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一大貪官,萬世留名貪官 和珅家人及後代

和珅事敗後,其子豐紳殷德受到很大影響,被削去了一等公與貝勒的爵位,只保留伯爵。嘉慶帝還專門下了一道諭旨:「豐紳殷德係固倫額駙。且公主最為皇考鍾愛,自應仰體恩慈,曲加體恤,若此時豐紳殷德職銜斥革,齒於齊民,於體制亦覺未協。和珅公爵,係因拿獲王三槐所得,應照議革去,著加恩仍留其伯爵,即令豐紳殷德承襲,在家閒住,不許外出滋事。」以此表示對豐紳殷德的寬宏大量。

然而,豐紳殷德並未因此而高枕無憂。隨著抄家的繼續深入,定親王綿恩等在抄和珅家時,查出他家藏有正珠手串二百餘掛,同時查出正珠、朝珠一掛,其數量比宮內還要多,其質量比皇帝用的還大還好。嘉慶帝知道後,非常吃驚。因為正珠、朝珠是皇帝專用的,一般人是嚴禁擁有,現在和珅居然擁有這麼多上好的朝珠,豈不讓嘉慶疑心?於是責令綿恩等人審問和珅家人。據和珅家人交代:「和珅日間不敢帶用,往往於燈下無人時私自懸掛,臨鏡徘徊,對影談笑,其語言聲息甚低,即家人亦不得聞悉。」

嘉慶帝據此認為和珅有圖謀不軌之心,說:「如果這件事發現在正月十八日以前,即使不照叛逆罪凌遲處死,也要處以大辟。現在事情已經過去,又有皇妹懇請,故開恩維持原判。」嘉慶帝認定豐紳殷德知情不報,派綿恩等人多次查問,但是豐紳殷德堅持說「實不知情」,並且一直請求皇上開恩,寬大處理。嘉慶帝拿不到豐紳殷德知情不報的證據,再加上皇妹和孝公主的面子,於是才下諭旨「加恩免其追問,賞給散秩大臣銜,當差行走。」並且免去了豐紳殷德的伯爵爵位。

豐紳殷德看到萬貫家業與崇高的社會地位頃刻間煙消雲散,不禁百感交集,心裡受到極大的打擊,從此便心灰意懶,大有看破紅塵的味道。故每天在家中吟詩作賦、寫字作畫、練習武功,並苦讀《道藏》;除此之外,他還沉湎女色,虛度時光。他的一首自詠小詩,很深刻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朝亦隨群動,暮亦隨群動;

榮華瞬息間,求得將何用。

形骸與冠蓋,假合相戲弄;

何異睡著人,不知夢是夢。

嘉慶八年(一八○三年),和孝公主府的長史奎福被辭退,轉而怨恨豐紳殷德,於是向內務府誣告豐紳殷德「演習武藝,圖謀不軌,並欲害公主,還將小妾帶至墳園於國服內妾生一女。」嘉慶帝命董誥、縊布等留京王大臣及刑部堂官進行會審,結果除了「國服」內妾生一女事自認不諱,其他純屬公主為洩私憤恣意捏造。

嘉慶帝為平息豐紳殷德的情緒下旨道:「此案縊布奏上時,朕即知事實虛誣,但所控謀逆案事關重大,朕若少露意旨,即使審訊實係誣控,而外間無識之徒妄生臆度,必以朕過於仁慈,不忍邃興大獄,而承審大臣亦似有心迎合,轉不足以破群睫,而成信讞。當即特派董誥回京,與王大臣等會同秉公研訊,茲據王大臣等連日詳鞫,唯豐紳殷德在國服內生女一節已自認不諱,此外如公主疑心飲食下毒,僉供實無其事。額駙與公主和睦,誣妄實屬顯然。至演習白蠟桿,始自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藉以練習身體,並非起自近日其私放利債,尚非違例盤剝,即引進高昇、鄭二戲耍桿棍,亦止少年不謹。所作詩文,經保凝等親至府內查出封固進呈,多係嘉慶三年前所作,唯《青蠅賦》一篇,係四年在墳塋栽樹,聞外間有大動工程之語,憂讒畏譏所作,詳細檢閱無怨望違悖語句,實係奎福因革去長史心懷怨恨,捏詞誣控,今爰書已定,豐紳殷德並無謀為不軌之事,其罪唯在私將侍妾帶至墳園,於國服一年妾生女,實屬喪心無恥,前已降旨革去公銜所管職任,仍著在家圈禁,令其閉門思過,如此懲辦已足蔽辜,其他俱屬輕罪不議。」嘉慶的這道諭旨算是為豐紳殷德洗脫了罪名。

