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宦海浮沉 一代權監 縱橫捭闔終脫險

形勢對慈禧很不利,慈禧在羅立海手中,朝中大臣也不敢輕舉妄動。眼看張玉河面露殺機,卻被一旁的羅立海擋住了,他勸張玉河看上官錦如何處置。

上官錦聽了李蓮英和慈禧的話,心中有些鬆動,問慈禧是否真的有意這樣做。慈禧垂簾聽政幾十年,只有她指責人、教育人,哪想今天這樣被別人指責?上官錦明裡是詢問,但卻有指責她過去的胡作非為、把國家社稷搞得一塌糊塗之意。雖然慈禧逃亡在外,畢竟坐慣了萬人之上的位子,突然間有人用這種口氣跟她說話,叫她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索性不說話。

慈禧不說話,可急壞了一旁的李蓮英,李蓮英心想即便你隨便應承幾句,總比什麼也不說強啊!萬一惹惱了他們,腦袋隨時都會搬家。

李蓮英見慈禧仍然一言不發,再也坐不住了,真是太后不急太監急。李蓮英剛想打破沉默,替慈禧太后說幾句好話,卻被張占奎喝止了。

慈禧見不得不做出表態,就順水推舟說,俠士提的那些都是她一向主張的,只是因用人不淑才落得如此局面。

上官錦見慈禧太后終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了,就認為還是可以影響慈禧的,於是提出讓慈禧滿足自己的要求才能放過他們。慈禧經過剛才的一番表態,說話也不再語無倫次,就故作鎮定地讓他們細細講來。

上官錦見慈禧這樣說,以為此事有商量的餘地,就把自己的主張提了出來:首先,不許對百姓橫徵暴斂,減輕租稅;其次,要任命賢能之士,懲治貪官污吏;第三,要富國強兵,積極抵抗洋人;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對太平軍、捻軍、義和團及其家人,不得抓捕和殺害。

李蓮英聽說答應了這四個條件就不殺,當下便和一眾大臣齊刷刷下跪,請求慈禧太后答應這份於國於民都有好處的條件。

慈禧心想,自己還在危難之中,到底以後會怎樣,形勢撲朔迷離,自己也沒底。但這四條倒是對朝綱沒什麼不利,如果洋人走了,自己還是大權在握,到時候任憑你們提出的四條、四十條、四百條都將統統廢止。

她心裡這樣想,嘴裡卻對上官錦連連稱讚,說他處處為國家著想。考慮到自己正在「西狩」路上,無法詔告天下,等回到北京之後,即刻下詔頒行全國。

張玉河提醒上官錦不要相信,但上官錦卻認真地對慈禧的話進行求證,慈禧則以自己向來不會失信於人回應。

李蓮英在一旁幫腔,說老佛爺為萬民之主,當然不會說話不算數。張玉河卻以江湖義士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要他們起誓才肯放過,卻不知當官者向來對發誓最在行——反正不實現也沒關係。

李蓮英心想,起誓算個什麼,若是起誓管用,不知有多少人要倒霉了,於是發下重誓保證會實現剛才的承諾。

張玉河見事已至此,只好狠狠地將刀插入刀鞘內,氣鼓鼓地走開了。上官錦得到了朝廷的承諾,感覺很滿意,話不多說,扭頭招呼羅立海等人縱身離去,瞬間就離得遠了。

端王載漪從一個侍衛的手中奪過一支快槍,剛要對著飛去的黑影射擊,以挽回面子,卻被桂祥攔住了。理由是免得惹怒他們去而復返,到時候局面不好收拾。

慈禧見那些人走得沒影了,這才舒了一口氣,臉色卻很難看。李蓮英則趕緊過去扶住慈禧。休息一陣後,慈禧才恢復了往日的神采,語氣也平和了下來。慈禧為了不讓世人知道剛才朝廷丟臉的事,嚴令不許外傳,否則誅滅九族,挫骨揚灰。眾大臣聽後諾聲而行。

休整了大半天,慈禧才命令繼續起駕西行。走到康莊後,食物才得到補充,又在這山區鄉村休息一陣。他們只給慈禧太后找了些小米煮粥吃,之後她的精神恢復許多,臉色也似乎好看了一點。

休整後,他們又繼續向西行進,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離懷來縣不遠了。一路上奔波了這麼多天,到了縣城就可以好好地休整一下。多天來的缺吃少睡實在是太苦了,尤其那些王爺們,都盼望到懷來縣城好好地休息一下,吃上一頓像樣的飯。

可他們都沒料到,又有一道難題擺在他們面前。原來這懷來城東有一條河,平時並沒有水,可不巧的是,這剛剛下過暴雨,彙集的洪水咆哮著將河面迅速淹沒,混濁的河水奔騰而下。更加危急的是,河上沒有橋樑可渡,如果此時洋兵追來,那他們可真就處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死地了。

