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個人生活 趣聞軼事 第一章 生活奢侈

——一擲千金講排場 為享受廣置豪宅

李蓮英一生都受到慈禧太后的恩寵,他也憑藉這一點大肆賣官鬻爵,貪污受賄,所得款項無法計算。慈禧太后也經常把一些油水很大的工程讓他去負責。僅他做總監修建頤和園一項,就從中挪用材料為自己在海澱彩合坊蓋了一套三進四合院的房子,而且還撈取了幾十萬兩銀子。同時,只要是進京的外省大員,都得給他送厚禮,否則別說辦事,恐怕連慈禧的面都見不著。他的財產數目除了慶親王奕劻外,京中親王大臣無人能及。

李蓮英平時進賬渠道很多,他的賬房先生只知道賬面上的浮財,而那些比金銀更加價值連城的珠寶、商號股票的數目,就無法統計了。林丙臣曾經給李蓮英家做過夥計,主要任務是趕馬車。不是平常的載人,而是專門負責拉銀子。他在李府二十多年,什麼活也沒幹過,就是天天拉銀子,實在令人吃驚,由此可見李蓮英聚集財富的速度。

李蓮英家就是再大,也不能每間房子都堆放著滿箱子的金銀。於是,他用這些金銀建了兩處家宅,北京一處,大城縣李賈村一處。李蓮英的父母喬遷北京以後,先在酒醋局買了一處房子,後來嫌小,又另外置地新蓋了一處。除此之外,還有多處。一九○一年,李蓮英隨同慈禧太后結束西安駐蹕的生活返回北京,又在弓弦衚衕買了一處王爺府邸。由於以前是王爺居住,此處規模最大,除廳堂臥室外,還有花園一座。李氏家族的後人曾說,王爺之所以要急著將此處出售,主要是因為一九○○年住在此處的王爺隨著慈禧西逃前,將兩車金子扔在花園的井內,回來後立刻派人打撈,什麼也找不到了。王爺從此疑心加重,認為一個人只有到了要敗家的時候,金子才會自己跑掉。其實,那些金子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被人盜走了。但王爺依然覺得不宜再居住在這裡,這才決定把這座王府賣給李蓮英。李蓮英遷入後,也想找找看,可惜仍然沒有結果,足見李蓮英的貪財之心。

李蓮英在北京的住宅往往規模宏大,而且相當豪華富麗。由於李蓮英考慮長遠,早就做好了兩手準備。一旦慈禧去世,自己失寵,自己也有個退路。所以,除在北京有這麼多的宅院外,還在大城縣李賈村老家建莊園一座。李蓮英老家的這座莊園在當時是十分宏偉壯觀的。後來,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陸續被破壞。

這個莊園有二百三十多間房屋,全部建築以中路一處為軸心,東側兩路,西側兩路,後面全建有罩房。同時,還備有傭人及長工的專用房屋,中路前排是賬房。整個建築採用四合院佈局,都是青磚瓦房,磨磚對縫,而且磨磚非常講究,給工人的要求是寧缺毋濫,寧好勿快。而且所有的泥口都用糯米漿調和白灰黏合,地下一律採用青條石打基。

整個建築房屋都非常高大,前廊後廈,明柱頂立,門窗也都採用大紅的喜慶顏色。院內用奇花異草點綴,非常漂亮。就連東西各路的大門,也完全是按著八卦的方位特別設計的。幾座大門連在一起,佈局對稱。

就這樣一個大宅院,每至夜幕降臨,大門上栓,院內總是保證燈火通明。倒不一定非得點燈,但必須擺出這種姿態,用來顯示主人的尊貴和與眾不同。守夜打更護院的人員可登上屋頂,四下瞭望。全部院落外面,有土圍子環繞四周,每個角上,各有炮樓一座,內放土炮一門,更加顯示出主人的身份與眾不同。李家老小上上下下,或忙碌、或清閒地度過白天後,又在這些護院人員的保護下,安然睡去。

另外,莊園裡為了和京城保持緊密的聯繫,專門餵養了名馬走騾幾十匹,個個膘肥體壯。鞍轡套具也都與眾不同,顏色絢麗,黃橙的馬鐙,大紅色的褥套,光彩奪目,處處顯示出主人的高貴身份。為了方便家中女眷出行,小轎車子也備有七八輛之多,單、紗、袂、棉、皮四季車圍,隨著氣候的變化而及時更換。

