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權傾朝野 擾亂朝綱 為鄉鄰考場使計

在清代,大城縣童生考秀才,考場在通州。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前後,有一年主持通州試場的考官姓孫。這個人喜好鑽營,巴結權勢,他早就想結交李蓮英,以圖沾光得勢,可苦於沒有資格去拜見李蓮英。這一年,他任通州主考,自以為時機已到,可以藉機去拜見李大總管,倘或李家有個考生,獻獻慇勤,日後或許會得到好處。於是,就鼓起勇氣去李府登門拜見李蓮英。可惜李蓮英總是不在家,多次都未能如願。但他並不死心,第四次去,正好李蓮英散班剛回到家裡,這才得以見面。

其實,按官階地位、權勢,李蓮英平時對這樣的人物是不屑一顧的。可正巧這年李蓮英的一個侄子準備去通州考秀才,李蓮英為了讓主考關照一下,才答應傳呼孫某進府。孫某也算是個桑梓小官,見到李蓮英按照禮節叩頭禮畢,就直入主題,問此次通州考試,李蓮英大總管有何吩咐。李蓮英正想怎樣開口,如今見他主動提起,就告訴他,有本家一個侄子要去通州參加考試,多加關照就是了。

孫某見李蓮英終於跟自己談正事了,覺得受寵若驚,連忙躬身說:「好辦,好辦。請李總管李老爺示知少爺的名諱,卑職一定照辦。」

於是,李蓮英令人取來筆墨紙硯,把侄子的名字寫上,交給他。孫某本以為能見到李蓮英就是至高的榮光,如今李蓮英還把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去辦,心裡很是得意忘形。到處吹噓自己和李蓮英的關係。更可笑的是,他的那些同僚竟然都相信了,可見李蓮英的權威確實已經到了很高的威望。

只可惜樂極生悲,到錄取考生時,孫某卻把李蓮英交給他的條子丟了。失魂落魄的孫某把家中、官廨到處都翻遍了,也沒找到,嚇得戰戰兢兢,坐立不安。有心想再去李府問問,可又不敢讓李蓮英知道這件事,免得讓李蓮英猜疑自己對他不忠心。因為丟失了總管親筆寫給的條子,等於對李蓮英的「大不尊」,李蓮英得知肯定饒不了他。但如不去問,李府的侄少爺不能中選,就是抗命不遵,大有獲罪的危險。

孫某想來想去,想不出什麼好辦法,終日愁得茶飯不思。副主考及其他考官見前幾日還是眉飛色舞的孫某忽然變得無精打采起來,很是疑惑,就問他有什麼煩惱之事。孫主考為了向同仁徵求彌補的方法,於是只好說李大總管的侄少爺參加考試,送來書箋,要他關照辦理,可書箋遺失,自己又一時間想不起名字,因而十分煩惱。

眾官員一聽,也都大吃一驚。如果李蓮英關照了,而到時候又錄取不上,不僅孫主考官位不保,恐怕還會殃及各位。於是,大家都積極想辦法。經過大家苦心思考,終於想出個辦法:凡大城縣姓李的考生,全部錄取,這樣李家少爺既可錄取得中,又可掩蓋丟失信箋的事兒。就算是將來上級知道了,要調查此事,事關李大總管,也是不會有人敢於冒犯追問的。

孫主考確實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而且認為這個辦法可行。就這樣,當年大城縣所有李姓考生全都得中秀才,家家貼了喜報。其中有些學業好的,得中是在意料之中,而平時學業很差,甚至眾人都覺得沒有希望的,這次也居然得中,不但本人莫名其妙,就是授業的塾師先生也很感詫異。

距李賈村五里左右的臧屯村,有一李姓大戶人家,叔伯弟兄四人。其中三人文墨較好,一個學業一塌糊塗,自知考中無望,本來不想去應試,可父親望子成龍,逼他前去應試,迫於父親的壓力,他也只好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隨便寫了幾個字就交卷了,就這居然也考中了。兄弟四人都考中了,家人雖然也非常高興,但總覺得有點奇怪。街坊四鄰都知道他平日讀書昏昏沉沉,文筆更是狗屁不通。因此,有人開玩笑地說:「準是考官喝醉了酒看的卷子,他算有福氣碰上了。」也有的認為這是福至心靈,歪打正著。總之,孫某為了一己之私,造成了大城縣所有李姓考生都考中的現象,一時眾說紛紜,民怨極大。

李蓮英雖然當時不知道這件事,但朝廷內外都傳得沸沸揚揚,很快這件事終於傳到李蓮英的耳朵裡。但是,他不但沒有責怪主考官,反而誇獎孫某會辦事,還大言不慚地說:「此事傳至家鄉,也沒什麼不好,而且這也是我給桑梓人辦了一件好事。」

李蓮英仗著有權有勢,不止一次干涉科考,嚴重擾亂了科舉制度的公平性。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他的堂侄李冀台(幼名璿)和附近白賈村的白世義二人同去通州應試「拔貢」。他們二人所住的村子相距不足二里,鄉親們誰都知道李冀台的學業文章比白世義的差得多。雖然白家在當時也是本鄉紳的一個土財主,但京師官場卻沒有任何門路,能否考中,尚未可知。反觀李冀台,因已有李姓考生都中秀才一事,事情的前因後果,大家都還銘記在心,鄉親們免不了又是一番議論。

清代科舉制度,十二年才考一次「拔貢」,凡品學兼優的生員,保送入京師,作為拔貢,經過考試合格後,可以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白世義本來就聰明絕頂,學業向來很好,又提早準備,日夜勤學,所以信心很足。然而,學業畢竟比不過權勢厲害,李蓮英為了給自己的這個侄子謀個好前程,倚仗自己的權勢,事先向這一年的主考官、大學士孫家鼐打好了招呼。李蓮英只是向他提了「關照」二字,這位主考自然也就得遵命了。結果,信心滿滿的白世義學業再好,也抵不上李蓮英的一句話,白白冤枉了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

張榜公佈成績,白世義「順理成章」名落孫山,而李冀台則喜報臨門,家人也都非常高興,只有鄉親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來,李冀台再經朝試,又列前茅,以丁酉科拔貢,當了直隸州州判。白世義一身正氣,看不慣這朝廷的黑暗,一氣之下,臥床不起。可憐一個大好青年,不到三十歲就含恨離開人間。一時間,又成了鄉鄰議論的話題。其實,對李蓮英來說,這種事是屢見不鮮的。

總之,李蓮英對待自己的家人和親近的人是非常照顧的,無論他對陌生人怎樣,這也許是他能籠絡一部分人為他賣命的原因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