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宦海浮沉 一代權監 回京路上廢溥俊

慈禧一路悠閒地抵達洛陽。這一年是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恰逢河南全省年景好,巡撫松壽又善於逢迎,發動沿途百姓互相競賽供應,慈禧甚是高興。慈禧為了顯示皇恩浩蕩,傳旨不用清理沿途街道,讓百姓們能扶老攜幼,到御駕所經大道兩旁跪迎兩宮,一睹太后和皇帝的「天顏」。老百姓也都群情激動,爭相向他們的轎子敬獻瓜果。李蓮英一直陪在鑾輿之旁,趁機說一些哄慈禧太后高興的吉祥話和有趣話,引得慈禧不時陣陣發笑。

慈禧在洛陽駐蹕三天,順便和光緒去龍門、千佛岩遊覽了一番,還去香山廟燒香緬懷了一代詩人白居易。進城的路上還特意去關林廟拈香致意。

離開洛陽後,又一路向東經過偃師縣、鞏縣、滎陽縣、鄭縣、中牟縣,於十月五日抵達河南省城開封府。欣逢兩宮萬壽(光緒生日在十月初八,慈禧生日在十月初十),於是決定在開封駐蹕半月。開封是北宋都城,地處平原,場地開闊,便於搞慶祝活動。祝壽定在十月初十舉行。

當天,在李蓮英的主持下,祝壽活動排場搞得很大,極盡皇家風範,和在北京的皇宮中幾乎沒有差別。不僅如此,此時正值黃河鯉魚長成之際,各級官員都吃了個肚大腰圓。雖然花了不少銀子,但他們都把這筆開支算到百姓頭上,花大錢裝面子,一點兒也不心疼。

在開封駐蹕半個月期間,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以及皇后共同遊覽了龍亭。期間接到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重臣李鴻章病逝的消息。失去了這樣一位有著重大影響力的謀國老臣,慈禧不免內心悲痛,李蓮英也十分悲痛——自己又少了一個重要的進財門路。

慈禧看來是真的傷心了,開封是北宋國都,慈禧也沒心情到處遊玩了。李蓮英見慈禧對李鴻章這般倚重,便勸說慈禧下旨優恤。慈禧鑑於李鴻章對朝廷的貢獻極大,就傳旨除了在各省曾經立功的地方許立專祠外,並在北京准立一祠,賜謚文忠。

在隆重慶祝了萬壽之後,又經過幾日的休整,慈禧決定離開開封啟程北上。開封在黃河南岸,離黃河不過二十里左右,慈禧一行很快就到了黃河岸邊。

因隨行人員和車馬眾多,便分別在柳園口、黑崗口兩處渡河。黃河的水流本來就不是很大,加上此時已經過了汛期,河面寬度不過十里。

加上本地官員精心為他們準備了龍舟,所以一行人很快就安安穩穩地渡過了黃河,這比之前在懷來縣倉皇涉險過河不知強多少倍。

自從離開西安向著北京進發,隨行大臣的政治鬥爭又蠢蠢欲動了。就在慈禧離開開封正準備啟程北上之前,有幾位御前大臣認為這場大禍是由載漪惹起的,有意要奏請慈禧太后廢掉大阿哥溥俊並逐出宮。可他們又不清楚慈禧的意思,不敢貿然上奏,免得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便湊錢給了李蓮英一大筆銀子,讓李蓮英從中勸說慈禧。大阿哥溥俊已年滿十七歲,西安發生的一切他都親身經歷了。其父端王載漪發往新疆充軍,倘若他繼承帝位,日後君臨天下,肯定會對這些大臣進行報復。

李蓮英一來收了銀子,二來那些人的話也大部分屬實,況且只是提個建議,也不算什麼大事。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是放逐端王的主要謀劃者,現在不斬草除根,將來說不定真的會被清算。加上慈禧太后年事已高,就算不歸天也總會要歸政,到了那個時候,如若自己活著,就是插翅也難逃。即使死了,恐怕也免不了戮屍謝罪。這樣綜合考慮以後,李蓮英就立刻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當天晚上,李蓮英向慈禧訴說了諸位大臣請求廢黜大阿哥溥俊的意思,慈禧不清楚其中對她的不利因素。因此,對這一提議不知道真正動機,就照例徵求李蓮英的意見。

李蓮英連忙將白天聽到的那些說給慈禧聽,又說太后罷黜端王雖是為洋人所迫,但大阿哥溥俊和端王畢竟是父子,難免登基後做出對老臣甚至對作出太后不利的舉動。不如依從諸大臣之言,趁尚未回京,及早廢掉,免得回京後受到各方面的干擾。如果洋人趁機抓住不放,到時候可就比現在麻煩多了。

經過這次出京避難,慈禧早就對洋人非常害怕,雖然把端王放逐到新疆是洋人逼迫這麼做的,可溥俊不一定這麼想,把溥俊留在身邊總是個禍害根子。如今經李蓮英這麼一說,又是諸大臣的意思,於是點頭同意了。李蓮英見事情已經取得進展,連夜派人通知了這些大臣。

