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一大貪官,萬世留名貪官 甘肅貪官查貪官

和珅本人是個大貪官,但是他懲治起別的貪官來卻毫不含糊,也頗有手段。

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欽差大臣阿桂、和珅奉命在甘肅督軍,天長日久,官兵軍餉難以為繼,況且糧草將盡,一時難以徵集。甘肅布政使王廷贊早有貽誤戰機之嫌,這次害怕皇上怪罪,自作聰明主動要求將自己多年積攢的「廉俸銀」四萬兩白銀充作軍餉,以解燃眉之急。

王廷贊本以為會得到乾隆的嘉獎,誰知弄巧成拙。乾隆向來對貪污之風深惡痛絕,這次見王廷贊如此急於邀功,加上甘肅並非富庶之地,怎會有這麼多銀兩;況且他曾經上報甘肅連續大旱,請求朝廷撥款救災,而和珅卻同時上奏甘肅連降大雨。乾隆知道其中必定有徇私舞弊之嫌,於是密令和珅打探虛實。

和珅雖然對軍事不在行,查辦貪官還是有一手的。和珅多年浸淫官場,知道這種上不了檯面的事情只有自下而上才好查。他首先吩咐家奴劉全等人,化裝成外地商人,打聽甘肅最近是否連續乾旱。調查發現,甘肅這些年來風調雨順,從來沒有旱情。同時打聽到,甘肅規定監生把應捐的穀糧折為銀子。本應捐糧四十三石,摺合成銀子就是四十七兩。另外加收辦公銀、雜費銀八兩,所以每人得繳納銀子五十五兩,這些銀子名義上用於賑災,既然沒有災情,去向自然不言自明。

和珅十分震驚,整個甘肅的官員竟然能夠把這麼一件大事掩蓋得毫不透風,實在讓人難以置信。要是這個案子辦得漂亮,那將是一件轟動全國的大案,自己就更有資本在皇上面前邀功得寵了。想到這裡,和珅來了精神,他抓住線索,深入調查,發現了巨大的官場黑幕。

原來,甘肅從七年前開始上報朝廷稱:甘肅地區連年大旱,請求捐監。乾隆帝當即責令當時的甘肅布政使王亶望負責捐收糧事宜。甘肅官員王亶望、勒爾謹、王廷贊等人早就已經暗中勾結,監生交來的錢糧全部被他們私吞。此後,甘肅官員每年都謊報旱災,私吞銀兩無數。而且這些人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反而個個陞遷。如今,王亶望已經升為浙江巡撫,王廷贊則成為新一任甘肅布政使。他們官官相衛,竟然將此事捂得密不透風。

老天有心要厚待和珅,給了和珅一個立功的機會。不過,由於此事牽涉的人過多,必須小心行事。

和珅一邊寫奏章急報皇上,一邊制定自己的計劃。首先要清查甘肅各地的監糧賬目,甘肅捐監多年,國庫內自然應該儲存監糧;雖然並無災情,但歷年賑災也需要有賬目記錄,否則無法向朝廷交代。只要清查存糧是否和賬目對上就可以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清查存糧並非易事。此前,乾隆也曾派刑部尚書袁守侗前往甘肅核查官糧。官場裡都是見面笑哈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些所謂的核查大多是走過場。甘肅官員為了矇混過關,將糧倉做了手腳,下面是空的,上層鋪上一層木板,然後用糧食鋪滿,京官不明就裡,還京覆命時竟然奏稱「倉糧係屬實貯」。甘肅官員還假惺惺地上奏說糧倉不夠用,需加蓋二十六處倉房,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和珅知道,清查倉糧需要布政使的配合,由於甘肅布政使王廷贊前去熱河覲見乾隆帝,於是和珅召見了蘭州知府蔣全迪,要求他配合清查國庫存糧。

蔣全迪當然知道和珅此次核查非同小可,有意拖延時間,誰知和珅早有準備,他以皇上有令,自己馬上要還京為由,要求第二天就去核查。蔣全迪不知是計,答應下來。

到了晚上,和珅悄悄來到阿桂的軍營中。以要辦案為名向他借得親兵一百名,以供調用。第二天,和珅帶著親兵,到糧倉和蔣全迪見了面。蔣全迪一見和珅身後的一群士兵,心裡有些慌了,不知如何是好,但事已至此只得下令開了倉門,一百名士兵立即湧入糧倉各處。和珅命令跟隨的士兵,一個個仔細檢查。士兵們很快就回報了和珅早就知道的結果——糧倉是空的。蔣全迪猝不及防,當場癱軟在地。

和珅二話不說將他帶回營地連夜盤問。蔣全迪哪裡受過這等折磨?很快就把事情的前後經過招了,至此,案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原來,甘肅捐監、冒領賑災款都是前任甘肅布政使王亶望為了貪錢而想出來的。王亶望是山西臨汾人,他的父親江蘇巡撫王師為官清廉,誰知卻生了個貪財的兒子。王亶望靠捐錢入官場,他善鑽營取巧,很快被提拔為甘肅寧夏知府,後來又成為甘肅布政使。王亶望視財如命,甘肅又沒有那麼多油水,怎麼辦?只有賑災才能獲得斂財的機會。他就勾結陝甘總督勒爾謹一起謊報甘肅災情,並假意讓親信蔣全迪作為蘭州知府,授意各州縣收來的捐監糧食都交蔣全迪處理。蔣全迪變本加厲,要求各級官員將糧食直接折成白銀上繳。然後全部以賑災的名義做假賬開銷,到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年),已經開銷監糧六百餘萬石用來「賑災」。乾隆不知道實情,只是看到一次次的奏報,還以為王亶望真的賑災有功,遂升其為浙江巡撫。

