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權傾朝野 擾亂朝綱 稱兄道弟袁世凱

慈禧太后壽誕前夕,朝鮮忽起禍端,朝鮮國內大亂,日本派兵干涉,嚴重威脅大清的利益。因此,大清國駐朝鮮的使臣袁世凱,飛電李鴻章,請求派兵增援,弄得中日開釁,戰雲陡起。清軍連戰連敗,慈禧太后懊喪異常,不得不另降懿旨,罷除慶賀。到了壽期,只在排雲殿受賀。

袁世凱,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人們都叫他袁項城。又因為他當中華民國總統時製的銀幣(銀元)上都有他一顆光禿禿、肥頭大耳的人頭像,人們也稱其為「袁大頭」。

他生於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宗祖袁甲三,父親袁保慶,在咸豐、同治年間都是不小的官。雖然他不是科舉出身,唸的書也不多,而且長相平平,可很早就有名氣了。

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俠士張汶祥,刺死了兩江總督馬新貽。清廷因事關重大,先派了漕運總督張之萬,後來又派了刑部尚書鄭敦謹和因剿太平天國有功、封為侯爵、繼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先後審理此案。當時,袁世凱的父親袁保慶,身為道員兼任新兵營幫辦,他與藩司孫衣言,都主張對張汶祥用刑,可將軍魁玉和臬司梅啟照不主張用刑,鄭敦謹、曾國藩到後,讓孫衣言、袁保慶參與會審。孫衣言以為替馬新貽說話的機會到了,便去找袁保慶統一口徑。偏巧袁保慶不在,有袁世凱看門。當孫衣言興沖沖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袁世凱笑著說:「世伯,小侄說句不知進退的話,以小侄之見,這是鄭、曾公用這個辦法來堵你們二人的嘴,結果是不會用刑,也不會咬出任何人來,仍是張汶祥一人之事罷了。」

孫衣言對袁世凱的話將信將疑,但仍與袁保慶力爭,結果正像袁世凱說的那樣,把孫衣言、袁保慶二人熬得筋疲力盡,仍然是沒有對張汶祥動刑。這個震動全國的案子,就這樣不了了之,孫衣言後來感嘆自己枉讀書為官四十餘年,看事還不如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從此,這個十二歲的袁世凱在一些官員當中就有了些名氣。學士段靖川也說他非同凡響。

袁世凱喜歡讀書,但並不像祖父、父親那樣依靠科舉撈取功名,然後再一步一步地向上爬。他總想走捷徑,於是到山東投靠了淮軍統領吳長慶,任營務處幫辦。後來,吳長慶調駐朝鮮,因法國和越南事起,吳長慶又調駐金州。

繼任總領吳兆有聞知朝鮮宮內亂起,急召總兵張光前商議,張光前推舉一人,說袁世凱智勇深沉,定有妙計,應邀他解決這個問題。這時,袁世凱已捐得同知銜。

吳兆有召袁世凱商議,袁世凱勸他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可急速發兵,搗入朝鮮宮內,除了亂黨,救出朝王,然後再根據情況而定。」

吳兆有道:「聞得宮內有日本兵守衛,恐怕不易攻打。」袁世凱卻表示日本兵不足為懼。於是,吳兆有便派兵攻打王宮。果然如袁世凱所言,很快救出了朝鮮國王和世子。可是,日本不肯善罷甘休。後來,李鴻章與日使伊藤博文訂了兩條協議,總算沒打起來。這時,袁世凱已改任駐朝鮮通商大臣。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袁世凱由朝鮮回國,到北京稟報軍情,見了李鴻章,極陳利害。大意是:要監督朝鮮,代操政柄,免得日本人覬覦半島,使大清陷入被動。

李鴻章雖然對他非常賞識,但卻反讓袁世凱斂才就範,休露鋒芒。袁世凱見朝中無意,只好嘆息而去。

中日甲午戰爭中,大清的海陸兩軍都被日本兵殺敗後,以賠款而告結束。袁世凱聽說日本人要殺他,當然不敢再回朝鮮,就在北京閒住下來。此時的袁世凱在北京還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小人物,一個小小的五品同知,在北京根本算不上什麼官,比他高級的官員可謂一抓一大把。當然,李蓮英不會主動去和他結交。

不過,袁世凱是一個不甘居人下之人,而且很會鑽營,他到處活動,拚命想與上層出名的人接近,以求平步青雲,飛黃騰達。說來也巧,終於被他打聽到他的結拜兄弟阮忠樞在李蓮英家當老師教館的消息,心中甚為高興。他知道,通過阮忠樞定然能夠見到李大總管,只要見到李大總管就不愁沒有官做。

