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道德】 三十九、反智與反商

問:儒家思想以「何必曰利,唯有仁義而已」或「正其誼不謀其利」的旗幟,對商人充滿了輕視,嫉妒,憤怒,一提起商人,就是「奸商」。至今不但官界,連學界還是瞧不起做生意,認為做正當生意賺錢是丟人的。

可是中國大陸自文革以來,讀書人成了臭老九,自「改革開放」以後,這一風氣是否已完全打破傳統的「反商」情結?大家向錢看以後的中國人,將蛻變成為何種「新人類」?

答:中國統治階級從古代就有兩項守則:一是反智、一是輕商。儒家定於一尊後,並不是帝王尊重知識份子,而只是重用儒家當保鏢護院,儒家也小心翼翼的推行帝王的愚民政策,以便帝王稱心快意,大小賞給他一個官。儒家一旦和政治結合,思想壟斷,就形成反智,於是盡量推廣他們的「教化」,如為父母守三年之喪。他們的徒子徒孫更認為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了,完全否定知識的功能。

二十世紀民國初年,胡適先生等一批人提倡白話文,反對的都是知識份子,認為連販夫走卒都可以寫文章,豈不是斯文掃地。他們之反智,只是為了一旦教育普及,他們那點知識失去市場,便沒處噉飯了。毛澤東先生是中國最後一位反智的君王(我竭誠的希望這樣),所以他教唆他的群眾反對天下所有的權威——只除了他自己的權威!

輕商實質上也是反智,商人和農人簡直是分別居住兩個星球的人,差別很大,商人的知識程度普遍比農夫高,因為他們需要記賬、通信,眼界也開闊得多,而且有冒險精神。我在台北北新路住的時候,巷口有個賣衣服的地攤,老闆是個年輕人,一面抖著手上的毛衣,一面厲聲高叫:「一百元一件,血本無歸大拍賣,要錢不要命!」這個「要錢不要命」是商人投機性、冒險性的基本哲學,使帝王對他們不敢信任,但這也使商人賺錢的同時,成為推動改革的手,民主政治骨子裡就是商人政治:主張協調商議,討價還價、言論自由、動手(舉手)不動槍。而財富的累積,也比農人要快要多,仔細的檢查歷史,會從字裡行間發現,皇家或貴族,往往依靠商人豢養,所以對商人的威脅,感受也最敏銳。明王朝初年,南京富豪沈萬三曾呈獻金銀財寶給政府幫助軍餉,朱元璋大怒說:「商人怎麼敢犒勞天子的軍隊!」把沈萬三滅族。清王朝皇帝弘歷(也有人說是明王朝皇帝朱元璋)有一天做一首詩:「群臣已眠朕未眠,群臣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家翁,日高三竿猶擁被!」揚州鹽商有些人立刻警覺到皇帝對他們的嫉妒和憤恨,早早逃走,有些人不相信危險,結果一年後,興起大獄。資本家有他的罪惡面,馬克斯擊中要害,使資本家受到懲罰,但資本主義也藉機大作修正。共產黨從最初的輕商,發展到最後的全國皆商,是向資本主義投降,商人獲得勝利。但五千年傳統的輕商反智,深入中國人靈魂,不會在十年二十年內一刀切斷,那要更長的時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