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善於鑽營 皇宮獲寵 在西安伺候慈禧

庚子事件後,慈禧倉皇出逃,一路顛沛流離奔向西安。進入陝西境內,在逃亡路上被丟棄到雲霄之外的太后架子又重新擺了出來。快到西安了,慈禧太后的心也就越發平靜。逃了兩個多月,終於可以享享清福了。為了到西安不至於太狼狽,她還特意吩咐李蓮英在渭南多休整幾天,以便進西安時保證皇家的風範和氣勢。無論在外人(洋人)面前丟了多大的人,在百姓面前仍然耍威風,中國的封建統治者總是這樣,外人面前失去的面子卻要在國內民眾面前找回來。

慈禧太后一進渭南城便擺起了皇太后的架子,李蓮英也趁機仗著慈禧太后為他撐腰而到處頤指氣使,耀武揚威。老百姓只恨沒讓自己家的孩子去做太監。渭南縣令雖然心有不滿,但面對這樣的主子,只求不惹出大禍就好,更別提抱怨了。幸好慈禧太后只在渭南城停留了兩天,第三天就急急忙忙起駕奔了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它歷史悠久,位於關中平原中部。此處具有天然的優勢,東有潼關,易守難攻,北有黃河天險,南有秦嶺作屏障,確是物華天寶、建都封王的好地方。歷代帝王爭相建都關中,以求承龍之氣,長治久安。自周而漢,自漢而唐,有十多個王朝曾建都於此。慈禧太后雖然沒有瞻望世界發展大勢的眼光,卻有著選擇理想棲身之地的獨到之處。

西安的風景,更是絢麗奪目。歷代皇帝陵寢、碑碣石刻、寺廟塔院,可以說是比比皆是、隨處可見。大慈恩寺的大雁塔、薦福寺內的小雁塔遙遙相望,似在相互訴說著自己的滄桑。碑林的碑文石刻,留下了時光流逝的永恆。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真是能陶冶人性,使人脫胎換骨。

一路吃盡苦頭的慈禧太后終於快到西安了,李蓮英興奮地向慈禧匯報這個好消息。慈禧也忍不住掀起轎簾往外看了看,又把轎簾放下。此時,鑾駕已到西安城外,城牆已依稀可見了。在西安城的東門外,早就有一幫陝西省和西安本地的官員等候迎接慈禧的大駕。只見他們一個個衣冠楚楚,翹首以待。

其中領頭的是陝西巡撫端方端大人。他見聖駕漸行漸近,他便趕緊招呼周圍的大小官員準備迎駕。

李蓮英也趕緊通知慈禧太后,西安城已經到了。李蓮英雖然壓低了聲音,但還是讓隨駕的官員和後宮嬪妃聽到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噓了一口氣——終於不用再逃亡了。

慈禧太后掀起轎簾,一下子看到了高大的城牆,立刻觸動了她的心——不知道北京的城牆、箭樓,還有皇宮怎麼樣了。想到在京城的皇宮是何等的尊貴,何等的榮耀。看看城牆,想著自己這一路的艱辛,慈禧這樣見過大世面的人也難免落下眼淚。

陝西巡撫端方帶領陝西、西安府的官吏跪迎了聖駕,然後護駕前往行宮。慈禧又被一幫大小官員簇擁著行進,終於找回了久違的被重視、被高高在上捧著的感覺,恢復了以往的傲氣。

慈禧的行宮在哪裡呢?原來,陝西巡撫端方自從知道慈禧要駐蹕西安以來,一直為行宮的事情煩憂。因為省裡面財政吃緊,再加上時間也來不及,只好決定把巡撫衙門和總督衙門全部騰出來,作為行宮。但是,這巡撫衙門和總督衙門也是清初建造的,由於近年來陝西災害連年不斷,加上起義頻繁,人心惶惶,歷任官員都無心修繕,看起來也是破爛不堪。如今要把它作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行宮,總不能既不補也不修。所以,端方又咬咬牙,從不多的府庫中撥出十萬兩白銀,從全省各地召集能工巧匠和一批批木料、竹料、面料,在短短二十多天之內把巡撫衙門和總督衙門修葺一新。然後,再從全省各地搜集各種奇花異石,字畫篆刻,把兩衙裝扮起來,總算有了行宮的樣子。

慈禧太后在去行宮的路上,擔心自己的住處不理想,要李蓮英先去打探打探,李蓮英領命而去。

李蓮英先到巡撫衙門看了看,覺得還行。然後又到了總督衙門,只見院內屋宇連綿,陳設佈局講究,更有山石點綴,花木掩映,確有皇宮的氣派。但心裡有點兒彆扭——端方太會做事,自己以後在西安要小心伺候慈禧太后,不能讓別人把風頭搶了去。