袁世凱結識阮忠樞,那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當時,袁世凱尚未做官,他從河南到了上海,託人謀事未成,便又從上海奔山東投奔他伯父的好友吳長慶。這年是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袁世凱在途中巧遇阮忠樞去北京候試,二人結伴同行。相處數日,言語之間非常投機。到了濟南分手時,二人依依不捨,便結拜為兄弟。阮忠樞見袁世凱囊中羞澀,便幫了袁世凱一筆數目可觀的銀子,從而成為摯友。

袁世凱追憶往日情誼,他想,若找到阮忠樞幫忙,拜見李蓮英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情。於是,他便前往拜會。

再說,阮忠樞自從那年(光緒八年)和袁世凱分手之後,即往北京候試。他本來文才不錯,中了舉才來會試的,當時沒有考中,所以留在北京繼續備考。

偏巧那時李蓮英正要為他妹妹聘請一名教館先生來家教讀。教這樣的館,可以說是幾乎不影響自己讀書,阮忠樞便應聘到了李府。加上阮忠樞為人靈活,無論從文才還是世故方面,都很得李蓮英的賞識,十多年來一直在李府教館。

袁世凱來到李府,言說要見阮忠樞,當下門人報了進去。阮忠樞聽說是多年不見的好友袁世凱來訪,便親自出來迎接,請入書房。二人落座之後,共敘闊別之情。談到近況,袁世凱便藉機把話題轉到請求阮忠樞幫忙,拜見李蓮英李大總管的事上來。

阮忠樞見袁世凱心情迫切,他想,多年未見的好友求到自己的名下,礙於情面,不能不答應,再說如果不答應會顯得自己在李府沒有地位。於是,他慨然應諾,表示一定要促成此事,不過時間他不能定,要探探李蓮英的口氣,再作商定。

因為李蓮英一有工夫總是要到館中和阮忠樞聊一會兒,甚至在一起吃飯喝酒。有一次,他趁著李蓮英來書房之機,對李蓮英說:「李總管,我有一句話,不知該不該講?」

李蓮英笑道:「先生說這話可就見外了,只要我能辦到的,我一定努力去辦。先生是不是不甘書房沉寂清閒,想到官場中走一走?」

阮忠樞見李蓮英沒拒絕自己的請求,知道此事有戲,便笑道:「那倒不是,忠樞不才,只想在科第上爭一個高低上下。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袁世凱,他曾任駐朝鮮通商大臣。從朝鮮回國後,閒居北京,他想求見李大總管,托我轉告。」

李蓮英笑道:「既然是阮先生的好友,那他就是我的好友,焉有不見之理,不過近兩天沒工夫。大後天晚上吧!我在家裡恭候。」

阮忠樞沒想到李蓮英會這麼痛快,終於可以在袁世凱面前誇耀自己在李家的地位了,立刻喜出望外,便通知了袁世凱,叫他準備著。

原來,李蓮英聽阮忠樞說袁世凱是袁甲三的孫輩,他雖不認識袁世凱,但對袁甲三以及他的兒子保恆、保齡,侄子保慶、保中這些人有的認識,有的知道他們的名望,知道袁甲三雖然沒有曾國藩曾侯爺、李鴻章李中堂的勢力,但知交還是不少的,在朝中和藩臣中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決定接見。

時間一到,袁世凱被阮忠樞帶到李府花廳,拜見了李蓮英,阮忠樞也在一旁陪坐。李蓮英、袁世凱二人言語之間,似有十分的默契,談得很是投機,真可以說是一見如故。

從此,二人來往日漸密切,李蓮英還在府中時常不斷地招待袁世凱,視為上賓,席間又常請阮忠樞作陪。袁世凱便藉機大獻慇勤,千方百計地討李蓮英喜歡,阮忠樞也在一旁幫襯。沒過多久,李蓮英便和袁世凱結為金蘭好友。李蓮英比袁世凱大十一歲,年長為兄,袁世凱年幼為弟,二人以兄弟相稱。

既然成了李蓮英的換帖弟兄,袁世凱再進李府的大門便方便多了,可謂推門便進。袁世凱既然抱上了這個台柱子,自然是緊緊不放。他在外面大肆吹噓,很快便從一個不知名的小人物脫穎而出,不少人以結識袁世凱為榮。當然,這些人是為了借袁世凱這個階梯,好走李蓮英的路子,而袁世凱呢,則想借這些人壯自己的聲威。袁世凱果然很快出了名,又經李蓮英介紹拜慶親王奕劻為師,後來又結識了榮祿、康有為等人。

可以說,李蓮英和袁世凱相互依靠、相互照顧,關係網是越織越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