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個古老的帝國巨大的轉型過程啟動,中國歷史挪動笨重的身軀,艱難地從中世紀跨入現代的時候,巨大的落差勢必激起滔天巨浪,那些試圖駕馭這艘船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落水淹沒。
※※※
晚清到民國的轉變,幾乎是在一九一一年辛亥武昌起義及以後的四個月內完成的。改朝換代如此迅速,使得絕大多數國人一時反應不過來。其後,權力的更替更是節奏頻繁,各路人馬粉墨登場,如走馬燈一樣讓人眼花繚亂。袁世凱去世之後,在短暫的時間裡,出現了平靜的局面。不是在於人們還沉湎於憂傷之中,而是各派勢力一下子失去了聲討的目標,也失去了洩憤的情緒,矛盾得到了緩和,無法再讓人們熱血沸騰了。一個盹恍過來之後,人們突然發現,最終控制這個新生共和國的,卻是那些胸無點墨的軍人。這樣的局面不由讓大家失望——原先人們的初衷,是建立一個民主的共和國,散發著活力和熱情。沒想到最後呈現的,卻是一個由軍閥執政、武力維繫的不倫不類的政府。不僅僅是在中央,在所有的地方,都是軍方當家說了算。於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紛紛要求參軍,因為參軍不僅可以養家餬口,還可以參與政治,成為地方的控制者。很快,人們又開始不滿意了,道統和法統打作一團,派系紛爭接連不斷,地盤和養兵問題成了政治糾葛的關鍵所在。一邊是戰爭和割據,各種勢力繼續爭吵;另一邊則是外國勢力的咄咄推進。伴隨這一切的,無形之中,還有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環境的破壞。
一個群龍無首、紛爭亂鬥的軍閥時代到來了。在既無王朝,又缺少強有力人物和執政黨的情況下,中國變成了一盤散沙。崛起的願望正被各種各樣的干擾牽扯,道路在選擇中變得混亂,狹隘卻很頑強的民族主義,以及生怕本國文化被消滅的弱小民族心態如野草一樣瘋長。這也難怪,當一個古老而優秀的民族淪落到任人隨意欺凌的地步時,那種自尊的強烈反彈是最自然不過的了。在此之後的情形是,當思想遭遇思想,野心面對野心之時,……就只有靠槍桿子說話了。在戰爭暴力以及弱肉強食的商業競爭面前,原先柔弱的智力以及安逸的文明被淘汰了,人們不得不去發揮體力、精力、勇氣,以及被長期壓制的男性氣質。暴亂和反抗日益增加,破壞遠遠大於建設。人們等不及了,人們等不及合乎正義的事情和道理被接受,等不及公眾的福音降臨;而正義,常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力量半路搶劫,或者被一些難以理解的法律秩序所犧牲。在那些苦大仇深的人看來,所謂的法律秩序,看起來冠冕堂皇,都無非是拱衛帶有私利的公共權威壓迫弱者的工具,它們的目的,就是加深當權者的邪惡……這樣的社會現狀,在人們心目中撒下了仇恨的種子。這種情況下,革命的到來,是註定的事,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當所有的道路都插著「此路不通」的標牌時,人們只能選擇鋌而走險。以夢想來代替理性;以暴力,來抵抗時間的折磨。
一九一九年初,中國現代史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梁啟超來到了歐洲。此時的歐洲,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滿目瘡痍,一片荒涼。戰爭的倖存者沮喪,彷徨。梁啟超原本是帶著希望來到歐洲的,看到如此情景,聯想到中國正在效仿西方進行的制度改革,不由失望和震驚。在《歐遊心影錄》中,梁啟超這樣描述道:全社會人心都陷入懷疑、沉悶、畏懼之中,好像失去了羅針的海船迎著風遇著雪,不知前途怎生是好。
中國人視為學習對象的歐洲已然如此,那麼,中國怎麼辦?中國的前途在哪裡?人類,又該怎麼辦?
後來,梁啟超在歸納中國近代發展,總結中國人思想變化時,曾把國人的思想發展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外國的船堅炮利確是我們所不及,對之有捨己從人的必要,於是有曾國藩、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之所作,福建船政學堂、上海局等也漸次設立起來。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自從甲午敗於日本,想到堂堂中國衰敗到這田地,都因為政制不良,所以拿「變法維新」做一面大旗,康有為、梁啟超一班人所為。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漸漸覺出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決計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覺悟。新近回國的留學生,鼓起勇氣開始了全部解放的新文化運動,從此也分化出不同的解放道路。
梁啟超是從中國現代思想的嬗變來歸納這一過程的。梁啟超沒有想到,當絕大多數中國人置身於漫長的轉型之中,面對現實的緩慢改變時,都不由自主地失去了耐心。這個時候,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了中國,完全可以想像身處迷茫之中的中國人在得知俄國革命勝利後的興奮和激越,以為又找到了改朝換代的最佳方式。這個時候,中國已不再是孤立的了,中國此時對道路的選擇,已完全取決於世界當時的形勢。於是,不可避免地,一股年輕的情緒控制住了整個社會,當理性變得過於依賴時間的時候,人們選擇了反抗,選擇了破壞,選擇了速成和走捷徑的冒險。人們呼喊著揭竿而起,不顧一切開始了否定,開始了對思想、文化、經濟以及一切的否定,也開始了不斷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也正是在這樣的情緒之中,革命以不可逆轉的洪流激盪,在這片古老土地的上空,轟鳴著輾過。
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是不可避免,文化的缺失,傳統的孱弱,就只好用血來彌補。等到有朝一日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終於恍然大悟的時候,面前早已屍橫遍野、白骨如山了。
很多時候,我在想的一個問題是:袁世凱個人的命運,或許正好印證了中國近代史的一個潛在規律:當這個古老的帝國巨大的轉型過程啟動,中國歷史挪動笨重的身軀,艱難地從中世紀跨入現代的時候,巨大的落差勢必激起滔天巨浪,那些試圖駕馭這艘船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落水淹沒。激流如此強大,中國已不可能從容不迫,也不可能依附某種政治和理論的指引,選擇理性的道路。踩在起伏不定的舢板上,那些政治家們只好慌不擇路地開弓射箭——箭鏃呼嘯而出,卻總是脫靶落水。有好幾次,那些看似瞄準古老帝國軟肋的箭頭就要命中,但船頭稍稍一顛簸,箭矢還是輕輕滑過,一頭栽進歷史和時間的縫隙之中。
袁世凱,就如同那個箭鏃一樣,悄悄地滑落,然後,被命運拋棄。
歷史,進入了一個無法主宰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