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善於鑽營 皇宮獲寵 光緒作對心懷恨

光緒皇帝名義上已經親政多年,雖名為親政,但什麼國家大事都做不了主。甲午中日戰爭好不容易做一回主,卻偏偏又割地又賠款,實在令人沮喪。後來,光緒又極力推崇變法,以振朝綱。但變法談何容易,朝中多是守舊、頑固的官僚,無法接受新事物。他們紛紛賄賂李蓮英,托他在慈禧太后面前極力陳詞,萬萬不可答應變法。慈禧太后也因光緒皇帝自作主張,造成甲午海戰失敗而看不慣他。倒不是說賠了多少銀子,因為賠多少她都不會出一分錢,而是因為攪亂了她的大壽慶典,不能風風光光地大辦一場,也少收了許多官員的金銀財物。由於種種原因,慈禧終於收緊了對光緒的政策。

慈禧沒有撈到多少好東西,李蓮英就更沒什麼油水了,這是李蓮英恨光緒皇帝的一個原因。還有就是前面提到的,李蓮英讓慈禧做媒要妹妹成為嬪妃,被光緒拒絕,李蓮英和光緒之間的恩怨比較久遠。

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李蓮英又添了一處外宅。前門外煤市大街的一個木器鋪老闆主動給李蓮英做了一套楠木傢俱,不但雕工精細,古樸大方,而且與客廳非常協調。李蓮英十分高興,有意想多給那掌櫃一些銀子,卻被老闆拒絕了,並說自己從江南到北京做生意,以後還要仰仗李總管,這是送給李蓮英的。

李蓮英覺得這人情有點兒大,再加上這個老闆看著也實在,就有意保舉他一個官職。老闆一聽,連忙說自己斗大的字不識三升,不是當官的料。李蓮英卻呵呵一笑,打包票讓他等著做官。

正好不久後江蘇有一知縣出缺,李蓮英向慈禧太后說了這件事,慈禧也就答應了。但此時慈禧已經名義上歸政,至少要通過光緒降旨。正巧光緒皇帝已經答應了派珍妃的老師文廷式的一個親戚去充任。雖然尚未赴任,可既然已經答應,也不好收回成命。

光緒皇帝聽說李蓮英通過慈禧太后也要安排自己人充任此職時,感到非常為難。李蓮英雖然只是個太監,可他偏偏在慈禧面前大紅大紫,不能得罪;但自己作為皇帝既然已經答應,也萬萬不能食言。正在左右為難時,恰好他的老師翁同龢前來覲見。於是,光緒就向他求教。

翁同龢閱歷豐富,為人又機智,而且向來對李蓮英的行為非常不滿,想來他推薦的人也沒什麼文化。於是,他建議光緒採用殿試的辦法,在金殿之上,當場命題,當場作答,二人量才而用,文才兼優者便可赴任,文才不佳者可再讀書深造。這樣一來,皇上擇賢能尚任用,既體現了大公無私,又不會傷及各方的面子,兩全其美。

光緒皇帝聽了翁同龢的辦法,不由大喜,便依計而行,當下傳旨命木器老闆和文廷式的親戚金殿上覲見,光緒當場出的題目是《為政》。文廷式的親戚是個舉人,做文章當然不成問題。尤其是《為政》,出自《論語》,只要讀過《四書》的人,一開頭便是《論語》,對《為政》當然熟悉,因此很快就完成了。

木器老闆本來就不通文墨,只想著李蓮英敢誇海口讓自己做官,從來沒想到要來考試。當小太監把筆墨紙硯拿到他面前,並給他搬來一張矮凳讓他在上邊寫時,木器老闆真的傻了眼。不一會兒,他頭上的汗珠就滾下來了。文廷式的親戚早就交卷子了,這邊還沒有寫一個字——他不認識字。

文廷式知道李蓮英推薦的這個人肯定目不識丁,這種人怎能做官,於是二話不說就把他轟出去了。

李蓮英等到考試完才知道有這種事,連忙把木器老闆叫住,問明事情的前因後果。他十分惱火,對光緒更加恨之入骨。這才有了後來的文廷式被革職,珍妃被打入冷宮,直至後來死於八角琉璃井,這一切的背後都有李蓮英的影子。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二月,恭親王奕訢病歿邸中。其後不久,光緒的生母醇親王福晉又生了臥病不起的頑症,光緒皇帝多次前往視疾。趁慈禧不在之際,醇親王福晉囑咐光緒千萬不要多說話、多主事。要想主事,須待慈禧死後再作打算。她還命令把醇王府中最好的珠寶簪環之類都統統裝到棺材裡,不給慈禧留下半分,可見其對慈禧憎恨之深——也難怪,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還得小心翼翼地伺候慈禧太后,實在窩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