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八面玲瓏,為人狡黠 讓主子離不開我

能夠讓皇帝離不開自己,除了要主動表現出卑躬屈膝的樣子,獲得皇帝的注意外,還要有高明的手段能夠抓住皇帝的心,讓他離不開自己。這就要求和珅不僅僅要會逢迎拍馬、做事厚顏無恥,還要有真實才幹,讓主子指使你、對於交代給你的事物一萬個放心,從而對你產生依賴心理。這樣才能把皇帝「牢牢控制在手中」。

很多「正直」的人都認為,像和珅那樣只會溜鬚拍馬之流之所以獲得皇帝的信任,一定是皇帝被蒙蔽了眼睛。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如果和珅真的能力平平,在有「一代名君」之稱的乾隆面前,在人才濟濟的朝廷上,他根本沒有脫穎而出的機會,也不可能平步青雲、恣意弄權。僅僅靠拍馬屁,也只是讓主子認為你有忠心,但不能體現你的能力;只有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的種種能力,才能受到皇帝的青睞。和珅為了不讓乾隆認為自己是個「碌碌無為」的鑽營之人,他「巧於迎合,且工於顯勤」,終於獲得了乾隆的寵信。

乾隆特別寵信和珅的原因很多,這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年輕而毫無政績、功績的和珅是怎樣讓乾隆這般看重,以至連年陞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和珅有一套斂財的非凡本領,能夠設法滿足好虛榮、愛面子、好場面的乾隆。

歷史上的乾隆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後期漸漸開始喜歡追求泱泱大國的皇家氣派和豪華場面,不過仍然想給世人一個嚴謹勤儉、愛民如子的明君形象。這是一個矛盾,但是和珅總能很好地化解這個矛盾,為乾隆獻上許多斂財的辦法。乾隆明處下令不要鋪張,和珅卻慫恿各級官員、各地富商加緊捐貢,既保留了乾隆帝的「廉潔持政」的高大形象,同時也為他聚斂了大量財富供他揮霍,乾隆因此越發自鳴得意。有一段時間,內務府財務緊張,在和珅的主持操辦之下,只一年內務府就扭虧為盈了,國庫中的存銀也多了起來。於是乾隆更加離不開和珅,也逐漸把權力下放給他。這樣,和珅在朝中更加有恃無恐。

和珅斂財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的是和珅獨創的「議罪銀」制度:官員犯了錯誤,可以按照程度深淺納多少不一的銀贖罪以免去處罰。「議罪銀」制度得到的巨額的銀兩,有八九成是不入國庫的,這就為乾隆提供了用來揮霍的資金。和珅等於是為乾隆建造了一個金庫,乾隆難怪這般信賴和珅了。

乾隆統治前期,國力強盛,加上康熙、雍正留下的龐大家底,國庫也較為充裕,但抵不住他中晚年以後的無限制揮霍和恣意用兵。眼看著國庫日見難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大喜功和粉飾太平的慾望,乾隆急需一位能為他廣開財路的能臣,而和珅及時填補了這一空白。

當時,上自清政府各部官員,下至封疆大吏、知府、知縣,以及鹽商、行商、票商們,每年都要把他們搜刮來的大量錢財和稀世珍寶獻給皇上,以藉此獲得更大的功名,這種現象甚至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尤其在皇太后、皇后、皇子公主的生日時,朝廷更是趁機向各級官員和商人們搜刮,而官員和富商也是樂此不疲——反正自己不出一分錢。好面子的乾隆也還曾幾次下諭旨,表示反對貢獻,其實這只是表面文章,暗地裡乾隆的金庫照收不誤,這實在是莫大的諷刺。不僅如此,就連周邊國家如朝鮮、安南、琉球、呂宋、緬甸、英國等許多國家的使臣也都進貢了大量珍寶。

