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宦海浮沉 一代權監 第四章 被迫西逃

——忠心不改的奴才 勾結端王推拳民

慈禧太后在「百日維新」後沒有立即廢掉光緒,而是將他囚禁起來,另立溥俊為大阿哥,溥俊是端王載漪的兒子。後來,考慮到各國的態度,只好作罷。

此時的朝廷,官場腐敗,政治軟弱,清朝懾於洋人的堅船利炮,政治上步步退守,常常割地賠款,弄得民不聊生。全國各地的失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義和團。不僅如此,就連各國的傳教士也打著傳教的名義伺機到各地進行破壞活動。

朝廷對這樣明目張膽的活動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但因為實力不濟,無法一一剪除,眼光短淺、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對此也只好忍氣吞聲。法國天主教神父梁宗明與當地教民王志尊等人率領教民三四十人,將冠縣梨園屯的玉皇廟拆掉,砸了神像,並要在原地修天主教堂。當地十八個村的老百姓見洋人這樣蠻橫無理當然不服氣,於是推選文生王世昌、姜志亮等六人到冠縣府告狀。冠縣知縣明知道理在老百姓一邊,可因為懼怕洋人,最後判教民贏,還把王世昌的生員身份革除。這六人不服,又告到府,府裡也是不想接手這個燙手的山芋,這六人又告到省裡,省裡也是一樣的態度。官司打了兩年,結果還是教民贏。老百姓看清了官府的真面目,見官府怕洋人如虎,遂決定以武力護廟。由閻書勤、高元祥等十八個人帶頭,大家組織了一個護廟會,以此對抗那些天主教的教民。

威縣城東三十里的沙柳案村,有一個武師係梅花拳的傳人,姓趙,名三多,字老祝。為人慷慨義氣,向來喜歡打抱不平。他有徒弟兩千多人,這還不算他的師兄弟和徒孫輩,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勢力。當時,國內的天主教徒多是地痞無賴或失勢的土豪惡霸,倚仗教堂的勢力,訛詐良民。趙三多看不慣,常常表示要教訓他們,閻書勤等人見他頗有正義感,又有舞刀弄槍的本事,便拜趙三多為師,學些槍棒防身。

而那些教民也將他們組織私人武裝的事報告了梁宗明,梁宗明又報告了官府,請求派兵鎮壓。官府見此事涉及洋人,立刻派去了一哨人馬,駐在梨園屯。趙三多知道這是衝著他來的,雖然心中非常氣憤,但並不糊塗,他知道不能和裝備精良的官兵硬碰硬,否則就是死路一條,為了不連累同門,便將梅花拳改為義和拳,這就是義和拳的由來。

教堂與義和拳的矛盾日益不可調和,背後其實是官府與民眾利益的博弈。政府懼怕洋人,所以,最終山東巡撫張汝梅不得不派他的貼身衛隊到梨園屯將玉皇廟強行拆除,這一行動嚴重傷害了村民的感情。趙三多忍無可忍,暗中籌劃起義,並商定於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八月十八舉事。他們的隊伍共有三千多人。他們首先在邱縣常家屯與清軍打了一仗,互有傷亡,不分勝負。後來,政府又調撥了大量援兵,在威縣侯魏村南將拳民打敗,趙三多帶徒弟外出避難。

第二年春,山東巡撫毓賢出於平息事端的考慮,發了安民告示,拳民才得以回家。趙三多則活躍在冀魯豫三省一帶,由棗強到武邑,又從武邑到晉縣、正定,又到滄州,到處設壇授徒。從此,這義和拳順著大運河向北傳開了,日漸興盛。恰巧天津北鄉在開挖支河時掘出一塊殘碑,字跡模糊,經過認真辨認,原來是一首歌謠。歌詞是:「這苦不算苦,二四加一五。滿街紅燈照,那時才算苦。」原來,義和拳有兩種功夫,一種是金鐘罩,是男子練的,一種是紅燈照,是婦女練的,皆稱可刀槍不入。

毓賢本是受了端王提攜才做得山東巡撫,而且深知端王載漪因為洋人干預朝廷而不能立自己的兒子溥俊為大阿哥,所以痛恨他們。現在,自己轄區有自稱刀槍不入的義和拳可以抵抗洋人的火槍利炮,於是忙不迭地飛馬快報端王稱:「東省拳民,技術高明,不但刀兵可避,抑且槍炮不入,這是皇天庇佑大阿哥,特生此輩奇才,扶助真主。望王爺立即召集,令他們保衛宮禁,預備大阿哥即真。」

端王接到密報後歡喜得不得了,他認為慈禧太后之所以不立即廢光緒而立大阿哥,主要是顧忌洋人憑藉堅船利炮強行干涉。現在若得這種拳民保護,驅逐洋人可謂不費吹灰之力。到那時,大阿哥溥俊穩穩登基,自己也順便做個太上皇。別說光緒,就連慈禧也可以一起廢掉。

樂昏了頭的端王也沒考慮毓賢所述是否事實,當下便立即入宮告知慈禧太后,說毓賢來了密報,稱有這等身懷異術的拳民可用。慈禧比端王要清醒些,她起初不信,並以東漢末年張角等人妖言惑眾,終致天下大亂、漢室覆滅的史實來駁斥端王。

