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權傾朝野 擾亂朝綱 為人處世分外圓滑

李蓮英一生在宮中為奴,幾十年的閱歷,諳達了封建王朝宮中的你爭我奪。帝後之間,帝後與臣僚之間,臣僚與臣僚之間,為了爭權奪勢,矛盾深重,鉤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欺騙。特別是為奴的太監們,被驅逐、被杖責、被處死的事屢有發生。李蓮英雖然一時顯貴,也總是如履薄冰,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因為在他的前面,早年有寵極一時、紅得發紫的安德海在濟南成了巡撫丁寶楨的刀下之鬼,給青年李蓮英震撼巨大。前車之鑒,引以為戒。步其後者,掌案太監王俊如,後因失寵而被發往盛京,秘密處死。小太監冠連材因敢於在慈禧太后面前直諫言事,在菜市口被砍頭。

李蓮英深知伴君如伴虎,況且自己所侍奉的這位聖主老佛爺,絕不是仁善者。不僅如此,皇宮內外,王公大臣,大小官吏,哪一個也不是等閒之輩,誰肯把太監放在眼裡。要想自己有長遠的立足之地,就必須謙恭謹讓,老老實實地當好奴才,低三下四地做人。所以,曾有人說,李蓮英能終保其身,不失所寵,憑的是「戒驕戒矜」四個字。多年的磨煉,他城府很深,宮廷內外,事無鉅細,他都態度嚴謹,盡心盡力,從不懈怠。

即使在得意之時,也從不張揚,形諸於色,放縱大意,時時提防招惹是非。同時,凡是他屬下的人犯了錯過,惹慈禧太后生氣,他都敢於承擔過錯,總是對慈禧太后說,這是奴才的錯,對屬下管教不嚴,請求慈禧太后懲罰自己。對此,慈禧太后很讚賞他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也許是出於對他的偏愛,慈禧反倒氣消雲散,不予追究。他在慈禧面前不僅總是奴顏婢膝,張口老太后,閉口老佛爺,就是在王爺大臣們面前,也是如此,無論何時何地遇到王爺或大臣們,也總是躬身侍立一旁,口稱某王爺好或某大人好等。中國人總是說禮多人不怪,李蓮英因此結交了不少人。

他一生又喜歡交結各路朋友,諸如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的大員、外省督撫、封疆大吏,以及至北京的社會名流等,與其交情篤深者不乏其人。他平時善於交友,拉攏關係,又巧於利用慈禧太后對他的信任,利用手中的一點兒權力為他們解決一些問題。因此,就取得了一些朝廷重臣對他的信賴,諸如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端王載漪、李鴻章、張之洞、榮祿、孫毓汶、袁世凱、岑毓英、岑春煊、盛宣懷、載洵、溥興、溥瀾、剛毅、立山、聯元、趙舒翹、薑桂題、江朝宗等,都與其有較深的交情。當然,其中也有人是為了仰承其鼻息,在慈禧太后面前給說好話,以便取得慈禧太后的信任,不失寵幸,保全自己。因此,李蓮英在朝野內外就成了一個烘雲托日、眾星捧月般的人物,甚至京城裡的百姓既怕他三分,又都敬他三分。

據李氏後人說,慈禧太后個人使用的太監,最多時不下四五百人,凡在李蓮英管轄之下的人,他都要求很嚴,怕他們做錯了事,給自己丟面子。他初當總管時,常用來嚇唬手下人的一句口頭禪是,誰不老實就送誰去「掃茬」,就是二次淨身。其實,太監們都知道,宮中太監掃茬的制度是有的,但那是百年不遇的事情,非玉莖重生者,是不會再遭此酷刑的,甚至是一萬人中也不會有一人出此怪現象,並不是誰想叫誰去掃茬就可以的。相反,李蓮英對下邊的人又很「護犢子」,盡力不叫他們吃虧,如分發賞銀,盡量平衡,人人有份。再比如太后吃剩的御膳,有時賞給宮女、太監們吃,叫李蓮英去分,如果誰不在,他都給留出一份來。再比如,某太監家中祖父母、父母病故時,李蓮英就親自在慈禧太后面前去為他們請假,討恩賞銀子等。所以,他手下的人既怕他,又敬他,還感激他。

辛亥革命後,清朝的遺老遺少乃至眾多官員中,接觸過李蓮英的人很多,但談論李蓮英的人很少,唯有光緒朝後期曾任過大城縣縣令的曾毓雋談到過他與李蓮英的一次接觸和留給他的印象。曾毓雋曾任順天府令,接到調任大城縣縣令的通知後,便去順天府尹家拜謝,府尹還向他道歉,說把他調到了大城縣——李蓮英的老家,此處官難當、人難做。

曾毓雋上任前出於禮貌不得不去李蓮英的府上拜會,目的是遞上帖子,免得失了禮數。沒想到李蓮英以客禮相待,一口一個「老父台」,告辭時還親自把他送出門。曾毓雋還說以後李家有事可以直接跟他打招呼,他會盡力辦妥的。但是,李蓮英卻正色道:「老父台,這可不行,家中的子侄和族人如有什麼不軌之行,還望你嚴加管束。否則,你我在北京都沒有好日子過,而且對家風不好,還望老父台多多費心。」言辭誠懇,態度甚恭,絲毫沒有做作的樣子。曾毓雋在任期間,確實未發現李家有什麼不法之事,不軌之行為。

