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宦海浮沉 一代權監 靠山一倒尋退隱

慈禧入棺後,眾王公大臣舉哀,禮畢後,只剩下李蓮英仍然伏於靈前,慟哭不起,比起當年他爹他娘死的時候,哭得還要厲害。不僅如此,他的哭相還很特別,一邊哭一邊唱著說故事。大意是慈禧太后不應該獨自留下他一人在世間,若在天有靈把他也接走等。表情極其悲痛,足足哭了半天。

其實,在場的人之所以會哭,大多是因為不得不哭,只有李蓮英才是真的傷心。首先,李蓮英從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九歲進宮起,一直到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六十歲止,一共伺候了慈禧五十二年;其次,慈禧太后一死,使他失去了靠山,再也不能作威作福不說,自己的歸宿如何,他自己也沒底,腦袋保不保得住都難說;最後,他還想通過一番表演打動光緒皇后,因為現在他的命就在隆裕太后手心裡捏著,只要隆裕太后說一聲不能殺他,那他就可保無虞了。相對於保命,這點兒哭聲算什麼,所以他痛哭不止,誰拉也拉不起來,其實是在等隆裕太后的一句話。

此時的光緒皇后(後來的隆裕太后)是雙重重孝在身。既死了慈禧婆母,又死了丈夫光緒。再說她雖入宮當了皇后,身為六宮之主,可她一天也沒做過主,一切都聽慈禧的。如今慈禧一死,她有點不知所措。現在李蓮英哭聲不止,別人又勸不下來,加上李蓮英最近對她還不錯,於是,勸李蓮英不要再哭了,一切都由她做主。

李蓮英終於等來了他想要的那句話,有了這句話,他就有了一道護身符。所以,當下就停止哭泣,忙不迭地叩頭謝恩。

李蓮英早就做好了「跳槽」的準備,慈禧死後,除了有關慈禧的遺物之外,對宮中的其他一切事物他都推到自己的得意門生小德張那兒,說自己年邁體衰,自太皇太后龍馭上賓之後,悲傷過度,對事情顛三倒四,恐誤了隆裕太后的大事。

李蓮英的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可謂一石二鳥。一來看似把大權交給了辦事機靈的小德張,使小德張快速上路,實則避過風頭,此時自己不宜張揚;其次就是擺脫慈禧太后的干係後為投向隆裕太后做準備。

李蓮英千方百計為自己留條後路,為的是防止有人藉他失勢之機加害於他,如今沒了後顧之憂,自己退下來也不會遭到不測,便在慈禧百日孝滿(指慈禧太后大喪)後,請求「退居南花園養老」。這一請求得到隆裕太后的批准。

李蓮英在原籍有一偌大的花園,在北京還有七八處外宅、四五處買賣,還過繼了四個侄兒。可謂家財萬貫,莊田連片,騾馬成群,子孫滿堂。以他的家私來說,除了比不上皇家,比王爺也不在其下。可他為什麼不回到家鄉去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而甘願過這孤獨的生活呢?

其實,重點就在這南花園上,這南花園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據老北京人說,這南花園在故宮西華門外南長街,也叫「咬春園」。為什麼叫「咬春園」?原來,這兒春天向皇宮進鮮蘿蔔,名曰「咬春」,所以就叫「咬春園」。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改稱為「昇平署」,皇宮內戲班就住在這兒,所以又叫「南花園」。園內種植花卉樹木,並廣種蔬菜,還建有暖室,培植一些名貴花卉,如芍葯、牡丹等,到年終歲末,送進宮去,以備帝王后妃們觀賞。從這兒不難看出,這確是一個幽雅僻靜的養老好去處。

儘管尋了一個遠離宮廷爭鬥的地方,他還是非常害怕有人會暗算他,在慈禧的梓宮奉安之時(比光緒梓宮奉安遲半年),李蓮英一刻也不敢離開隆裕太后,生怕有人趁機下手殺他。

咸豐皇帝的陵寢在東陵,所以慈禧的梓宮當然也要在東陵安葬。從東陵提心吊膽地回來之後,李蓮英就住在南花園,平時也很少出門,只有到了清明、十月初一這兩大憑弔的節日,李蓮英才會到東陵給慈禧去燒紙。

十月初一對李蓮英來說確實與眾不同。首先,李蓮英是在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十月入宮當太監的,而且一來就分到了慈禧手下,從此開始了他飛黃騰達的一生。其次,慈禧是十月初十生人,而且又死於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十月二十三日,這就是說慈禧「生於十月,死於十月」,而隨著慈禧而得勢失勢的李蓮英,當然也是「發跡於十月,失寵於十月」。因此,每年的九月底,無論颳風下雨,李蓮英都要趕到東陵,在慈禧墓前哭訴自己如今的慘淡,回憶當年的輝煌。可以說,慈禧一走,帶走了李蓮英的一切。

宣統即位,朝中大事一切由攝政王載灃做主,他很少與隆裕太后商量。這麼一來,不僅隆裕抑鬱不快,就連要靠太后吃飯的新任大內總管太監小德張也不痛快。

小德張為了發財,慫恿隆裕太后不顧正值「國喪」期間去修建「水晶宮」,讓攝政王載灃很不高興。可惜他與他的父親醇親王奕譞一樣懦弱,政治手段也不多,只好對小德張操控隆裕太后的局面聽之任之。

敏感性極強的李蓮英立刻嗅出了其中的機會,他通過小德張控制隆裕太后,又讓慶親王奕劻和御前大臣那桐牽制載灃,使他不能有大的作為,以免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來。

李蓮英不僅牽制了載灃,而且還挽救了自己的老友袁世凱。原來,光緒死後,隆裕太后在為光緒收拾遺物時,在硯台盒內發現了光緒的御筆親書,寫的是「袁世凱處死」五個字。袁世凱是手握重兵的大臣,隆裕不知如何辦才好,便交給了載灃。載灃沒有在「國喪」期間動手,而是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他見國內並無重大變故,於是召集諸親王會議,取出了光緒帝的手諭,眾人面對這麼大的事件,一時間無法定論,只有慶親王奕劻反對處死袁世凱。當時袁世凱手握京畿兵權,倘若把他懲辦,恐怕會引起兵變。他建議以其最近患有的足疾為藉口罷了袁世凱的兵權。

載灃也怕士兵嘩變,只好照此計從寬辦理。其實,袁世凱和李蓮英、奕劻是好朋友,奕劻自然會照顧他了。很快,袁世凱便借足疾為名,疏請辭職。載灃見不用自己動手,將計就計讓他開缺回原籍。

宣統二年(一九一○年)九月下旬,正值金秋季節,厭倦了宮廷生活和官場爭鬥的李蓮英終於決定不再過問任何宮中之事,因為他的身體再也難以支撐下去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