端王卻不死心,一邊讚揚慈禧太后明察千里,一邊卻堅信毓賢是忠心耿耿之臣,定然不會蒙騙朝廷。為了慎重起見,他建議招集拳民先行試驗,若果有異術,再行添募,從中選擇忠勇諸徒,送到內廷供奉,傳授侍衛太監,以便將來消滅洋人,報仇雪恨。

慈禧太后被他說動了,但還是有些放心不下,於是徵詢李蓮英的意見。立端王之子溥俊為大阿哥,就是載漪給李蓮英送了大量的禮物促成的,而且端王知道李蓮英在慈禧面前的份量,呈報慈禧之前,早就打點好了李蓮英。因此,即便慈禧不徵詢李蓮英的意見,他還要想辦法為端王說話。現在既然問到他了,更要表示支持了。不過,李蓮英可不是那種急於表現的人,他表現得很圓滑,對慈禧太后說:「既然端王說了,不妨讓直隸總督裕祿試驗一下。如其有效,可再作商量。倘若無效,立刻停止就是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慈禧聽了李蓮英的話,連連點頭——這確實不會對朝廷有什麼損失,就算沒什麼效果,就當培養兵士算了。於是,恩准端王前去辦理。端王見慈禧點了頭,立刻高興地退出跑去軍機處擬旨:飭裕祿召集拳民,編為團練,先行試辦。

裕祿也是端王的親信,遂立即行文山東,諮照毓賢。毓賢見自己的提議獲得端王賞識,立刻心花怒放,很快將大隊拳民送至天津,由裕祿一一試驗。毓賢送到天津的這些人都是經過千挑萬選出來的,只見這些人個個身體強壯,揮拳如風。但畢竟槍炮無眼,不敢大意。

慈禧太后被端王和李蓮英蒙蔽,說義和拳的拳民可用。外有親王大臣,內有寵監,都極力勸說,慈禧太后終於相信了。於是,便命設立團練局,居住拳民,豎起一面「義和團」的大旗,教習拳民。這樣一來,大家都以為義和拳真的有刀槍不入的本事。由於有朝廷的支持,到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春,山東、直隸一帶已成為拳民州縣,勢力發展得很快。

慈禧雖然被蒙蔽了聖聽,但朝中還是有忠義之士不相信這種邪術。大學士榮祿就屢次稟報慈禧太后說義和團全係虛妄,就算有小小的靈驗,也是旁門左道,萬不可靠。無奈慈禧太后左右都被端王控制了,一干人等都對義和團稱讚不已,勢單力薄的榮祿也只能妄自喟歎。

慈禧因得了刀槍不入的義和團,頓覺腰桿子硬了許多,於是準備對洋人宣戰。她首先想到的是讓義和團圍攻各國使館。各國使館一面防守,一面諮照總理衙門,嚴詞詰問。但總理衙門已歸端王載漪管理,根本無人理會他們的公文。端王還對日本使館書記官杉山影和德國公使林德男爵被拳民殺死而喜形於色。

洋人當然不會吃啞巴虧,於是聯絡八國組成軍隊,威脅向朝廷索要大沽口炮台。端王載漪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表示只要有這幫拳民效力,多少洋人都不可怕,堅決奏請慈禧太后向八國宣戰。

慈禧太后剛開始還遲疑不決,端王載漪趁機呈上偽造的外交照會,謊稱要慈禧太后歸政於光緒皇帝,廢了大阿哥溥俊,並允許洋兵一萬入京。慈禧大為惱怒,也不辨真假,立即決定向八國宣戰,並下旨讓眾大臣第二天上朝討論開戰事宜。

第二天,在大殿上,榮祿對這種貌似兒戲的國家行為表示極力反對。慈禧卻呵斥榮祿只會嘴上功夫,卻沒有好主意對敵,榮祿聽了只好叩頭而出。

眾軍機大臣見榮祿也受到了責罵,無人敢再違逆慈禧的意思,只好異口同聲地附和慈禧。光緒皇帝見慈禧太后不經過自己同意就擅做決定,實在是視祖宗社稷如兒戲,便壯著膽子替榮祿說了句話。不想慈禧身後的李蓮英卻狐假虎威,用惡狠狠的眼光瞪了光緒一眼。就這一眼嚇得光緒心頭一顫,身子一抖,差點兒就從龍椅上掉下來。

眼看場面十分緊張,幸好刑部尚書趙舒翹出來解圍,請求慈禧太后明發上諭,滅除內地洋人,免得各國心懷不軌,探聽我國軍情。

趙舒翹的這一行為不僅轉移了慈禧、李蓮英、載漪對光緒的憤怒,而且也給光緒救了駕。慈禧這才轉怒為喜,命軍機大臣斟酌覆奏。

後來,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等也都站出來表示反對:與世界各國宣戰,寡不敵眾,必致敗績。外侮一入,內亂隨發,後患無窮。太常寺卿袁昶表示平時的外國人都平和講理,不致干涉中國內政,並質疑照會內容的真實性。這可戳到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