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戰案一提出,府會即政府與國會之間的關係是仍能維待,還是終於破裂,到了圖窮而匕首見的時候。不但全國的視線都集中在這個案子上,「東交民巷」亦深為關切,日本公使林權助,特地要求謁見黎元洪,表示中國對德宜戰,必於國家前途有利;至於中國所提出,要求援助的條件,日本政府願以十二分的善意考慮。

黎元洪已預知林權助的來意,早就召集智囊,擬好答覆:「我代表中國感謝日本對我們的關懷。不過,中國現在是共和國家,不能不以民意為依歸。民意以國會議員的態度為代表。貴公使應該已經知道三百多位國會議員,致各省督軍、省長、議會、商會的通電,足以看出中國民意的趨向。」

日本公使館的書記官船津,將這番話譯完以後,林權助用譏諷的語氣答說:「貴國人人可發通電,報紙以通電為主要內容。國會議員前後所發的通電極多,我很懷疑有多少人對這些文字會感興趣。」

「貴公使即令不感興趣,亦非勉強讀一讀不可。」黎元洪的詞鋒倒也不弱,「這裡有一份剪報,特以奉贈。」

船津將剪報接到手中一看,是兩個月前,由馬君武領銜的一道通電,關於對德宣戰問題,首言「聞有陰謀小人,欲藉此在國內滋生事端,慫請政府斷絕國交」,這是指梁啟超而言;以下列舉主要「禍害」五端:一是怕強鄰藉此干涉;二是既入戰圈,外債加重;三是土匪將乘機而起;四是德國與土耳其同盟,而西北回部與土耳其同種,勢必發生邊患;五是德國潛水艇一封鎖,中立國船隻不能至華,影響商務。

林權助對這個通電,是早就研究過的,所以只要船津提一個大概,立即便有話說:「這是中國對德絕交以前的看法。貴國國會當初既有三百多位議員提出反對的意見,何以後來又通過對德絕交?由此可知貴國議員的意見,不是不能改變的,問題在於大總統閣下能否善為運用?」

林權助對中國的政情,相當熟悉。但黎元洪對他的絃外之音,裝作不解,故意問道:「請貴公使見教,如何運用?」

「這,我們外人不便置喙,否則就變成干涉內政了。不過,」林權助的臉色轉為凝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請大總統閣下萬勿忽略,若不幸而有『非常之變』,不特影響中國,就是日本亦同其利害。」

這是個忠告,而黎元洪視之為警告。他最關心的是解散國會問題,因而將司法總長張耀曾,請到公府來談此事。

「如果國會不通過參戰案,他們怎麼樣?」黎元洪問,「他們能不能解散國會?」

「大總統所說的他們指誰?」

「督軍團。」

「督軍是政府所委派的地方官,怎麼能幹預國會?」

「那麼,」黎元洪問,「內閣呢?」

「按現行法令,政府無解散國會之權。」

黎元洪想了一下又問:「內閣既沒有解散國會之權,國會又不通過內閣所提的宣戰案,這不成了僵局?」

「回大總統的話,內閣並沒有向國會提案之權,是政府提出法案——」

「對、對!」黎元洪省悟了,政府包括大總統與內閣,對國會而言光是內閣還不能稱為政府,他接受了張耀曾的糾正。

於是張耀曾又談「僵局」,他說:「當初是防項城濫行職權,動輒解散國會,所以規定政府無解散國會之權,以為保障,沒有想到會有今天的局面。等這個問題解決以後,國會的組織法,應該修正。」

「照外國的辦法呢?」

「照外國的辦法,國會否決了政府的提案,政府除非接受,不然就只有解散國會,重新選舉。至於政府的提案,仍舊要提交新國會通過,方能執行。」

「照現在的情形,國會不通過,政府毫無辦法?」

「是。」

「萬一內閣用強硬手段解散國會呢?」

「那就是違法,違法便是造反。」

「對!」黎元洪大聲說道,「違法便是造反。」

「不過,」張耀曾半正經、半玩笑地說,「我要提醒大總統,不要捲入造反的漩渦。」

「此話怎講?」黎元洪愕然相問。

「內閣解散國會的命令,要公府蓋印,才能發佈。大總統同意蓋印,豈非捲入了造反的漩渦?」

「不會、不會!」黎元洪說,「我的印把子抓得很緊。」

張耀曾沉思了一會,憂形於色地,「但願不致成為僵局。」他搖搖頭,「否則真想不出有什麼化解的辦法。」

張耀曾本來屬於韜園系,後來與現任農商總長谷鍾秀,及李根源、章士釗、楊永泰等另組「政學系」,提倡文治但不一定贊成政黨政治,在思想方面跟研究系比較接近。因此研究系希望國會能夠通過對德宣戰案,在國會九大重要派系中,唯一能取得協力的,只有一個政學系。

