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八面玲瓏,為人狡黠 第一章 攀附上司

——善解人意,善養君欲 奴才要有奴才樣

對於那些敢於犯顏直諫、剛正不阿的自清之人,作為官場老油條的和珅從來都是不屑一顧的。和珅之所以能夠把乾隆服侍得舒舒服服,從而自己也扶搖直上,其實只需做到一句話——要做一個善於媚上之人。

和珅是個老奸巨猾的人,為了得到皇帝的寵信,從而達到弄權的目的,他可是下了一番苦工夫的。他對主子百依百順,對主子的需求更是考慮得非常全面,甚至能做出主子都不一定想得起來的事,給人一種毫無主見的奴才相的感覺。而那些所謂忠臣良將因為有自己的信念和「框框」;所以,朝廷中的軍機大臣們往往極為看重自己的身份,即使向皇帝上奏,也要注重維護自己的尊嚴。諸事都會有所考慮,從來不「出格」、不「越軌」,這樣一來,既限制了自己,也疏遠了皇帝。

其實和珅最清楚不過,那些所謂的「框框」永遠都是為別人準備的,至於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則無足輕重,只要能夠得到主子的賞識就行。為了達到一己目的,要敢為人所不齒,什麼倫理綱常、社會道德都是虛的;為了能讓主子高興,沒有什麼不可以逾越的「框框」。如此效果非常明顯,跨過種種旁人難以逾越的障礙後,往往能夠達到主子的目的,從而被主子所賞識,得到別人無法獲得的恩寵和榮耀。

乾隆時期,朝中大臣各個身懷大才大德,和珅在其中只能算個陪襯。要知道與和珅同朝為官的大臣中,名垂千古的就有好幾個。大學士阿桂戰功赫赫,在朝中不怒自威;而才高八斗的劉墉更是出身名門、譽滿天下;還有才華出眾、滿腹經綸的紀曉嵐……這些人哪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憑實力和珅如何能蓋過他們?可見和珅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並非僅僅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因為他知道,憑藉自身的才華,可能會在朝廷謀得一個不錯的職位,卻無法實現自己權傾天下的夢想。

說實話,和珅的才學也是非常不錯的,可惜當年朝中猛人極多,就顯得和珅差了一截。要想勝過他們,他必須要獨闢蹊徑。所以,和珅盡量不在劉墉、紀曉嵐面前賣弄文學,不和阿桂談論軍事;而是在乾隆面前表現得唯唯諾諾,即便後來做了軍機大臣,在皇上面前也是以奴才自稱,極大地滿足了乾隆的虛榮心。和珅以日常表現博得乾隆的好感,彌補自己的不足。史書上就有這樣的記載:「皇帝每有咳唾,和珅則以溺器進之。」可見,和珅在生活細節上,對乾隆也是伺候得面面俱到。他還常常和乾隆一起聊家常,講一些乾隆難得一聽的市井笑話,逗得乾隆開懷大笑,使乾隆更加覺得難以離開和珅了。

和珅有一個長處,就是總能正確把握乾隆的心思,這也許是他常常和乾隆形影不離的緣故吧。待在一起時間久了,難免會瞭解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心理活動。封建王朝的帝王,儘管自詡為天之驕子,畢竟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血肉之軀。但礙於森嚴的規章制度,他們常常深感孤獨和寂寞。乾隆執政六十年,親眼目睹自己的股肱大臣一個個相繼離開,朝廷中大多是新近用升的官員;而乾隆的各個皇子們為了自己身後這個位子明爭暗鬥,致使親情不在,正所謂「自古無情帝王家」;加之孝賢皇后又先他故去,心中更是無奈和寂寥。善於察言觀色的和珅趁機彌補了這個空缺。情感毫無依靠的乾隆突然多了一個瞭解自己的和珅,怎能不大感安慰?因此,乾隆在生活中幾乎時時處處離不開和珅,而和珅也憑藉著乾隆的寵信為所欲為。

當然,和珅為了達到接近皇帝的目的,成為乾隆的代言人,必須在乾隆面前表現得服服貼貼,讓乾隆放心。要做到這一點,也並非容易,這是以不斷喪失道德底線為代價的。

他在朝中大臣們的冷嘲熱諷中磨厚了臉皮,對他人的嘲笑和不屑一顧能夠淡然面對,還要背負「寡廉鮮恥」的名聲!

和珅既然下定決心要當乾隆的奴才,就努力在乾隆面前表現出一個合格奴才的樣子來。為了平衡自己扭曲的心理,他會讓眾大臣像他對乾隆一樣對待自己。《清史稿》中有這樣的記載:和珅對於「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納賄者則為周旋,加以開脫或者是故意的拖延其事,等到皇帝怒氣已過,才若無其事的提出來,以求不了了之。」就這樣,和珅靠著在皇帝面前心甘情願地放棄自己做人的尊嚴,換取了大臣們的依附,使整個朝廷都逐漸被他的淫威籠罩。

和珅是個做事認真的人,他做奴才就盡心盡力把奴才做好,拋開那些世俗的清規戒律,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皇帝面前徹底的奴才,從而成了權傾天下的「二皇帝」,這難道不應該引起那些做事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能徹底投入到工作中的人深思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