、和琳兄弟進了咸安宮官學讀書,吳氏兄弟都是他們的老師。和珅兄弟二人因為沒有生活來源,所以非常儉樸,但學習用功、勤奮,而且和珅很早就顯出了不一般的聰明才智。不過,也顯示出了強烈的功名心。他還向吳省蘭請教滿族憑藉騎射也能入朝為官的問題。吳省蘭卻教導他馬上可以得天下,但卻難以守天下,並列舉商湯、周武的例子使他明白文治武功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所以,大清自康熙帝以來,也開始推崇漢學,尊師重道,求賢若渴。所以不僅要學好騎射之術,更要學習四書五經。和珅深受啟發,於是就文武並進,為自己以後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和珅發跡後官運亨通,並沒有忘記吳氏兄弟,尤其是吳省欽,他雖然滿腹經綸,可惜科舉屢試不中舉人,頗感無奈。後來和珅官運亨通,權勢日隆,有一年吳省欽參加鄉試,和珅恰好是閱卷官。吳省欽雖然做過和珅的老師,但為了能夠獲得和珅的照顧,於是在考試前登門拜見和珅。並給和珅下跪道:「弟子特地來拜見先生!」

和珅雖然為官多年,臉皮也是幾經打磨,但面對老師這種舉動仍然大吃一驚,連忙說:「老師快快請起,您是我的老師,何故對學生行此大禮?」

吳省欽厚著臉皮說道:「和大人您是主考官,按規矩,參加考試的都是學生,要稱主考官做老師,這也是古已有之的傳統了。我現在的確是您的門生啊!」和珅心中雖然有些彆扭,但還是應承了下來。

和珅其實也有自己的打算:自己在朝中雖然位高權重,畢竟根基不穩,需要籠絡一些有才學的人作為黨羽。吳省欽的行為已經表明他的人品不佳,但畢竟還是可以為自己出謀劃策的。就這樣,吳省欽由和珅的老師成了和珅的門生。二人各取所需,倒也樂得落下個千古奇談。

考題是由皇帝親自出的,保密性很強,和珅卻手眼通天,通過皇帝身邊的太監獲知內容,並透露給了吳省欽,這樣吳省欽便高中舉人,雙方皆大歡喜。吳省欽見識了和珅手眼通天的手段,對和珅更加佩服,與弟弟吳省蘭一起成為和珅的黨羽,對和珅十分忠心。吳家兄弟不僅學識高,而且也很有辦事能力,他們甚至幫助和珅打擊自己的同鄉曹錫寶。因此,和珅對吳省欽兄弟更加信任,在和珅的舉薦下,作為主考官主持各地鄉試,撈了不少好處。有了和珅的照顧,二人的官路也是十分順暢。

吳省欽多次主持鄉試,對舞弊成風的現象非常不滿。於是他向乾隆上奏請求增加試卷用紙,避免攜帶作弊用的資料等,他的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議得到了乾隆的嘉許。

吳省蘭比他哥哥更加順利,他先後擔任四庫全書館的分校官、文淵閣的校理。並歷任南書房行走、內閣學士,禮部、工部侍郎、浙江順天學政、順天鄉試同考官、浙江鄉試正考官、殿試讀卷官、會試副考官等。

吳省蘭有為官的才能,也有很高的才學。他曾被和珅派到嘉慶帝身邊,名為陪讀,實為監控。幸好嘉慶帝奉行韜光隱晦的策略,對此欣然接受。嘉慶帝處處小心,吳省蘭一時抓不著把柄。誰知,嘉慶帝即位後,立刻給昔日的恩師朱珪寫信,表示「想請老師早日回京,助朕一臂之力。」吳省蘭很快看到了這封信,馬上報告了和珅。和珅知道這是觸犯了乾隆的大忌,立刻秘密上奏給太上皇乾隆。

乾隆剛剛交出皇位,心中非常煩悶,聞聽此事,震怒不已。認定嘉慶這是在收攏人心,培植自己的心腹,要把他這個太上皇架空。於是就問大臣董誥該怎麼處理,董誥知道這是乾隆剛剛退位,一時難以適應而已。其實嘉慶帝這麼做也沒什麼不對,但是又不敢頂撞乾隆,於是董誥非常聰明地說:「臣聽說過,聖主無過言」。這句話簡直無懈可擊,嘉慶帝已經即位,當然有權決定任何人事調動,董誥為人臣子,是不能挑皇上的毛病的。乾隆帝知道這是董誥在善意提醒自己,只好順水推舟,勉勵董誥好好輔佐嘉慶帝。最後,因和珅從中作梗,朱珪還是沒能調回京城。

和珅倒台後,吳氏兄弟受到牽累。嘉慶後來找了個由頭,下令將吳省欽革職還鄉。數年之後,吳省欽默默無聞地死去。而吳省蘭則被降職為編修,撤去學政、南書房行走等職。後因才學突出,官復原職。嘉慶帝不計前嫌,對他仍很器重,數月之後,還任命他為日講起居注官,提督湖南學政。

吳省蘭為報嘉慶帝之恩,從此兢兢業業,在公務上不敢有絲毫怠慢。還經常提出針砭時弊的建設性意見,頗得嘉慶信任。嘉慶九年(一八○四年),吳省蘭因為年老體衰,榮歸故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