監糧折銀是不符合捐監規定的,新任的甘肅布政使王廷贊立即上報總督勒爾謹,勒爾謹本來就是參與者,怎會處理?他還說服王廷贊參與進來,就這樣雪球越滾越大,最終難以收拾。和珅本以為自己那些勾當就已經夠貪心的了,沒想到甘肅官員的行為令他大開眼界,驚訝不已。他更加下定決心要把此案查個水落石出。

捐監本是一個省的大事,要想瞞住,肯定涉及面極廣。蔣全迪供認,甘肅全省官員有一百多人牽扯其中,實在是個驚天大案。經過數天的審訊,和珅終於查明了甘肅捐監冒賑的賬目明細,又收集了必要的證據,馬上辭別阿桂,押解蔣全迪到熱河面聖。路上他把案情做了大概說明,呈了一份摺子給乾隆帝。

乾隆帝接到和珅的奏摺,大為震驚,幾乎不敢相信。和珅一到熱河,乾隆就急忙召見,問他有沒有真憑實據?和珅胸有成竹,將實情一一道出「甘肅多年來並無旱情,甘肅國庫不僅沒有貯存監糧,就連平時國庫應存儲的正項存糧都是虧空的;陝甘總督勒爾謹帶頭欺矇聖上,貪污銀兩,不僅如此,他們還私分朝廷撥款;而所謂的監糧根本就是有名無實!」

乾隆帝出奇憤怒,感覺自己受了欺騙,火冒三丈,騰地站起來說:「勒爾謹竟然如此大膽!這麼重大的事情,勒爾謹怎麼能瞞過他人,甘肅全省的官員全都是貪官嗎?」和珅說:「皇上莫動龍顏,甘肅冒賑一案牽連甚廣,只怕大小官員都有參與。奴才已經將蔣全迪捉拿歸案,這些都是他親口供述的。另外,甘肅布政使王廷贊正在熱河覲見,可以將他拿下審問,事情自然可以大白於天下。」

乾隆一時間難以回過神來,口中不自覺地自言自語:「別人貪污,朕還可以相信,但這個王廷贊,朕一向知道他為官清廉,怎麼會做出這等事情!王廷贊曾做過安定縣知縣,為當地做了很多好事,政績卓著,名聲很好。他怎麼能貪污?」

和珅知道,說了這麼多乾隆都難以相信,只因缺少證據。於是對乾隆帝說:「皇上,根據蘭州知府的招供,王廷贊直接經手辦理的監糧,就有五百多萬石。蘭州戰事,王廷贊自願捐出四萬兩銀子作為軍餉,以他的俸祿,不吃不喝也難以積攢這麼多。」

乾隆覺得和珅對此案已經有所瞭解,於是就命和珅全權負責審理此案,和珅信誓旦旦應承下來。由於和珅準備充分,對甘肅冒賑案已經調查得十分清楚,所以審理十分順利,王廷贊很快就招供了。遠在蘭州的阿桂也把進一步清查的結果寫成奏摺,急報乾隆帝。

從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開始至今,甘肅共有二十七萬多人報捐監生,甘肅省收取白銀一千五百多萬兩,甘肅官員藉賑災之名,侵吞賑災錢糧摺合白銀將近三百萬兩。受到牽連的甘肅官員達一百一十二名,貪污數量在一千兩銀子以上的縣官六十三人,知州五人,同知三人,通判五人,縣承二人。按大清律,貪污白銀千兩以上的官員即為死罪。

乾隆帝氣得渾身發抖,他向來標榜清廉,如今發生這樣群體性的貪污案,可謂曠古未有。乾隆帝當即下旨:「主犯王亶望、蔣全迪主管其事,罪大惡極,立即處死;勒爾謹聽任下屬王亶望犯罪,且參與其中,念其曾經有功,賜其自盡;王廷贊發現前任官員的問題後,不但不彈劾,反而效仿貪污,判決絞監候!其他涉案官員,刑部根據大清律,擬定判決。」口氣這等嚴厲,誰都看得出來,乾隆帝這次下決心大開殺戒了。

刑部尚書德福卻十分為難。他上奏說:「按照大清律,貪污千兩以上就要判處死刑,總不能把這六十多位官員都殺了吧?」雖然法不責眾,但乾隆帝也鐵了心要懲治一番:「受牽連的一百一十二位官員,抄沒家產。其中,貪污白銀二萬兩以上者,情節嚴重,斬立決;貪污白銀二萬兩以下者,斬監候;貪污一萬兩以下者,刑部視情況酌情處理。」

最終,涉案的官員中:貪污兩萬兩以上被處死二十二人;貪污一萬兩以上處斬監候十五人;貪污萬兩以下、千兩以上的二十六人。共六十七名省、道、府、州、縣主官被送上斷頭台或入獄,一百餘名貪官家產被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