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 我的朋友唐魯孫

夏元瑜

與魯孫先生原是筆友,後來相見,成了知友。由於年齡、見解、知識、鄉土的關係又進而為摯友。我們全是暮年閑居,沒事做,於是動了筆桿。沒想到一划拉就是一篇,往郵箱里一扔,過不了多少天,報上就登出來。日子一久,居然有人稱我們為作家,真是這輩子沒想到的事兒。如果說魯孫兄為作家的話,他還不愧為一位多產的作家。兩三年里寫過二十五六萬字來,並且一個一個地都排成鉛字印在報上。讀他的文章真令人增加不少知識。

他一生經歷多而複雜,不但士農工商全乾過,更由於出身在貴冑家庭,環境也和普通人不大一樣,所知既廣,更加以遍嘗美食,學識自是十分淵博。他更有一樁大本事,就是記性特別好,幾十年前的陳年舊事,虧他全記得那麼清楚。例如他那一篇《談印》,講了那麼多的人名、官名、歷史演變、典章制度,以及石材、刀法等,多麼的詳細,其中有許多名詞術語尚無暇解釋,如果一一詳敘就夠寫成一篇博士論文或專冊。他走馬觀花地說說,平常人就嘆為觀止了。一部短篇小說蓋出幾千字來毫不困難,而要像唐兄這樣寫出一篇幾千字的短文可得有幾十年的見聞以及經驗,為了獲得這些經驗更得花許多錢財。古人稱讚好文章為「字字珠璣」,若把這話放在這本書上,我看倒真當得起,他花了無限錢財寫出了這一本子的豐富知識,而讀者您只要花不到一張電影票的錢(台北首輪的)就能完全搬過來,豈不是一大便宜事。

我常常說現在青年只會應考,雜學實在知道得少而又少。您要上了外國,洋人要問你一點中國舊事,閣下是一問三不知。這些零碎的知識你上哪兒找去?固然也有些竹頭木屑的雜書,可惜那些作者並沒身歷其境,胡亂抄湊而已。唐兄的這本可不然,全是他親身所經,要不就是他的可靠相識者當面告訴他的。所以此書和古今許多的雜記全然不同。

寫序的人免不了犯個古今通病,就是捧作者過度,有點失真。我覺得魯孫兄的文章也犯個小毛病,他的語句太北平化了,常把我們的家鄉土話搬出來,有時我看見他的原稿忍不住加個括弧解釋一兩句。《紅樓夢》和《兒女英雄傳》的行文也全是如此。您要學國語,倒很可用他的語句作藍本。

魯孫的記事,秩序分明,有頭有尾。其中有許多事都該畫出圖來。在今日的社會轉變中都成了往事,以後也不會再有。那麼他這本書和《清明上河圖》有相同的價值,全是記錄往日的生活,老年人看了這本書可以引起你個人的幽思,青年人看了可以增加見識,更了解自己的國家。我套句做生意的話,以作序言的結束,叫做「貨真價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