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八面玲瓏,為人狡黠 咬定靠山不放鬆

和珅認為,自己在乾隆身上進行了巨大的感情投資,已然取得旁人難以獲得的信任,自己和乾隆已經在一條船上,也算是找到了終身的靠山,若靠山不在了,自己也會隨之完蛋。於是,他總是盡一切努力使乾隆仍然大權在握,從而保全自己。

《大清會典事例》中也有記載:「(乾隆)踐祚之初,即焚香默禱上天,若蒙眷佑俾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載之數。」乾隆自己也多次表示:「回憶踐祚之初元,曾默吁上蒼,若紀年周甲,當傳位嗣子,不敢仰希皇祖以次增載,今敬迓洪厘,幸符初願,朕康強逢吉,九旬望衷,五代同堂,積慶延祺。」至於這樣做的原因,他也曾明確提到:「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為了使誓言得到兌現,這是乾隆要禪位的原因之一。另外,乾隆自覺在位六十年,各項事業都有所進展和成就,功績卓著,也算是對得起其祖宗和天下百姓了。所以他餘年就想實行訓政,過上一段當太上皇的生活。

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早就有的一種制度,因歷史上的太上皇其境遇有天壤之別而讓乾隆顧慮重重。於是把準備讓出皇位、歸政於子的消息最先告訴了和珅。乾隆退位之事對於和珅來說,事關重大。於是他開始發揮其巧言善辯的才能,企圖讓乾隆回心轉意,至少要保留權力。

和珅為什麼對乾隆禪位十分敏感呢?因為對和珅來說,失了乾隆這個大靠山,而新帝又不信任自己的話,自己的萬貫家財、權傾朝野豈不是要付諸東流,官位、前途也不再明朗。因此,和珅本意極不願乾隆退位,可是這會涉嫌妄議國事。於是,和珅忙上書一本:吾皇萬歲,內禪大禮,合乎仁義,昭乎日月,前史之中雖多有所聞,然未見有多少榮譽,惟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方算是千古盛典,但考究堯傳舜之時,在位七十三載,帝舜三十徵庸,三十在位,又三十餘載方行禪位之禮,當今我主,精神瞿鑠,威風不減,定壽比堯舜,如此一二十載之後,再傳位太子,也不為遲,況且四海之內,視萬歲如父母,人心齊仰,如日昭昭,皇上御宇一日,四海即仁被一日,百姓感恩一日,奴才等近沐恩慈,尤願皇上永護。

和珅本來就是乾隆肚子裡的蛔蟲,知道乾隆怕放權後自身難保,所以才猶豫不決。他的這番話正中乾隆要害,不能不讓乾隆想起歷史上的幾位太上皇的經歷:唐太祖李淵被迫傳位李世民,之後被軟禁;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後,玄宗又不得不做太上皇;宋朝時,金兵南下,宋徽宗不得已才傳位於太子。歷史上的朝廷就是個爭權奪利的名利場,權勢的誘惑可以讓任何一個人的心靈扭曲,所以禪位移交權力的下場可想而知。和珅這些話說得非常圓滿,是希望乾隆以此為鑒,知難而退,但又說得毫不刺耳,讓人聽來還覺得他想得周到。最後,又說不僅是自己希望皇上不要退位,天下的百姓也都深感聖恩,乾隆繼續在位是順乎天意合乎民心之舉。

和珅的這番話深深地觸動了乾隆的虛榮心。於是,乾隆決定讓位不放權,做一個真正的太上皇帝。他還在樂壽堂前門內自撰並親筆書寫了一副對聯:「樂在人和,肯寄高閒規宋殿;壽同民慶,為申尊養托潘園。」自比宋高宗和明代官僚潘恩。不僅如此,他還倣傚宋高宗的德壽宮起居注,乾隆決定也要做太上皇起居注。而且決定新皇帝登位後,朝廷上用嘉慶的年號,內廷依然用乾隆的年號,也就是說,宮裡是存在乾隆六十一年的說法的。

和珅利用乾隆有心繼續秉持朝政的心理,輕易保住了自己的權勢,並且繼續把持權柄,地位沒有絲毫的動搖。和珅想在太上皇歸天之前把自己和新皇帝嘉慶的關係搞好,以期達到順利交接的目的。所以他盡可能向新皇帝獻媚取寵,希望成為兩朝的股肱之臣。他想,有乾隆這個依靠,加上自己善於揣摩上意,應該不成問題,和珅計議已定,心裡不免美滋滋地暢想自己的光明前程。

一切安排妥當,乾隆於六十年(一七九五年)九月初三日發佈上諭,將他要做太上皇的來龍去脈、內禪的步驟和訓政的意圖一併表達出來,表明只是把皇位讓出來,但決不交出實權。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威的太上皇。與此同時,他還通過和珅發佈上諭:「明年降旨歸政之後,凡內廷人等俱稱上萬萬歲。」他的諭旨應稱為「敕旨」。

有名無實的嘉慶帝登基了,但正如乾隆所說,他自己並未頤養天年,而是孜孜訓政,毫不倦怠。乾隆雖然表面上是禪位給嘉慶,但實際上是更進一步的專制了。他說:「歸政後,迅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凡事無鉅細,嗣皇帝仍要向他奏報,由他來裁決並下達指令。並規定:「凡有善奏事件,俱著書太上皇帝,其奏對著稱太上皇」。太上皇帝並沒有到寧壽宮居住,而是依然住在養心殿中,他仍一如往日自稱為「朕」。嘉慶的權力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其沒有行政權,沒有用人權,更不能單獨接見外藩和貢使,確實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兒皇帝」。

和珅見嘉慶對乾隆百依百順,自己的大靠山乾隆仍然勤政,並把一些重要事務交由自己辦理,心中不免更加得意,同時也對自己佩服有加——這個靠山可是沒選錯!和珅的部分目的還是達到了,也就是他的「後台」乾隆仍是大權在握的「太上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