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道德】 三十八、君子和小人

問:在理想的世界中,中國人講盡人所有的仁義道德,要別人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可是大部份的人都一直在飢餓線上掙扎,在生死邊緣徘徊,為了求生保命,而不得不爾虞我詐,苟且偷生,什麼事都能幹出來。也因此,而形成一直要人實踐仁義道德的「君子」與為了求生而無所不幹的「小人」嗎?

答:中國人從開始有文化的時候,便習慣於二分法,把很多事物「兩極分類」,好像一個看電視的兒童,不斷問大人銀幕上那傢伙是「好人」或是「壞人」?如果是「好人」,即令那傢伙手拿鋼刀殺人,孩子也不會害怕,如果是「壞人」,即令那傢伙正在甜言蜜語,孩子也嚇得不得了。於是,中國人分為「君子」、「小人」,用兒童的觀點觀察社會,「好人」就是「君子」,「壞人」就是「小人」,當初,君子是指有錢的人,有地位的人,小人是指窮光蛋,但這經濟的意義不久就消失,進入政治鬥爭場合,「君子」是字典上所有讚美詞彙都堆到頭上的聖賢人物,「小人」則是字典上所有下流詞彙都堆到頭上的壞胚。所以中國政治,永遠是「君子」和「小人」的鬥爭,你詬罵我是小人,自稱君子,我詬罵你是小人,也自稱君子,於是混亂成一團。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出師表》上,就警告皇帝要「遠小人」,問題在於怎麼知道誰是小人?大家在混亂中廝殺,結果勝利的一方自稱是君子,失敗的一方也自稱是君子,勝利者的一方指失敗者是小人,失敗者的一方也指勝利者是小人,千篇一律,單調無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