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宦海浮沉 一代權監 慈禧發病投新主

光緒皇帝自從戊戌變法失敗後,就被慈禧太后一直囚在瀛台,後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又隨慈禧西逃,在西逃路上才算有了點兒自由。一個皇帝只有在逃亡的路上才有自己一點兒自由,真是一個悲哀的笑話。光緒回京後仍然被囚於瀛台,孑然一身。最喜歡的珍妃死了,瑾妃也不敢違命前來,平時顯得非常孤獨。時刻想著國家大事的光緒傷感自己猶如籠中之鳥,而且還無法討得主人的喜歡。就連慈禧太后身邊的太監都可以欺負他,真是一個窩囊的皇帝。李蓮英曾諷刺他既有萬歲之名,又不用分心操持國家大事,真是洪福齊天,樂得逍遙自在。

當一個想有所作為的人被束縛了身心的時候,常常就會憂思過度,難免會生病,況且又得不到及時的調養,所以日益嚴重,以致形容枯槁。即便如此,在慈禧的萬壽節,光緒皇帝還要抱病前往,不過連率領眾大臣行祝壽大禮都難以進行,只好早早勉強拜壽,以避免和大臣在一起舉行活動,空耗體力。

慈禧見光緒顏色憔悴,行動氣喘吁吁,不由起了惻隱之心,讓他不必陪侍一旁,命他先行回去休息。

金秋十月的一天,慈禧帶領後宮嬪妃、福晉、李蓮英等泛舟昆明湖,慈禧太后興致大發,自己扮作觀音大士,命李蓮英扮作童子,並拍照留念,日暮方歸。

歸途中,天氣漸涼,侵人肌骨,慈禧回到寢宮鬧起了痢疾。不過尚能理朝政,並批閱奏摺多件。誰知第二天,竟不能御殿,再加上光緒帝一向身體欠佳,一時間無人能處理國事。

第三天,慈禧、光緒同御便殿,直隸提學使傅增湘陛辭(離開朝廷,辭別皇帝)。慈禧囑他,近來學生思想,多趨向革命,此風斷不可長,要他盡心盡力,挽回風氣,言談間頗多感傷。自此光緒再也沒有臨過朝,不僅如此,就連慈禧太后也休息宮中,不再御殿。

御醫料定情況不妙,早早通知軍機處,兩宮脈相均不穩定,還需高明醫生診視,以免誤了病情。軍機處立即加強了皇宮的保衛工作,所有出入人員都要嚴格搜查。

慈禧身染重病,軍機大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和李蓮英都非常著急。因為他們兩人都是依靠慈禧太后才爬上了高位,獲得了顯赫的地位和榮耀。同時,他們又都是光緒帝的大仇人,袁世凱是戊戌變法的告密者,李蓮英則親自將光緒帝囚在瀛台。

光緒皇帝雖身染頑疾,畢竟正值壯年,未必會歸天。而慈禧太后年過古稀,太醫又稱脈相不好,萬一慈禧暴死在光緒皇帝之前,光緒皇帝一定會先將他們二人拿下問罪。

袁世凱急急忙忙找到李蓮英,李蓮英卻氣定神閒,胸有成竹地告訴他自己已經有所準備,不必擔心。袁世凱見李蓮英如此自信,便點點頭放心去了。

慈禧太后則認為光緒身體病重,無法理政,立刻下旨立醇親王載灃的四歲兒子、榮祿的外孫溥儀為嗣。慶親王奕劻大驚,認為立嗣不合禮制,急忙入宮謁見慈禧太后,力陳按照支派而論,溥倫應是第一個繼位人,其次就是恭王溥偉……怎麼會輪到溥儀?

慈禧不聽奕劻的勸告,仍堅持自己的意見,並稱木已成舟,無法改變。李蓮英也在一旁極力奉承慈禧,讓奕劻不必再做無謂的抗爭,並讓他前去光緒處傳達此意。

奕劻奉旨來到瀛台看望光緒,只見光緒皇帝兩眼無神,氣喘吁吁,骨瘦如柴,恐怕命在須臾。身邊只有兩個年近六十的老太監伺候。見此情景,奕劻心想,身為一國之君,卻這般慘不忍睹,不禁老淚縱橫。

奕劻知道多說會傳到別有用心的人耳中,連忙把慈禧的意思跟光緒說了。光緒雖然重病在身,仍覺得此事不妥,認為立長君比較好,並要他答應在慈禧面前力爭「承嗣穆宗,兼祧光緒」。奕劻對光緒說一切包在他身上,又詢問了病情,就回報慈禧去了。

李蓮英很快就知道了光緒想立長君的意思,立刻恐懼起來。如果慈禧一旦變卦,不立溥儀,將對自己不利。於是,他在慈禧面前造謠說光緒對慈禧身體抱病非常高興,而且還面露喜色。

慈禧對此不辨真假,立刻大怒,並吩咐李蓮英像對付慈安太后那樣毒死光緒,李蓮英立刻領命而出。

這天中午,李蓮英到了瀛台,把毒藥混雜在光緒吃的藥中,讓光緒服了下去,然後離開了。出來後,他恰好遇到了皇后正在瀛台外邊徘徊,李蓮英突然靈機一動,滿臉謙卑地問安,並稱光緒大限已到,讓她進去見上一面。皇后卻苦於沒有慈禧太后的懿旨而不敢擅入。李蓮英則大包大攬,說一切都由他負責,讓皇后儘管進去。

