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一大貪官,萬世留名貪官 第一章 家世源流

——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了和珅 長白山麓的大姓

我國東北地區一直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滿族,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世代活動在這一帶的女真人。發展到明朝初期,女真人分為建州、野人、海西三大部。建州女真主要分佈在長白山北部至牡丹江、綏芬河一帶,是三部中社會經濟發展最快的一部,同時也是受漢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明朝中葉,由於不堪忍受其他落後女真部落的侵擾,建州女真開始不斷南遷。到了明英宗統治時期,建州女真遷居到渾河、蘇子河上游一帶,並逐漸在以「費阿拉」(亦稱「費雅郎阿」,即所謂的「舊老城」)與「赫圖阿拉」(均在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為中心的地區定居下來。

明朝政府主要是採取「分而治之」政策對待「女真三部」。常常是打一部,拉一部,使其此消彼長,在他們中間製造各種矛盾,使其相互掣肘,不相一統。後來,明政府看到建州女真逐漸強大起來,為了防止其過於強大而威脅中央政府,遂將其一分為三,設立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因此,直到明朝後期,明朝政府對女真各部還實行著有效的統治。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就出身於建州左衛的頭領(都指揮使)之家,他是後金的創始人。據說仙女佛庫倫在長白山天池沐浴,吃了放在她衣服上的靈鵲銜來的(紅)果子後生下一子,就是努爾哈赤的先祖布庫里雍順。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也反映出他身世的不平凡,要不然也不會有人加以附會。他的六世祖猛哥鐵木耳(又稱孟特穆)就做過建州左衛的都指揮使,其家族一直沿襲此職位。當然,他的父親塔克世(又稱塔失、他失)後來也順理成章地承襲了這一職位。

努爾哈赤十歲時,其生母去世,後母待其不好。長大後為了不再受後母欺辱,十九歲時與其父分家單過。此後他嘗試過多種討生活的方式:他曾帶著當地的土特產到撫順與漢族商人進行貿易,也曾在明朝名將李成梁部下當過差。這些經歷使他深刻瞭解了漢族文化和習俗(他本人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並初步掌握了明朝在遼東的實際情況。明萬曆十年(一五八二年),李成梁奉命幫助建州衛蘇克素護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攻打建州右衛酋長阿台時,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事後,明政府立刻任命努爾哈赤承襲建州左衛都指揮使、都督僉事,並加封龍虎將軍頭銜,同時還賜給他三十餘封敕書和三十匹馬,以表示對這一過失的歉意。但努爾哈赤心中已經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這一事件也成了他日後反明的正當理由。

努爾哈赤打著為父、祖報仇的名號,以其父留下的十三副盔甲起兵,率眾討伐尼堪外蘭,從此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征伐。經過二十餘年的不斷殺伐,最後統一了女真各部,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八旗制度」。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又建立了後金國,公開與明政府決裂,並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

「八旗制度」是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原來女真人進行狩獵、生產和軍事行動時,每十人為一基本單位,名為「牛錄」(滿語,漢譯為「箭」),其頭目稱「額真」(滿語,漢譯為「主」),相當於「佐領」。實力壯大後,改為每三百人為一「牛錄」,五個「牛錄」為一「甲喇」(滿語,亦稱「札蘭」,漢譯「世」、「代」、「輩」等意),總共一千五百人,其頭目為「甲喇額真」,漢譯為「參領」。五個甲喇為一「固山」(滿語,漢譯為「旗」),共七千五百人,其頭目為「固山額真」(即旗主),漢譯為「都統」。

鈕祜祿氏是滿洲八旗氏族中的一個望族。鈕祜祿氏在清朝是大姓,見於《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鈕祜祿,在滿語中意為「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佈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長白山地區。狼是滿族先世女真的圖騰之一,女真人出於對狼的崇拜,而以其為姓氏。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鈕祜祿」這個姓氏的稱謂曾幾度變化:遼代稱「敵烈氏」,金代稱「女奚列氏」,元代稱「亦氣烈氏」,明代稱「鈕祜祿氏」。滿洲氏族「鈕祜祿氏」,冠以漢字姓稱「鈕」姓,也有的冠以漢字姓稱「郎」姓。「鈕祜祿」氏是典型的「一氏冠兩姓」的滿洲氏族。鈕祜祿氏家族人丁興旺,在清代分屬於滿洲八旗中的各旗下,不單隸屬某一旗。

清代的許多名人與文臣武將都姓此姓,甚至皇后、皇妃中亦有不少人出自此姓。例如,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乾隆帝的生母,額亦都的後裔),等等。和珅家族屬於英額地方鈕祜祿氏。英額係指遼寧省東部的「英崿(額)峪」地方。「英額峪」地方,現在叫「英額門」,是今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境內的一個鄉鎮。此地有一條小河名「英額河」,從這裡流向西南興京(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界,最後注入渾河。此地原是一個小小的軍事、交通要地,設有「柳條邊門」(即明朝所修「柳條邊牆」的「邊門」,即「英額門」)。此地離後金國的都城「費阿拉」與「赫圖阿拉」不遠,因此軍事地位比較重要。

英額地方的鈕祜祿氏原本都生活在長白山地區,後來也是跟隨建州女真部遷移至此的。例如,清朝開國元勳、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就是「世居長白山」,後來他祖父阿陵阿跟隨建州左衛一起,「移居英額峪」。額亦都家族是滿族的一大名門望族,家資豐厚、殷實富裕,一直很興旺。阿陵阿本人在部族中也很有聲望,被人們稱為「拜顏」(滿語,亦稱「巴延」、「巴顏」,意為「富翁」)。額亦都童年時父母被仇家所殺,他本人因友人相助才躲過一劫。從此他對仇人產生了刻骨的仇恨,發誓一定要替父母報仇雪恨。當他剛剛十三歲時,就隻身找到仇家,手刃了殺父母的仇人,可見其報仇的決心和勇氣。之後他為了避難,投靠到嘉木湖寨長、姑父木通阿家,恰巧努爾哈赤是他姑夫的朋友。明萬曆八年(一五八○年),努爾哈赤留宿嘉木湖,兩人相見。額亦都認為努爾哈赤見識廣闊,非同凡人,引為知己,決定追隨他闖天下。從此他一直跟隨努爾哈赤馳騁疆場,成為努爾哈赤的左膀右臂,為後金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和珅家族雖然和額亦都不是直系親屬,但他們同屬一個地方的同一姓氏,在講究同鄉關係的清代官場,這一點畢竟對和珅家族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