李蓮英對家人和對個人的嚴格要求是出了名的,吳永在《庚子西狩叢談》中也有相應記載。一是在處理吳永與岑春煊的矛盾問題時,儘管李蓮英與岑春煊的父親岑毓英有深交,但李蓮英卻並沒有故意偏袒岑春煊,這讓吳永深感佩服。二是以王之春為首的幾位重臣,企圖在慈禧面前捉弄吳永,李蓮英卻出面暗中保護為人正直清廉,深為太后所喜歡的吳永,並事先把此事偷偷地告訴吳永,使吳永有所提防。對此,吳永言談舉止之中始終對李蓮英充滿了感激之情。

晚清時期,吏治之濫早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貪污腐敗早已是人所共知。就連慈禧太后也經常把賣官當做主要的收入來源,而且那些花錢買官的人上任後會盡力搜刮百姓,以此收回投資,所以民間素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即使你是科舉出身,如想混個好缺,也非花錢打點不可,整個官場可謂一片黑暗。

李蓮英在宮中這麼多年,耳濡目染,早就司空見慣。深知凡宮中有錢有勢的太監,大多結交朝中官員,肆無忌憚的收受賄賂,廣攢錢財。李蓮英看到自己的同行一個個都發了大財,買房子買地,不僅眼紅,還緊步後塵,拿他們當楷模,甚至倚仗自己的靠山是慈禧太后這個優勢,採取了有過之無不及的手段,大肆撈取外快,摟財聚寶。除了他應得的月食錢糧、恩賞的銀子外,他每年都從內務府兌換十萬兩上等的雪花白銀。

另外,憑著他是慈禧太后的寵信,又是宮裡的總管,無論外官或內官,求他在慈禧太后面前說情辦事的人擦肩接踵,哪一個不得打點他一批厚重財禮。但是,李蓮英收受賄賂也有自己的戒條,向來小心從事,從不魯莽。凡是那些素無來往或不知情的外官,大多拒之門外,主要是怕他們口頭不嚴,走漏風聲,於己不利。所以,他自己常常自稱不結交外官,以顯清白。其實,他背地裡交結的外官很多,據說都是經內務府的人引見的,而且大多是有頭有臉頗有名氣的人,不僅有內廷大臣,而且還有外省督撫、封疆大吏。著名的有李鴻章、袁世凱等有實權的重臣。

雖然他經常收受這些人的金銀財寶,但很少在慈禧太后面前為他們求情辦事,因為他怕老佛爺對自己交結外官產生懷疑,同樣對自己不利。等日後一旦人家問起事情辦得如何時,就用所求老佛爺不允的話搪塞或支應過去。對於平日有些交情又收受了重大財禮的人,就算是礙於面子不得不辦,也要耐心等待時機。非要等到慈禧太后提起來,李蓮英才會順便開口,或者去找某王爺、某大臣去圓通。當年,袁世凱就是通過自己的好友阮中樞結交的李蓮英,經過一番打點之後,求助李蓮英。李蓮英先把他援引給慶親王,然後又讓他結識了榮祿。他們利用御前會議合法的發言權力,一唱一和,把袁世凱又推薦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才得以恩准到小站督練新軍的。

李蓮英與慶親王奕劻及榮祿向來交往頻繁,早年李蓮英在奕劻身上沒少開銷銀子,所以後來就可以互為利用,相互利益均沾。其實,李蓮英並非不可直截了當地懇求慈禧太后,主要是時刻警惕自己,不要因小失大,一旦失寵,摔得鼻青臉腫,正所謂登高跌重。

李蓮英收受賄賂,講究分寸,其實他是很貪婪的,凡是不肯買他賬打點他的人,他非常忌恨。有這樣一段故事,戶部侍郎張蔭桓被派往英國參加英女王六十大壽慶典,回國時,途經法國巴黎,買了兩塊寶石,一塊紅寶石獻給光緒皇帝,一塊祖母綠獻給慈禧太后。但他卻沒有給李蓮英送什麼東西,一貫佔便宜的李蓮英就忌恨他。於是,就在慈禧太后玩賞這塊寶石,愛不釋手之際,摸透了慈禧太后心思的李蓮英認為教訓張蔭桓的機會來了,就站在一旁插嘴冷言冷語地說:「難道咱們這邊就不能用紅的嗎?」話雖然簡單,卻觸動了慈禧太后的心窩子。按清代習俗,妻妾嫡庶之間衣飾區別極為嚴格,只有正妻方可使用紅色衣飾,而妾媵只能用綠色衣飾。慈禧因為自己原是「西宮」,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一直耿耿於懷。

如今,經李蓮英這句話一刺激,慈禧也覺得張蔭桓是有意將紅色的送給光緒,把祖母綠獻給自己。所以,瞬間情緒突變,當即令人將祖母綠寶石退還了張蔭桓。張蔭桓不知底細,便憂心忡忡,擔心種下禍根,但慈禧也並不能以此作為懲處張蔭桓的條件,便懷恨在心。最終,張蔭桓還是受到了處置,一是因戶部錢糧虧空,二是支持了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