李蓮英不敢耽擱,立刻回報慈禧太后說巡撫衙門和總督衙門都不錯,但後者更佳。於是,慈禧就決定住進總督衙門。

皇駕到達西安是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九月初四日。至此,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結束其倉惶出逃的經歷,立刻好了傷疤忘了疼,恢復其奢靡的生活。吃喝穿戴樣樣都向皇宮的標準看齊,搞得西安本地百姓非常不滿。但當地官員卻像抓住了向上攀爬的稻草,每天變著法地供應特色飯菜。最後,連慈禧都吃膩歪了。

幸好李蓮英有心,找到了從未吃過的美食,才讓慈禧胃口大開。原來,西安雖然小吃多,可官員們一直以為那些上不得大雅之堂,所以從未供應過行宮。李蓮英卻知道慈禧的習性,知道她愛嘗新鮮的食物,一進西安城就派了一大批小太監,到處在城裡搜羅小吃飯館,覺得好吃了再向慈禧推薦。所以,他雖然不常出行宮的門,但西安城裡有些什麼東西,甚至陝西的風土人情、物產地貌,他都有了初步的瞭解。

李蓮英將一家非常有名的羊肉泡饃小店介紹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慈禧就帶著光緒去吃這種當地的小吃。

羊肉泡饃歷史悠久,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這「羊羹」就是羊肉泡饃。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

光緒皇帝吃慣了大魚大肉,再來品嚐這別具風味的羊肉泡饃,果然胃口大開。慈禧太后吃後也覺得神清氣爽,還嗔怪李蓮英不早些帶她來吃。從此以後,慈禧太后的餐桌上就會經常出現一些當地的小吃,讓慈禧太后讚不絕口。

同樣的,李蓮英還如法炮製,為慈禧搜羅了西安本地的戲班,還打聽了比較有名的寺廟,讓慈禧盡量生活得像在京城一樣,慈禧從此還喜歡上了秦腔。

在西安有吃有喝有玩,慈禧和光緒都得到了很好的休養。尤其是光緒皇帝,身體狀況轉好,精神也好了許多。雖然他還是想著珍妃,照樣對皇后冷淡,但至少眼睛裡多了一些生氣,而且對慈禧太后的態度有了很大的好轉。

慈禧雖然在西安活得悠閒自在,卻被京城的一個消息亂了心情。說洋鬼子衝進了頤和園,在園中胡作非為,毀壞了不少的稀世珍寶。西安畢竟不是長久居留之地,為了回北京,需要先把洋人勸出北京,免不了要答應一些條件。為了此事,慈禧太后又開始一籌莫展起來,洋人議和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清政府處置主戰派的載漪、趙舒翹等人。但主和派是慈禧殺的,對八國聯軍宣戰,也是慈禧太后宣的戰,現在為了討好洋人,再去殺主戰派,等於自抽耳光,如何自圓其說。

李蓮英見慈禧太后左右為難,決心說服她早日答應洋鬼子的條件,以便早日還京。於是,極力勸慈禧太后說,大清江山全靠慈禧太后撐局面、定乾坤。因為慈禧太后,洋人打敗了義和團,這可算是慈禧太后的一大功勞。至於洋人,只要把宣戰的責任推到端王身上,完全接受洋人的條件。同時,建議慈禧太后把議和的一切事情全權交給慶親王和李鴻章去處理。這樣一來,洋人也不好再說什麼,肯定會撤出北京。

李蓮英知道慈禧太后還對主戰派有所顧忌,就進一步勸說,為了長遠利益,只能犧牲主戰派了。洋人讓慈禧太后見識了他們的厲害,慈禧太后絕不敢跟他們討價還價,為了能夠早日回京,只好犧牲主戰派。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降下了「罪己詔」,稱「既有悔禍之機,宜領自責之詔」。其言語十分懇切,堂堂大清皇太后,竟在洋人面前表現得如此溫柔。此詔之中,同時諭會奕劻和李鴻章,要不惜一切代價,力爭早日達成議和協議,並重申了慈禧太后對洋人的核心思想——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其實,早在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十一月初,俄、美、英、法、日、德、義、奧、比、西、荷等十一國公使便向慶親王奕劻和直隸李鴻章提出了《議和大綱》,要求中國政府給在中國被殺的德使克林德和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修墳立碑,並要求中國政府派人到德國和日本去道歉;要求中國按照他們列出來的義和拳首領的名單,對其從重處置;要求中國把在戰爭中毀掉的外國人的墳塋,予以修葺;禁止中國購買武器彈藥,要求拆除大沽口炮台;要求在使館駐兵設防……

這些要求應該說完全踐踏了中國的主權,干涉了中國的內政。就連被授權的李鴻章也不敢擅自決斷,呈報遠在西安的慈禧太后。被洋人嚇破膽的慈禧太后見洋人提出了議和條件,也不管多麼有損國格,一律答應。

但洋人得寸進尺,又要求嚴懲幾個義和拳的匪首及朝中主戰大臣。慈禧沒有辦法,只好讓榮祿擬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