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八面玲瓏,為人狡黠 征服異己狠為先

凡古往今來能成就大事者,都不是遇事猶豫不決的人,他們能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辦事果斷決絕,沒有「婦人之仁」。和珅能夠扶搖直上,做起事來更是心狠手辣,決不手軟,否則政敵的唾沫星子就能把他淹死。尤其是對待那些敢於與他作對的人,常要置人於死地方才安心。

和珅當道時,常有人因膽敢對和珅的所作所為提出質疑而落得丟官歸田、甚至家破人亡的下場。其中武虛谷的遭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武虛谷,又名武已,河南偃師人,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出任博山縣知縣,而當時的和珅身兼步軍統領一職,負責維護京師一帶的社會治安。當時社會上盛傳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率眾起義的農民領袖王倫沒有死,正在招兵買馬準備造反。於是,和珅以搜捕王倫、剷除後患為藉口縱容部下肆意燒殺搶掠。他們不僅在京師一帶活動,有時甚至跑到王倫的起兵地點山東一帶尋釁滋事。

不久,剛剛出任縣令的武虛谷就遇到了和珅派來的官兵,官兵在鄉間肆意傷害百姓、搶奪錢物,搞得民怨極大。武虛谷是個耿直的人,看不得這些人在此耀武揚威。於是派人將他們拘捕到縣衙。誰知這些人仗著和珅撐腰,以官差自居,傲慢無禮,見了武虛谷也不下跪,並向他暗示自己是和中堂的屬下,讓武虛谷識相點兒,把他們放回去。

武虛谷自認並不理虧,於是厲聲說道:「朝廷派你們來是為了抓捕逆賊,不是讓你們來滋擾百姓的,你們到達我縣,胡作非為,還有什麼可說的。」說完命令左右把這群人痛打了一通,趕出了博山縣。

這些人哪裡吃過這等虧?回去又添油加醋的向和珅回稟,說博山縣知縣對和中堂傲慢無禮,口出狂言,沒有絲毫恭敬之心。和珅知道這件事後對武虛谷懷恨在心,沒過多久竟然尋了一個藉口,革去了武虛谷的官職,把他遠遠發配到了東北為奴。

和珅對待一個平時和自己夠不著說話的縣令都處心積慮,出手狠毒,恨不得趕盡殺絕,可想而知,他對那些身居高位、平時不把自己放在眼中的官員更是無所不至了。

和珅自得乾隆青睞之後,朝中的大臣有很多對他已經不敢輕慢,執禮甚恭。但也有一些性情耿直的官員認為和珅出身發跡不由正途,只是靠討好君王才得以榮顯,對他頗為輕蔑。

一次,江西巡撫海成來京述職,到了軍機處,對所有的人都一一作揖,對和珅態度卻甚是傲慢無禮,並且說道:「沒想到幾日不見又多了一個軍機大臣,看來是有人能耐大,做了炮竹升上了天。」並且故意讓和珅聽到,最後竟然對和珅進行人身攻擊。和珅當時並未發作,但決心要滅一滅海成的氣焰。

乾隆時盛行查繳「禁書」,海成向來唯朝廷的命令是從,所以對收繳「禁書」也十分賣力,成效很大,還說「尚不能一時盡淨」,並表示還要繼續努力,因此受到乾隆的讚賞。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差點兒就因查繳禁書而丟了性命。

當時有本書叫《字貫》,作者是王錫侯,本名王侯,害怕自己的名字讓朝廷忌諱,遂改名錫侯。他年近四十才中舉,後因屢試不第,決心棄考著書。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他花費了十七年心血,終於寫成了《字貫》一書,並刊行面世。該書分為天、地、人、物四類,是一部簡明的字典。他對自己的這本書也是非常滿意,並在序中寫道:「天下字貫穿極難,詩韻不下萬字,學者尚多識而不知用。今《康熙字典》增加到四萬六千多字,學者查此遺彼,舉一漏十,每每苦於終篇掩卷而茫然。」所以,他著這部書就是為了能夠將天下字貫通聯繫,使學者便於查找。

誰知,就是因為他序言中提到《康熙字典》有諸多不便,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王錫侯的同鄉將此書以誣蔑貶低聖祖康熙帝的名義告官。經辦此案者正是海成,他認為王錫侯目無聖祖、膽大狂妄,建議乾隆先革去其舉人身份,再審擬定罪。乾隆仔細看過《字貫》後,對此並未在意,遂將此事暫時擱在一邊。

誰知此書輾轉落到和珅手中,他恨不得能從書中找到對皇家不敬的隻言片語,以期獲得乾隆的重視和寵幸。終於,他在書中的「凡例」中看到聖祖、世宗的廟諱及乾隆的御名字同其他的字一樣一一列出,於是抓住把柄,立即向乾隆參奏。乾隆聽說書中竟有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對皇帝的名字不加避諱,觸犯了皇家的威嚴,於是下令把王錫侯處斬,子孫六人處死,全家二十一人連坐;這還不算,他還痛斥海成不細心辦案,革去了他的職務,並交刑部治罪。

和珅在這一次次的「壯舉」中,打擊扳倒自己的政敵,本人卻一次次陞遷,並在乾隆面前邀寵。他的行為甚至其他國家的使臣也有所耳聞,朝鮮的使臣回國後在史書上有記載:陝西有一個書生,因對和珅貪贓枉法、結黨營私的罪行看不下去,加上親見官場的昏暗和人民的痛苦,於是不顧個人安危向乾隆上書,痛陳和珅的種種惡行,希望乾隆按律治和珅的罪。

書生的奏摺最後終於到了乾隆手中,但乾隆此時正對和珅恩寵有加,哪裡聽得進半點良言?對和珅依然是堅信不疑。但是和珅卻不能容忍有人如此對他,於是派人打聽到這個書生的下落,並殺死了書生的全家。滿朝文武見和珅如此恣意妄為而仍受到皇帝的寵信,哪個還敢不對他尊敬?一時間官員們見了和珅都是戰戰兢兢、唯唯諾諾,和珅一來,如同皇帝駕臨一般。

其實,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去想,就會發現和珅之所以對人施展這麼毒辣的手段,也是迫不得已。他沒有高貴的出身,也不是科舉出身,所以,儘管官職高高在上,卻得不到相應的尊敬,心理難免不平衡。如果他不對那些政敵痛下毒手,給自己立威,他在官場上恐怕是沒有好日子過的。

後來他為了取悅皇帝,鞏固自己的地位,難免做了不少不義之事,惹得官怒民怨。此時他只好靠嚴酷的手段打擊別人,殺一儆百,讓別人不敢對他輕舉妄動。不如此就會被人輕易地聯合告倒,早早結束他的政治生涯甚至性命了。然而,聰明一世、飽讀詩書的和珅怎麼會不知道這樣做就是違背天下的公理?他這樣做,豈不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自尋死路?可見和珅也有利令智昏的時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