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缸文化】 二十四、魯迅的定位

問:有人指出:柏楊先生的「醬缸文化」,同魯迅的「黑色染缸」類似。「崇洋」也就是魯迅的「拿來主義」的發揮。甚至有人認為柏楊先生把魯迅的思想發揚光大。不知柏楊同魯迅思想之間,有何關係?受其影響否?對魯迅的評價(特別是文學上、思想上的)如何?

答:我非常尊敬魯迅先生的正直和無畏,但受他影響最多的是小說。我並不完全贊成他,他有強烈的戰鬥性,卻缺少包容性,簡直是拒絕任何批評,這不是民主人的氣質。

中國文化,呈現兩極。要就崇拜到底、要就不承認對方任何優點。魯迅的「民族大義」非常強烈,非常憂民憂國。但我認為「民族大義」應該有嚴正的詮釋:民族與民族之間,必須絕對平等,而民族之內的成員與成員之間,也必須絕對平等。「民族大義」不是製造族群之間,或成員之間不平等的工具。絕對不允許被用來肯定某個民族優於另一個民族,某個成員優於另一個成員。

魯迅是一位「民族作家」,不是一位「民主作家」。一九八八年我去中國大陸,發現魯迅已成為一位不可批評的人物,使人生憂。沒有批評,如何進步?一代應比一代好,思想與文學也是,一個人不應成為思想的終結者,世界才有美景。

魯迅對近代中國思想有很大影響,但沒有超過胡適,且魯迅的影響也僅盛行於大陸,而現在大陸也開始在研究胡適思想,我想再過十年,情形當更明顯,胡適思想有巨大的學術和人文基礎,魯迅沒有這麼豐滿、這麼有系統。魯迅是感性的、鬥爭性的。

魯迅在大陸的地位,是因獲得毛澤東的支持,應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一項特色,魯迅的文學成就被政治化後已被當做一個政治工具,而胡適不是政治人物。當哪一天魯迅思想可被批評挑戰時,魯迅的價值才可以呈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