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槐

時代/紀元前四世紀八○年代~紀元前三世紀○○年代

王朝/楚王國第二十一任王

綽號/懷王 在位/三十一年(前三二九~前二九九)

遭遇/囚死異國

合縱與連橫

紀元前五世紀二○年代前四八○年,戰國時代開始,周王國雖然墮落到跟一個普通封國一樣大小,但仍然苟延殘喘的據守洛陽,不過已再沒有人瞧它一眼。大批弱小的封國被消滅——被強大的封國一口下肚。到了紀元前四世紀,強大的封國追隨楚王國之後,陸續的改稱王國,國君也改稱國王。提高到跟周王國、楚王國平等地位。各王國之間,一面稱兄道弟,一面互相廝打,出動的兵力,動則十萬、十幾萬、或幾十萬,甚至百萬,這個龐大的數目,使從前的那些戰役,簡直比小兒科都不如,能活活羞死。孟軻先生在他的言論集孟子中,曾形容戰國時代的特徵:「爭城之戰,殺人盈城。爭野之戰,殺人盈野。」戰國時代後期,秦王國在西方崛起,所向無敵。東方各國,除了不斷的割地賠款外,束手無策。

羋槐先生當楚王國第二十一任君王時,正是戰國時代後期,戰鬥更慘烈,詭計更險惡,他的才能既不能應付複雜的國際關係,又無力改革已歷時四百餘年,早已暮氣沉沉的楚王國內部根深柢固的腐敗政治。再加上他貪心和愚昧,使他扮演的不僅是一個悲劇角色,更是一個令人失望的悲劇角色。

紀元前四世紀是一個智慧世紀,在歷時數千年嚴密的封建社會中,只有貴族才可以接受教育,也只有這些受過教育的貴族掌握政權。直到紀元前四世紀,有兩位小民,既十分貧窮,而又沒有一點權貴份子的血統。孤苦伶仃,像街頭上流浪,隨時都會被人踩死的醜小鴨。可是,他們刻苦的追求知識,最後突然間跟火箭一樣,射入太空,發出五光十色的彩虹,引起千萬人頭落地,促使國際局勢改變。這兩位智慧之星,任何一位對中國歷史稍有興趣的人,都有深刻印象。一位是周王國人蘇秦先生,一位是魏王國人張儀先生。

蘇秦先生說服了東方的六個大國:燕、趙、韓、魏、齊、楚,組成南北防禦聯盟——當時稱為「合縱」,共同對抗西方秦王國侵略。秦王國對這項南北防禦聯盟(合縱)的組成,反應強烈,既大怒而且大恐。如果蘇秦先生的外交政策被東方各國遵行不渝,秦王國的戲就沒得唱的矣,不但沒得唱的,如果南北防禦聯盟(合縱)固若金湯,秦王國簡直還沒得活的。所以,秦王國必須破壞這個聯盟,它才能生存,才能繼續像吃柿子一樣,對東方諸國,捏一個、下肚一個。

張儀先生應運升空,這位魏王國人,卻擔任秦王國宰相的謀士,提出另一個更有號召力的構想:東西和解戰線——當時稱為「連橫」。

蘇秦先生的道理很簡單,國土終有割完之日,而秦王國的慾望則永遠無窮,東方國家團結起來的力量,將超過秦王國力量的五倍,不要說防禦對抗啦,一高興或一不高興,隨時都可以把秦王國從地圖上抹掉。針對蘇秦先生千古不破的真理,張儀先生有他的反擊手段,他利用人性的弱點,使出狗搶骨頭戰術。嗚呼,貴閣不不見乎?飢餓的野狗群攻擊你時,看起來啥辦法都不能把牠們打敗,可是,只要投過去一根骨頭,野狗老爺立刻就陣營大亂,自己先嘶咬成一團。張儀先生先以「和解」作為政治號召,威脅說,你們如果要和平共存,避免毀滅性的現代化戰爭,絕不可以把秦王國當假想敵。然後,張儀先生再拋出一根骨頭在列國之中,南北防禦聯盟終於瓦解。本篇的男主角羋槐先生,就是蘇秦、張儀二位先生兩大策略下的犧牲品之一。

蘇秦先生和張儀先生支配世界的策略,雖然針鋒相對,但他們卻是同窗好友,而且有一段傳奇的故事,活躍在史書之上,使兩千年之後的我們拜讀時,仍怦然心動。尤其是小民出身,在楚王國受過無比屈辱的張儀先生,在得勢後,把貴為國王的羋槐先生,像玩弄猢猻一樣,玩弄於股掌之上,尤令人嘆為奇觀。

遠因——一場冤獄

有一位鬼谷子先生,是紀元前四世紀隱名埋姓的文武奇才。跟他學軍事的學生中,龐涓先生後來擔任魏王國的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另一位孫臏先生則擔任齊王國最高統帥部參謀總長(軍師)。龐涓先生和孫臏先生二位是同學好友,當龐涓先生已經大貴之後,孫臏先生才拜別師父,前往投奔。龐涓先生把他介紹給魏王國的國王,在幾次表現中,孫臏先生的才能,深受魏王國國王的賞識,這使心胸狹小的龐涓先生妒火中燒。他想總有一天孫臏先生會把他的元帥擠掉,於是,暗下毒手,飛起鐵帽,砸到孫臏先生頭上。該鐵帽是傳統鐵帽——誣以謀反。結果判處刖刑,砍掉孫臏先生的雙足。孫臏先生只好詐作瘋狂,吃屎吃尿,語無倫次,每天在街頭行乞。最後,他的祖國齊王國,祕密把他接回臨淄,擔任參謀總長,兩次大破魏王國的野戰軍,而且在最後一次軍事行動中,把負義的龐涓先生,亂箭射死。