這麼一座大宅院,要想維持運轉,至少要僱用大量的體力勞動人員。其中,僱有跟班、僕婦、丫環、廚師、裁縫等,日侍左右,加上長工、餵鷹的把式、種花的師傅、採買人員等,共有六七十人。另有大總管管理家務,賬房先生管理銀錢出入,門房專司看門並迎送賓客。莊園裡的老爺、少爺去京走衛(指天津),如同穿梭。

李蓮英為這座宅院傾注了大量心血,主要是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前,莊主是李蓮英的四弟李昇泰。李昇泰死後,他的兒子李福絲(外號三大肚子)便來按替管理。

由於李蓮英在京城有權有勢,那些管家護院人員也是狗仗人勢,隨意欺壓鄉鄰。其中,李蓮英的族孫李樹仁更是名聲在外,人們給他送了個綽號叫「壞包袱」。從名字就可以聽得出他在鄉鄰們眼中的形象。

莊園裡的大小成員,平均每人要有三至四人伺候他們。整天的山珍海味,大擺筵席,就連人們常說的「大城縣三種寶,燒酒騾肉大火燒」之類的東西,在李家看來,都是極其平凡的東西,足見他們生活的奢華和糜爛。

李蓮英在家鄉共買土地二百一十頃,李蓮英讓自己的族人替他看管這些佃戶。族人也靠李蓮英的土地吃飯,這些人住在莊子上,主要是靠佃戶養活。因此,佃戶用辛勤的汗水,勞動一年所得的糧食,要拿一半給李家。每年一到夏秋季節,佃戶們排著很長的隊伍前去為李家送東西,可謂盛況空前。

他們還經常吃佃戶們的利息,每遇災年,收成銳減,佃戶們交不上租子,只好向李家借貸。

《李氏家譜》記載,清末民初的時候,李蓮英家族已是一個祖孫幾代、六七十人的大家庭了。李蓮英收的幾個嗣子,也已兒孫滿堂,時常到老家的莊園住上一段時間,偶爾到天津玩一玩。總之,從北京到大城,從大城到北京、天津,凡是有氣勢的行進隊伍,大多是李家的人。天津到大城周圍幾百里地內,簡直成了李家的天下,不要說一些普通人家望而生畏,就是那些中小官僚地主、地方鄉紳見了,也要禮讓三分。

莊園裡人都是所謂的金枝玉葉、名門貴胄,擇婚配偶也是要選些門當戶對的人家。由於有李蓮英這個大招牌、大靠山,周圍著名的大戶人家都是李家聯姻的親家。

李家的公子少爺也都是遊手好閒之輩,手無縛雞之力,又沒有讀書的動力,多是些提籠遛鳥的公子哥兒。

李蓮英過了五十歲以後,經常向慈禧太后請假,回到莊園來住些日子。倒不是說皇宮不方便,而是為了讓世人明白自己在慈禧太后面前的地位。每次回家排場都很大,還經常變換交通工具,就是為了讓不同的人看到李蓮英的排場。每次出行都是前簇後擁,威風凜凜,盡現大氣。後來,津浦路通車,李蓮英也坐過火車返家。

一次,李蓮英的隊伍到了馬廠下火車後,換乘轎車子,走到蔡莊過運河時,官兵特意清場,為李蓮英渡河讓路,堤岸聚集了很多等待渡河的鄉親們。李蓮英知道事情真相後,專門出錢造了一隻大船,這樣可以一次運載更多的人過河。

李蓮英每次回老家的莊園,總要事先在北京打製好很多二兩一個的小銀錁子。每當他在村裡散步時,便叫幾個隨身小太監背著錢搭子,裝上一些小銀錁子,以便隨時給鄉親們發放。李蓮英走到街上,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主動跟他打招呼,喊一聲二爺,李蓮英一高興就命小太監賞給銀錁子一個。不僅如此,鄉親們只要進李府看望他,一律設宴招待,臨走還給銀子。

李蓮英的這種鼓勵措施,造成了他每次回家都有很多熟人來看望的「繁榮」景象,雖然大多是湊熱鬧、圖銀子,但至少是保證了李蓮英家的門庭若市,保證了李蓮英的面子。

李蓮英在家裡不用像在北京那樣處心積慮,常常直言不諱地說自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他還表示要用寬厚仁慈待鄉親們,希望自己的後人不要忘了他。

李蓮英老家的莊園是隨著李蓮英一人的榮辱而變化的。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二月李蓮英死後,龐大的李家莊園立刻失去了經濟來源,從此便每況愈下,沒有了昔日的熱鬧景象,家人也開始收緊錢袋子過日子,終於在新中國成立前徹底敗落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