政學系在內閣與國會對立的局面中,一直是以調人的姿態出現。這一點,需要研究系的充分合作。因此,張耀曾在發現段祺瑞及督軍團不惜解散國會以求參戰案的通過,而黎元洪又有樂見國會與內閣各趨極端,預備犧牲國會來倒閣的意向時,立刻跟研究系展開接觸。第一個要找的,不是在天津遙為控制的梁啟超,也不是在眾議院議長席上的湯化龍,而是專為制訂對德政策而成立的,國際政務評議委員會的秘書長張君勱。

聽張耀曾談了黎元洪的態度,張君勱對「黎菩薩」亦頗有微詞。「名為『菩薩』,其實不見得慈悲,大有幸災樂禍之意。」他說,「章行嚴告訴我,黎菩薩把他找了去說:林權助去看過他,表示中國如有內亂,日本一定出兵相助。意思是北洋的武力並不足懼。這不是唯恐天下不亂嗎?」

「那,林權助說過這話沒有呢?」

「沒有。林權助說的是『オモシロクナイコト』,至多是個『不愉快事件』。船津故甚其詞,譯成『非常之變』,到了黎菩薩嘴裡,變成內亂了。」

「唉!」張耀曾大為搖頭,略停一下問道:「事到如今,研究系究竟持何態度?」

「盡力疏通,能讓對德案通過。當然,內閣方面應該讓步。不過,合肥亦很固執。」張君勱說,「我曾把你們的意思,探過他的口氣。我說:參戰案通過,內閣就是『國防內閣』,不妨預先改組,作為交換條件。他說:總理可辭,條件不能交換。如之奈何?」

「內閣改組,成立三方面合作的『國防內閣』,是解決當前政治問題的唯一辦法。張乾若亦贊成此議。」張耀曾說,「合肥對你很賞識,你不妨再下點工夫。」

張君勱想了一會問道:「你們能不能稍作讓步?」

「怎麼讓法?」

「不必預先改組,只要合肥保證參戰案通過,成立全體一致的國防內閣,亦就可以了。」

「如果他肯保證,當然亦無不可。」

「好!我去進行。」張君勱又說,「不過將來如何改組,恐怕人成問題。」

「粥少僧多,一定會有爭執的。不過,那總是將來的問題,眼前只有盡力設法,尤其不致決裂,他非所計了。」

「說得不錯!」張君勱很負責地說,「我全力以赴。」

於是張君勱約了對所謂「國防內閣」最熱心的章士釗,與國務院秘書長張國淦又談了一次。張國淦認為目前是一個極好的進言機會,因為請國會同意對德宣戰的咨文,已經由張國淦的斡旋,總算在總統府毫無留難地蓋印送出了。國會預定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十日,舉行「全院委員會」審查。各主要派系的負責人,決定先開一次談話會,邀請國務總理交換意見。段祺瑞如果能在會中,作一改組內閣的諾言,頗有助於化解議員的成見。

章士釗是為名義上隸屬於國民黨的岑春煊及唐紹儀在活動,只要岑、唐能夠入閣,改組遲早,並無意見。他只是提醒張君勱,要活動就在今晚。因為眾院各派系負責人的談話會,定於第二天上午舉行。

※※※

一日之隔,形勢大變,是往好的地方變。一方面是段祺瑞「從善如流」,向各黨派表示,參戰以後,必須團結一致,改組國防內閣,容納不同的意見;一方面是張國淦向黎元洪疏通,府院敵對的態勢比較緩和,國會議員的想法亦就不同,「算了吧!鬧不出什麼花樣來的。」這樣的口吻一流行,在眾院中估計通過參戰案,可有六七成的把握。參院比較困難,但小麻煩不免,大決裂是不會有的。

這些暗中的轉變,只有極少數身在核心、而又能保持冷靜頭腦的人,才看得出來。負責組織「公民團」的「三人小組」,只有王揖唐比較清楚,但他不敢提出半途而廢的主張,只說情勢已見緩和,是不是還需要「請願」?似應從長計議。

「當然需要。」靳雲鵬說,「情勢不過緩和,並不是真的有了什麼十足的把握。正應該趁他們剛軟下來的當兒,加上一點壓力,一下子把它搞成功。」

「你看呢?」王揖唐問傅良佐,「是不是要請示總理?」

「請示總理,是讓總理為難。我們認為對的就走,不對就不走。」

「可是,」靳雲鵬說,「錢已經花出去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