蘇秦先生和張儀先生則跟鬼谷子學習政治,二人間的友情,跟龐涓先生跟孫臏先生當年的友情一樣,而且發展演變,也幾乎相同。蘇秦先生靠他的謀略,身兼六國宰相,名震國際,炙手可熱時,張儀先生潦倒異鄉,霉運正在當頭。

東周列國志曰:

「張儀自離鬼谷歸魏,家貧,求事魏惠王魏瑩而不可得。後見魏兵屢敗,乃攜其妻離魏遊楚,楚王國宰相羋昭陽,留之為門下客。羋昭陽率軍伐魏,大敗魏軍,取襄陵(河南省睢縣南一公里)等七城。楚威王羋商嘉其功,以和氏璧賜之。此璧乃無價之寶。只為羋昭陽先滅越,又敗魏,功勞最大,故以重寶賜之。羋昭陽隨身攜帶。未嘗稍離。一日,羋昭陽出遊於赤山,四方賓客從行者百人。那赤山下有深潭,相傳姜子牙曾垂釣於此,潭邊建有高樓,眾人在樓上飲酒作樂,已及半酣。賓客慕和氏璧之美,請於羋昭陽,求借觀之。羋昭陽命守藏吏於車箱中取出寶盒至前,親自開鎖,解開三重錦袱。玉光爍爍,照人顏面。賓客次第傳觀,無不極口稱讚。正賞玩間,左右曰:『潭中有大魚躍起。』羋昭陽起身憑欄而觀,眾賓客一齊出看。那大魚又躍起來,足有丈餘,群魚從之跳躍。俄焉雲興東北,大雨將至。羋昭陽吩咐:『收拾轉程。』守藏吏欲收和氏璧置還盒中,已不知傳遞誰手,竟不見了。亂了一會,羋昭陽回府,教門下客搜查盜璧之人,門下客曰:『張儀赤貧,又素無行,要盜璧除非是他。』羋昭陽亦心疑之,使人執張儀拷掠,要他招認。張儀不曾盜,如何肯服,鞭至數百,遍體俱傷,奄奄一息。羋昭陽見張儀垂死,只得釋放。」

嗚呼,「赤貧」兼被指責「無行」,就必然的一定非幹小偷不可,可見人是窮不得的也。但我佩服張儀先生,他被鞭打得「遍體俱傷,奄奄一息」,卻仍拒絕招認。想當年,柏楊先生只不過被打斷右膝,便哭爹叫娘,啥都招認啦。英雄好漢,當推張公。不過,柏楊先生招認之後,用不著證據,只憑口供,就立即定罪。而張儀先生招認之後,去哪裡交出和氏璧哉?是他想招認也無法招認也。咦,如果向柏楊先生要的也是和氏璧,縱是再打斷了左膝,我恐怕也會「堅不吐實」兼「不肯合作」,悲哉。

東周列國志曰:

「旁有可憐張儀的,扶張儀回家。其妻見張儀困頓模樣,垂淚而言曰:『夫君,你今日受辱,皆由讀書遊說所致,若安居務農,寧有此禍耶?』張儀張口向妻使視之,問曰:『吾舌尚在乎?』妻曰:『尚在。』張儀曰:『舌在,便是本錢,不愁終困也。』於是將息半載,復還魏國。」

張儀先生真是運氣,賢妻還為他撫困養傷,柏老一入獄,柏楊夫人便「寒蟬曳聲過別枝」矣。但代替賢妻進忠言的,則是朋友:「老頭,你今日弄到這種地步,皆由寫文太多所致。若安份打工,寧有此禍耶?」柏老不能伸出舌頭教朋友瞧瞧,只好找支原子筆亮亮相矣。

張儀傳奇遭遇

戰國時代的魏王國,位居中原,物產豐富,平民教育發達。國際上出類拔萃的人物,半數以上都是魏王國人。可是魏王國卻把他們當成糞土,應驗了舊約上的兩句話:「先知在本鄉都是被輕視的。」「他們拋棄掉的石頭,當了殿角的石頭。」所以,張儀先生回到魏王國首都大梁(河南省開封市)之後,照例得不到魏政府那些顢頇官員的重視,他雖然用出渾身解數,想晉見國王魏瑩先生,結果不但見不到國王,連宰相也見不到。誰肯用一個在外國犯了竊盜罪,受刑幾死的無賴漢乎哉。張儀先生早已聽說好友蘇秦先生因倡導南北防禦聯盟跟秦王國對抗的大戰略,在趙國(當時仍是封國)當了宰相。他想前往投奔,可是一方面自顧形慚,一方面也沒有盤纏旅費,只好睏在家裡,唉聲嘆息,乾瞪大眼。

然而,一個偶然機會,張儀先生遇到一位剛從趙國首都新鄭(故鄭國首府——河南省新鄭市)來的商人賈舍人先生,二人一見如故,談得頗為融洽。張儀先生向他打聽蘇秦先生的消息,當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