和珅在不大動用國庫庫存的情況下就滿足了乾隆奢華享用的需要,乾隆當然十分高興,越發覺得和珅聰明、能幹,是他得力的助手,一刻也離不開他了。當然,和珅在這一過程中也趁機給自己聚斂了巨額財產。其實這些錢財既不是這些官吏自己的努力所得,更不會把自己的家私拿來貢獻給皇上。他們只是不大量挪用國庫金銀,而反過來向人民巧取豪奪,所以在一片歌舞昇平中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實際上卻下降了。

除此之外,和珅還掌管著內務府和崇文門稅關,他對此也進行了十分嚴格的控制。他為了能多收入、少開支,確實動了不少腦筋。我們知道,他是個「吝嗇的富翁」,他對於錢財可謂精打細算。為了增加收入,他幾乎到了「雁過拔毛」的程度。他所掌握的重要進財口——崇文門稅關設在今崇外上三條至四條衚衕之間。明朝時,北京內城九門均設有關卡,向過往客商、官員以及進京舉子收取苛稅。到了清朝,把九門徵稅,改為崇文門統一徵稅,另設有幾個巡查稅口。崇文門稅關的稅務監督一職應該由內務府包衣出身的官員擔任,但到乾隆時期,皇帝為了表示對某位大臣的看重,往往把這一進財肥缺委任給自己的親信大臣。和珅作為乾隆的寵臣自然擔任了這一職務。

據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記載:「天下榷稅之關,以京師崇文門胥吏為最侈且暴。」按稅務規定,凡小商販攜帶的箕筐、笤帚、鞋襪、米麵、布匹、菜蔬、瓜果、食物等物可免稅入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實際上在具體操作時並非如此,而是照納不誤。當時京城一帶的商民、百姓入城時,均在帽簷邊上準備好兩文錢,經過城門時稅吏自行拿取,雙方並無言語溝通,幾乎成了一種「潛規則」。《燕都雜詠》中就有一首詩,諷刺了當時這種現象:「稅榷九門全,權歸閹寺專;村氓挑負至,任取鬢邊錢。」

崇文門稅關不僅負責收稅,還承擔著一些其他任務,如代替宮廷變賣被抄沒的王公大臣等人的家奴和財產等。這些都是有油水的衙門,是直屬於朝廷控制的肥缺。正因為崇文門稅關每年的收入可觀,所以視財如命的和珅才牢牢把持著,一直不願鬆手。他辭去了崇文門稅務監督一職後,又讓其子豐紳殷德接任,可謂換湯不換藥。

和珅聰敏練達、善於理財,能夠源源不斷地供給乾隆大量金銀財寶,供其消費揮霍,又加上他善於揣摩乾隆心思,每每所作所為迎合上意,所以乾隆對他非常滿意和放心,尤其晚年更是達到了「依毗益篤」的程度。當時整個國家的財政大權都由和珅一人把持,他先後任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管理戶部三庫、內務府大臣等多年。曾一度因兼職太多,乾隆忍痛割愛,讓他辭去戶部事務。但不久後發生的湖南、貴州苗民起義,以及緊接著的白蓮教起義,使軍費驟然緊張。「嗣因軍需銷算伊是熟手,是以又諭令兼理戶部題奏報銷事件。伊竟將戶部事務一人把持,變更成例,不許部臣參議一字」。和珅的獨斷專行由此可見一斑。

和珅在全國瘋狂斂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滿足乾隆無休止的需要。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年),乾隆八十大壽,和珅理所當然是操辦慶典的主要負責人,當然他也想乘機大撈一筆。於是讓各級官員納貢,以此討乾隆歡心。乾隆當然知道和珅的貪墨行為,但在他眼裡,只有和珅才是自己最信賴的人,是值得自己依靠的。因此,對他的這一行為也就聽之任之了。

乾隆與和珅在這一點上是相互依靠:乾隆把和珅看成是招財進寶有方的財神爺,缺錢、用錢就向他要;和珅則打著乾隆的旗號,發號施令,趁機大撈特撈。乾隆離不開和珅給自己撐面子,和珅也離不開乾隆給自己撐腰,雙方於是都樂此不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