李蓮英為什麼突然間對皇后這般禮貌?原來,他看到最近幾天形勢急轉直下。首先,光緒必死無疑,而且看樣子慈禧也不會堅持多久,自己的靠山眼看就要倒,自己的將來變得撲朔迷離起來。如今,慈禧太后立了年幼的溥儀為帝,將來一定又是太后秉政。到那時,現在的光緒皇后,也就是將來的皇太后就會像慈禧太后一樣掌握實權。自己現在有恩於她,說不定將來會得到她的青睞,攀上新的高枝。就算她看不上自己的行為,也不至於得罪她,也算為將來留條後路。

過了幾天,下午三點,慈禧聽伺候光緒的太監稟奏,說是皇上疾大漸(正在嚥氣,即將死亡)。慈禧太后立即帶領皇后、瑾妃到瀛台,此時的光緒已經氣若游絲。

根據大清律例,在皇上彌留之際,必須著長壽禮服,否則對皇上升天不好,因為若只穿尋常衣服,就不會引起玉皇大帝重視,也會被祖宗責備。

太監們剛要為光緒換衣服,卻被他制止了——他不同意。慈禧可能覺得自己欠他太多,因為她一輩子沒給光緒好臉色看過,也沒給他好話聽過,如今到了最後關頭,出於對光緒的最後的關愛,就依他的心願,免得光緒死後還怨她,所以沒有堅持讓太監給他穿衣服。

到了下午一點,做了一輩子傀儡的光緒皇帝終於駕崩了,這一天是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駕崩時,只有慈禧、皇后、瑾妃、李蓮英和幾個太監、宮女在側。王公大臣、軍機大臣、御前大臣,一個也沒有,場景非常悲涼。

慈禧太后見光緒皇帝崩逝,也不免有些悲痛,哭了幾聲。隨後,立即回去傳諭降光緒帝的遺詔,並頒發新皇帝登基喜詔。其實,這份遺詔早就寫成,就等著光緒皇帝死後昭告天下呢!

慶親王奕劻聞聽光緒崩逝,便急忙入宮,面見慈禧,要求新皇入嗣,承繼穆宗(同治皇帝),並表示大行皇帝亦不可先後,還是由嗣皇帝兼祧為好。

慈禧心中老大不高興,可皇帝新亡,她不好大動肝火。這時,李蓮英認為此時是向光緒皇后、將來的皇太后表現的時候了,便勸慈禧說,慶王爺奕劻之言實在是為大清江山社稷著想。

慈禧見奕劻堅持己見不動搖,又有李蓮英在一旁助陣,況且自己也沒有精力與奕劻爭論下去,只好同意奕劻,並去擬旨。這樣一來,光緒皇后算是大贏家,也算是光緒有後了。

果然不出李蓮英所料,兼祧之制已定,光緒皇后非常感激奕劻親王和李蓮英,因為同治皇后已死,她便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了。

後來,宣統皇帝登基一年之後,攝政王載灃被隆裕太后(光緒皇后)逼下台,造成了清帝宣告退位。攝政王載灃要抄李蓮英的家,被隆裕太后攔住,算是救了李蓮英一命。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奕劻擬完兼祧之旨以後,時已夜半,方才退出。第二天是十月二十二日,奕劻將擬好的兼祧之旨拿給慈禧太后看,慈禧太后召軍機大臣與皇后、攝政王與攝政王福晉,議論多時,復用新皇宣統的名目,發了一道上諭。尊慈禧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光緒皇后為皇太后。

午膳時,已經成為太皇太后的慈禧忽然一陣頭暈,暈倒在飯桌上。幸好李蓮英急忙與太監、宮女們扶慈禧到寢宮,又令太醫一陣急救,這才醒轉過來。

原來,慈禧晚年曾長期為面風、消渴和痔瘡便血等病症折磨。而且據脈案記載,慈禧在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五十歲時便已患有面風,其症狀是「左眼下連顴」時作跳動、「視物不爽」等。面風到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才有所好轉,但消渴症和痔瘡始終沒有治好。

慈禧這次病發突然就是因為消渴症才出現了昏迷。她清醒過來之後,召光緒皇后、攝政王載灃及軍機大臣等齊集病榻之前,吩咐身後事。將國政交由攝政王辦理,並令軍機大臣現場擬旨,大意如下:

奉太皇太后懿旨:昨已降諭,以醇王為監國攝政王,秉承余之訓示,處理國事。現余病勢危急,自知不起,以後國政,即完全交付監國攝政王。若有重要之事,必須稟詢皇太后者,即由監國攝政王稟詢裁奪。

慈禧太后叮囑完畢,喉中突然一股濃痰湧上來,噎得她差點兒背過氣去,周圍的宮女太監連忙給她沖了口清茶,這才緩過來。這期間,所擬旨意經過反覆斟酌修改,並參考光緒皇后的意見,終於定稿。傍晚時分,慈禧的眼神漸漸迷離起來,隨即辭世。統治大清王朝近五十年的慈禧太后終於離開了這個世界,僅僅比光緒皇帝晚一天。

棺槨是早已備下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