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八面玲瓏,為人狡黠 找準時機迎上意

大凡真想做事的人,都希望身邊的人文采不凡,甚至有很高的才華。皇帝更是如此,他希望大臣能把自己交與他們的事情圓滿完成。但有才華者又不能鋒芒過露,咄咄逼人。鋒芒太露則易斷,逼人急則自己也難周旋。「想出頭,就不要強出頭」,和珅就深知此理。

不強出頭,自然可以降低損傷,從而和周圍環境維持和諧的關係。每個人都為生活奔忙,都想有朝一日能熬出頭,過上高人一等的生活。但這要承擔很大的壓力和風險,在自我壓力、環境壓力之下,要達到出頭的自我要求是很難的。

首先,在自己的能力不濟的情況下,勉強去做某些事。固然勉強去做也有可能獲得意外的成功,但可靠性不高,有太多的偶然因素牽制著。其次,自己即使有足夠的能力,客觀環境卻不允許。以上兩種條件下若強力出頭,必會遭到意想不到的失敗。

所以,善於隱藏的和珅除了時不時顯露些許聰敏外,絕不顯露一點鋒芒。而和珅發跡的故事就是一個明證。

和珅剛到上虞備用處的時候,在所有侍衛中屬於是特立獨行的人。與周圍那些心如死灰、吃喝等死的八旗子弟不同,他上進心強,肯動腦筋,因此頗受大家的喜愛。

有一次,乾隆有一個大規模的外巡活動,侍衛處的大部分侍衛都參加了,相比之下上虞備用處的侍衛顯得微不足道。

乾隆欲巡幸河南,其目的是視察河務。古時所說的河務主要指黃河工程。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它從中游即河南開封向東,所過之地盡屬平原,由於沒有峽谷峻嶺的約束而經常決口改道。

清初,黃河屢次決口,河水自上而下橫衝亂撞,使附近山陽、高郵、寶應、泰州、鹽城、興化、如皋等七州縣飽受水災,尤其是黃河因水流不暢,而形成倒流直入運河,使漕運受阻。這就直接威脅到了清朝的統治,因為清政府每年需要從東南運送四百萬石糧入京,以養活人口眾多的王公貴族和八旗子弟。所以清朝歷代皇帝都很重視黃河的治理。

和珅隨乾隆大駕一路來到山東,駕臨曲阜,河督薩載、山東巡撫蘇績迎出幾里地去。沿路更有百姓夾道歡迎。加上微風輕拂,幽香陣陣,鳥鳴雀躍,一片祥和氣象。御駕所過之處迎駕百姓跪於道旁,口呼「吾皇萬歲」,喊聲驚天動地。

乾隆到達行宮後,稍事休息,即召見河督薩載、山東巡撫蘇績以示勤政。乾隆照例對河務、河賑、天象等一一過問。

薩載在下面洗耳恭聽、特別謹慎,不敢有絲毫走神,回答問題也是恭敬有加,生怕皇上對他的回答表現出不滿;山東巡撫也偶爾補充回答幾句。

過了一會兒,領侍衛內大臣阿桂說有邊報送來。一名侍衛從阿桂手中接過邊報,走到乾隆眼前,恭恭敬敬地展開邊報,給乾隆閱覽。

乾隆暫時打斷對山東官員的問話,仔細閱讀起邊報來。邊報上並無重要的軍事情況奏上,只奏明了有一名朝廷要犯從拘囚地脫逃的事。乾隆帝看到此處,不禁皺起雙眉,臉現微怒之色,他將邊報隨手往侍衛手中一丟,目視前方,緩緩說道:「虎兕出於柙!」

乾隆說這句話時聲音很輕,周圍的大臣知道他說了一句話,但聽不清具體說的是什麼。阿桂、河督、山東巡撫以及離乾隆最近的侍衛們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辦,不免心中緊張。他們擔心乾隆剛才的話別是有什麼旨意要傳達,要是這麼重要的事沒有聽清,罪過可就大了。

「虎兕出於柙!」他的思緒好像仍停留在邊報上,乾隆又緩緩地說了一遍,目光仍沒有離開手中的邊報。

周圍的大臣和侍衛這次都聽清了,但卻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於是都不敢隨便插話。只有和珅知道,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實際上是下了一道委婉的口旨,要查辦這位要犯典守者的過失罪。照理,領侍衛內大臣應對這道口諭做出一種禮節性的反應,等有了空再通知軍機處擬旨查辦此事,眾人卻毫無反應。和珅礙於自己的身份,更不敢隨便在諸位高官和皇帝的對話中插話。

這樣一來,大殿上顯得十分寂靜,大家因猜不透皇帝的心思而連大氣也不敢喘,生怕殃及了自己。就連阿桂也毫無反應,和珅不由得向阿桂望了過去。

阿桂雖然非常著急,可是苦於無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亦不敢出聲。他向薩載和蘇績投去求援的目光,無奈這二位也是一臉迷茫並暗暗搖頭,一臉的無辜相。三位朝廷大員一向疏於讀書,沒料到乾隆爺會引用《論語》中的句子傳達旨意。

阿桂雖然不知道皇帝意思,但是從乾隆臉上的怒容可以看出,定是邊報上的事情引得乾隆不快,生怕此事與自己有牽連,一時間不免冷汗直冒。阿桂越想越害怕,惴惴不安起來。

和珅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有心想幫阿桂一把,阿桂畢竟是他太岳父英廉的好朋友,而且在挑選侍衛的前前後後,阿桂對自己很是照顧。

「虎兕出於柙!」乾隆見無人作聲,於是提高了嗓門說了第三遍,這一次,他的語氣非常堅決。阿桂、薩載和蘇績是又窘又急,都憋紅了臉。和珅看了看周圍的侍衛們,個個也是懵懵懂懂、不知所措。看來,只有自己能解阿桂之圍了。

於是,和珅不緊不慢、沉著地回答:「聖上是說典守者不能推卸其責任嗎?」他的聲音並不大,一來是從未在如此多的高級官員面前說過話,二來是怕驚擾了皇帝的思緒。

阿桂聽和珅這麼說,才恍然大悟,原來皇上是要他追究典守者的責任。他的心中非常感激和珅能夠當場提醒他。看來,和珅是個明白孩子,長期以來自己對和珅的照顧沒有白費。

乾隆見有人理解了自己的意思,終於舒展眉頭,卻不免長嘆一口氣,朝廷大員竟無法理解《論語》中的話,實在令他傷心。他身為帝王,總不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把「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這三句話都說出來,再解釋給侍衛內大臣聽吧!

乾隆見身邊的一個小侍衛竟然能夠理解自己的意思,頗為驚訝:沒想到侍衛中竟有熟讀《論語》者。乾隆示意阿桂詢問這個侍衛的身份,阿桂馬上向乾隆稟報說:「這是三等侍衛和珅!」

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此言非虛。阿桂見乾隆臉上洋溢著欣喜的神色,便知道和珅這次出言很中皇上的意。這件事裡和珅既露了「臉」,又給皇帝以及阿桂等人解了圍,不失為絕妙一招。從此,和珅開始平步青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