果然,慈禧在第二天早上召集諸位大臣舉行御前會議,降旨廢黜了大阿哥溥俊。

就這樣,慈禧太后一紙詔書就把溥俊從太子的寶座上轟了下來,地位一落千丈,頓時無人再與其來往。因既無繼承大統之望,又無法繼承端王的蔭職,加上他平日就是個紈絝子弟,如今「牆倒眾人推」,很快就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中了。

處理完這個心腹大患,慈禧繼續一路北行。經順德(河北邢台)到達正定,在正定駐蹕三日。期間,慈禧帶了光緒、皇后及諸王公大臣一同到大佛寺降香,並為銅菩薩懸匾一方,算是感謝菩薩護佑自己平安歸來。

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聽說河南巡撫為了迎接慈禧太后在開封搞得排場十分大,深得慈禧讚賞,好勝心極強的袁世凱決心要在場面上超過他。於是,他加緊督造行宮,重修蓮花池,好供慈禧享樂遊玩。

千里奔波終回宮

袁世凱為了在短期內保證行宮完工,就到處抓壯丁。在抓來的施工工匠當中,有這麼兩個人:一個是「賽魯班」關彤山,他能繪畫,善雕塑,瓦、木、石工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一個是「奪天工」何璞,他是個專攻石雕的高手。這兩個人為人仗義,秉性耿直,技藝超群,脾氣也相投。經過這次八國聯軍入北京的真實經歷,他們既痛恨外國侵略者,因為親眼目睹了英、法、德、義等洋鬼子血洗了這座文化古城;又痛恨朝廷的那些統治者,只顧自己逃命和吃喝玩樂,為了活命就可以投降賣國,卻無心抵禦外辱。

他們二人被袁世凱抓做壯丁,知道是要為慈禧修建行宮。為了揭露慈禧太后的賣國罪行,諷刺她奴顏婢膝、一味媚外、軟弱無能最終狼狽而逃的醜惡嘴臉,兩人共同商量,就決定在自己負責的建築範圍內精心設計一個圖案——蓮葉托桃。藉助這四個字的諧音,指責慈禧不抵抗洋人,連夜脫逃的狼狽樣。為了讓慈禧很明顯地看到這個圖案而不至於被忽視,關彤山把這個圖案設計在涼亭頂上的戲樓上面,讓慈禧留下千古罵名,使後人引以為戒。

袁世凱不僅為慈禧打造了豪華的行宮,而且還要向慈禧奉獻禮品,就命令何璞製作一件玉石雕刻作為敬獻慈禧的大禮,若無法完成就重重責罰。幸好關彤山過去在山裡採石頭時,得到過一塊美玉,為了幫助何璞渡過難關,他把這塊玉石交給了他。

何璞見了這塊玉非常驚奇,覺得它是世間珍品。只見它天然奇巧,玲瓏剔透,下邊碧綠,中間發白,頂尖上有一塊紅,正好雕刻成一件蓮葉托桃。如果慈禧太后把這件寶貝帶回宮去,那對她可真是絕妙的諷刺。於是,何璞按照袁世凱的要求,日夜趕工,終於趕到慈禧太后來到保定前完成了任務。

慈禧太后率領一干文武、光緒、皇后等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保定。袁世凱親自帶著大小官員,將慈禧接入了金碧輝煌的行宮。慈禧見行宮造得如此氣派,對袁世凱十分滿意,尤其是見到那涼亭上栩栩如生的蓮葉托桃的石雕,更是讚不絕口。一同跟著的文武大臣也是隨聲附和,對袁世凱和行宮不吝溢美之詞。

袁世凱得到慈禧的誇獎,不禁自鳴得意起來。不料,李蓮英卻一臉嚴肅地說這涼亭上的圖案大有文章。隨行的王公大臣見他不像開玩笑的樣子,可也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都直愣愣地看著李蓮英,都想聽聽他的高見。

慈禧也是一臉的疑惑,讓李蓮英說出理由來。李蓮英既然看出了其中的門道,當然就不敢直說是諷刺慈禧的意思,因而先行求得慈禧免他「出言不恭」之罪,這才敢將真相和盤托出。

慈禧點頭恩准,只見李蓮英用手一指那涼亭的石雕,說大家都看到了一個蓮葉上面托著一隻桃,這明明就是利用諧音在譏笑慈禧太后西巡是連夜脫逃!

其實,官員中也早有看出門道的,只是不敢明說,如今見李蓮英一語點破,也都紛紛點頭,互相交頭接耳。其中,最害怕的就算袁世凱了。雖然此時已是初冬天氣,人們都換上了冬裝,可聽完李蓮英的解釋後,袁世凱那汗從額角上就滾下來了。他心想,李蓮英,我平時對你不薄啊,我又沒有對不住你的地方,現在你這麼一說,不是在要我的命嗎?就算你看出來了,也應該過後告訴我,我換下來就是了,何必讓我在太后面前出醜。

袁世凱正在猜想慈禧太后會怎麼處置自己,知道當著眾大臣的面讓慈禧丟臉了,怎麼也逃不過罪責,立即「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向慈禧太后磕頭求饒,說這並非本意,自己一直對太后都是忠心耿耿,這次絕對是無心之失。慈禧見袁世凱讓自己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出醜,哪裡肯聽他的,立刻命人把袁世凱摘去頂戴花翎,推出去問斬。

眼看袁世凱就要身首異處,卻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