慈禧不禁感嘆自己命苦,莫非就身絕於此?就連詭計多端的李蓮英也是一籌莫展,桂祥急得直跺腳,仰天唉聲嘆氣。恰在此時,有一個本地的山民路過,見一隊形容枯槁、衣著凌亂卻仍極力保持體面的人望河興歎,知道他們是急於渡河。於是,他對桂祥說此時要是闖一闖還有可能渡過,等一會兒上游的水來了,神仙也過不去,只有等三天後洪峰過了再說了。

桂祥一聽有門,但考慮到皇親國戚的人身安全,便讓此人去試一試,誰知此人卻笑著說:「試一試可以,但恐怕會因此耽誤時間,到時候山洪來到,可就真的過不去了。」

這時,李蓮英也湊了過來,聽了那人的話,便一五一十跟慈禧太后說了。慈禧太后照例徵詢李蓮英的意見。

李蓮英開始逐步分析:一來,他是本地山裡人,對這種情況有經驗;二來,如果洪水來之前不過河,難免洋人會追來,到時候只有束手就擒。所以,他的意見是衝過去為上,相信吉人自有天相。

慈禧算是被洋人和義和團的人嚇怕了,她寧可冒險渡河,也不想置自己於危險的境地,於是同意渡河。

李蓮英傳旨做準備,載漪卻以安全難以保證為由勸慈禧太后不要冒險,認為太后是萬金之軀,不可輕率行事。

慈禧落到今天這步田地,大部分原因就是載漪的餿主意,總是對他沒好脾氣。如今端王載漪又來阻撓她渡河,於是反問他,若不過河,洋人追來怎麼辦?這麼多人沒吃沒喝怎麼辦?

端王載漪本是好心勸慈禧太后不要冒險,不想卻碰了個大釘子,只好下跪連稱自己只是擔憂太后的安危,沒有別的意思。李蓮英也怕載漪再惹慈禧生氣,到時候做出出格的決定,誰也無法挽回,連忙假裝生氣讓端王載漪趕快退下,載漪終於如釋重負,拜謝而出。

桂祥本來也要進來勸慈禧不要渡河,見載漪碰了釘子,知道慈禧是讓洋人和義和團的人打怕了,寧肯冒死渡河也不想落入他們的手中,於是聲稱自己馬上去做渡河的準備,慈禧點點頭,揮手讓他出去。

桂祥知道渡河事關慈禧安危和自己的前程,不敢有半點馬虎。他從侍衛和兵丁中,精心挑選了精壯人員三百人,其中三十六人幫助馱轎把式,其餘人在馱轎兩邊防衛保護。做了細心的準備後,覺得沒什麼危險了,這才請慈禧過河。

慈禧吩咐開始渡河,眾人眾星捧月般護衛著慈禧的馱轎。慈禧聽著轎子外面怒吼的波濤,免不了心驚肉跳。她忍不住從馱轎中向外望去,只見近在咫尺的河水浪濤滾滾,激流猛進,聲如奔雷。慈禧不看便罷,看過後直覺得一陣頭暈目眩,彷彿自己已經掉入河中一般。

由於不知道河床的具體情況,轎夫只好小心翼翼地深一腳、淺一腳摸索著行進。到了河中央,一來水勢更猛了,二來此處本就是河水流速最快的地方,馱轎搖晃得更加厲害了。慈禧心中緊張得要命,直唸阿彌陀佛。幸好轎子外面有桂祥和李蓮英不停地安慰她,讓她不至於感到無助而更加緊張。

其實,桂祥和李蓮英的膽子比她也大不了多少,只是覺得相互吆喝呼喊可以提起精神,趕快渡河而已。慈禧不清楚轎子外面的具體情況,其實桂祥和李蓮英是在招呼給他們牽馬的人,而並非在鼓勵慈禧太后。無論如何,慈禧太后至少此時心裡有了依靠,知道危難時機還有親信想著自己也就心滿意足了。

好不容易渡過了河,此時再回頭望望湍急的河水,水面又上漲了二尺多,滾滾激流比剛才更加兇猛。慈禧不禁一陣後怕——若非李蓮英勸自己趕快渡河,恐怕真的要處於危險境地了。因此,心裡對李蓮英的寵信又增加了幾分。

等隨行人員全部過河之後,他們不敢停留,稍事休整就直奔懷來縣城而去。此前早有前站人員報知了懷來知縣吳永。因此,當慈禧、光緒的馱轎離懷來縣城東門還有三里地時,知縣吳永早已帶了懷來縣的大小官吏數十人跪地迎駕。慈禧自從逃離北京後,終於第一次受到地方官吏的迎接。慈禧也顧不得覲見大禮,命人速去辦理隊伍的食宿事宜。吳永知道慈禧太后數日未曾好好休息,連忙帶他們入城而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