豐紳殷德在中年之後,由於在家禁錮多年,更加無欲無求。他專心道教,經常與方士、道士往來,崇尚無為,習拳弄棒,操練武術,大講養生之術,自號「天爵道人」。豐紳殷德本來身體就比較弱,加上其父被處死,心情一直鬱鬱寡歡,再加上縱情聲色,因此體格日漸衰老,思想更加頹廢。

他的《觀我觀物詩八首》一詩就體現了他的鬱悶和消極:「功名事業俱泡影,埋骨何勞墓誌銘」的句子,看來他是真的磨平了性子,看透了世間滄桑。

正是由於豐紳殷德有這種無欲無求的表現,才讓嘉慶非常放心。嘉慶十一年(一八○六年),嘉慶帝就以和孝公主夫妻感情尚好,豐紳殷德也表現得老實聽話為由,授予豐紳殷德「頭等侍衛,擢副都統,賜伯爵銜」。此時他已經有病在身,不久,他以散秩大臣之職,奉命出京到西北邊疆的烏里雅蘇臺地區任職,「星馳瀚海,日近斗魁,秉公執法」。

嘉慶十五年(一八一○年)二月,豐紳殷德的病情進一步加重,實在難以堅持,於是請求解任回京。雖經多方求醫,但終因不治於當年五月去世,終年三十六歲。在他臨死之前,嘉慶帝「念其平日小心供職,賞給公爵銜」。豐紳殷德一生無子,只有二女,他去世時二女尚年幼。後來固倫和孝公主過繼了一個兒子,名叫福恩。福恩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和珅事敗後,豐紳殷德一蹶不振,家事疏於打理,和家的一切事務幾乎都落到了固倫和孝公主身上,她事無鉅細都要關心。因為她是皇親,所以嘉慶帝及後來的道光帝都很關照她家,曾經多次賞賜銀兩、物品,並派內務府官員幫助她家收租、理財等。固倫和孝公主十分幹練,治家有方,家人及其他人都說她管理得和府「內外嚴肅,賴以小康」。

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九月,固倫和孝公主因病去世,終年四十九歲。道光帝賜銀資助料理喪事,並親臨公主靈堂祭奠。這個乾隆帝十分寵愛的公主終於在磕磕絆絆中度過了她命運多舛的一生。

和琳之子豐紳宜綿,原名良輔,號存谷。他稍懂詩文,而且「善堪輿」,所謂堪輿就是看風水,經常被有錢有勢的人家請去勘察風水寶地,很受歡迎。在和珅被賜死後,他的公爵之職被奪,只留了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在家賦閒。

由於和珅的關係,豐紳宜綿在政治上無法得到皇帝的信任,心裡悶悶不樂,年紀輕輕就精神不振。平日更是藉酒澆愁,頻繁出入風月場所,日久天長身體漸漸難以支撐,沒過幾年就過世了。留下一兒一女,尚年幼。此外,和珅有一女嫁給了貝勒永鑒;和琳的一女嫁給了質親王綿慶。

因為受到和珅的連累,其家人和後代都迅速滑向一般人家,但並沒有被懲處和充軍外地。家業雖然大部分被查繳入官,但因皇上開恩,並沒有徹底破產。雖然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但還是平安地度過了一代又一代,使和家傳承了下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