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不可思議的岩石教堂11座

到拉利貝拉看看岩石教堂,它的確是一個戰慄的奇蹟。

隨著走過的地方漸漸增多,能讓我訝異的景色漸漸減少。

這一方面是好,我不再大驚小怪,學會用一種更靜和的眼光來看這世界。一方面是不好,就像生了厚繭的手,不再能感受絲緞的幼滑。

衣索比亞的岩石教堂是想像之外的一個存在。它在一瞬間,讓我抿起雙唇,將驚呼強壓進喉嚨口。

岩石教堂,我原以為自己已經知道它是什麼模樣。

這印象來自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當時北歐人告訴我說,這是世界上唯一的岩石教堂。現在我想明白了,說這話的人沒來過拉利貝拉。

芬蘭的岩石教堂位於首都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坦佩利岩石廣場。廣場本身就是一塊岩石的下半部,它比旁邊的街道高出大約10米,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座低矮的小山。或者說,它本來就是一塊微微隆起的超大石案。當地人說,因為這塊巨大的石頭高地在城市中央不倫不類地睡著,有礙觀瞻,芬蘭人本想將它削平或移走。方案總在爭議,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塊巨大的石狀隆起就在無休止的爭吵中安然躺卧。後來,有一對名叫斯歐馬拉聶的設計師兄弟,突發奇想,跳將出來,宣稱可以把這塊巨大石體的中部鑿空,讓它變成一座教堂。他們的建議獲得通過,擇日動工。先是從岩石的頂部向下開掘,教堂的圖形就隱匿在岩石內部。建設曠日持久,到了1969年,岩石教堂終於完工。外表完全保持著原生態的樣子,只是在岩石一側,修有一扇和岩石同樣色調、融為一體的水泥門,這就是教堂的入口了。走進去,你會沿著隧道狀的走廊,鑽入岩石內部。走著走著,你就進到了岩石的心臟部位,也就是教堂的正廳。

這個能容納800人做禮拜和聽音樂會的大廳,令人安靜放鬆。仰頭望,是一個直徑20多米的淡藍色銅製圓形拱頂,支撐著它的重量的是100根放射狀的樑柱。樑柱之間都鑲嵌著透明的玻璃,採光甚好。我去時正是晴朗秋日的下午,陽光透過穹頂的玻璃幕灑落下來,照在中心區域的聖壇上,神聖感自天而降。教堂內壁保存著未經任何修飾的岩石原貌,靠近頂部的牆體則是用岩石片貼砌而成。它們看似毫無章法,似乎一不當心就可能掉下石屑。不過你大可放心,每一塊石頭都是精心切割出來,彼此咬合,高度默契。這種原始洞穴般的色調讓教堂渾然天成,把參觀者的視覺和聽覺打回古代,像原始人一樣油然而生敬畏之心。天然石理中,水滴從岩縫中滲出,順著岩壁汩汩流入預先設計好的水道,妥帖排出。

整座教堂既古樸又充滿了現代感。心想,若孫悟空跳到半空鳥瞰此地,會覺得它像個外星人造的飛碟吧?

本以為富裕而充滿想像力的北歐人,已將岩石和教堂結合得無與倫比。到了衣索比亞,才知在800年前,此地的土著居民已用極其簡陋的工具,塑造了完美的岩石教堂。

向衣索比亞北方的拉利貝拉飛去,銀翅之下可見雄偉的衣索比亞高原蒼茫如巨象。眾多的江河像銀色刀鋒,切開山岩,沖蝕下面的砂岩和石灰岩層,甚至侵蝕到最古老的岩床,毫不留情地把高原砍削成無數深谷大壑。赭黃色的峰巒、零散的綠地、中部宏偉的山脈……從半空看來,衣索比亞人簡直就是居住在非洲最大的山嶽狹縫之中。

下飛機,滿目蒼涼,根本看不見城垣和建築。錯落長著稀疏林木的荒原,很難想像這裡曾誕生過一個強大的帝國,這個帝國建造出世界奇蹟。

此地原名為洛罕,1173-1270年統治衣索比亞的扎格王朝,建都於此。

12世紀時,扎格王朝的第七代國王拉利貝拉降生。當他呱呱落地時,一群蜜蜂圍著他的襁褓飛來飛去,怎麼也趕不走。拉利貝拉的母親認準了那是兒子未來王權的象徵,便給他起名拉利貝拉,意思是「王權蜂援」。

當時的統治者是拉利貝拉的哥哥哈拜。哈拜得知媽媽給這個弟弟起的名字後,心生恨意,想要殺死弟弟,就給他下了毒藥。可憐的拉利貝拉大難不死,只昏睡了三天三夜。在迷夢中,拉利貝拉被上帝指引著來到耶路撒冷朝聖,並得到神諭:「你在衣索比亞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吧,要用一整塊岩石建造教堂。」

小拉利貝拉奇蹟般地醒來,此後又順利登上了王位。

按照上帝的召喚,拉利貝拉國王開始在拉斯塔山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選址。他下令全國,徵召2萬人工,花了整整24年的時間,終於在堅硬的高原上,鑿出了11座岩石教堂。後世的人們將這片「岩石教堂群」統稱為拉利貝拉。所以,當人們說出「拉利貝拉」這個字眼的時候,有可能是指一座城垣,有可能是指一個朝代,有可能是指一個國王,有可能是指一系列宗教建築。

我猜我這樣說了,你仍然無法想像地下岩石教堂的模樣。我在到拉利貝拉之前,也看過類似的介紹,但一頭霧水。當我真正看到拉利貝拉岩石教堂群的時候,才覺出介紹文字是隔靴搔癢、言不及義。

這也賴不得那些介紹者,岩石教堂的確是一個難以描述的存在。

你可以在空中俯瞰岩石教堂,但你不能在地面上眺望它。

為什麼呢?因為它的頂端和地面是齊平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指引,如果你按照對一般建築物的想像以為它豎立在大地上,那麼哪怕你來到距岩石教堂幾步遠的地方,不低頭,你也看不到它。

也許你會說,哦,我知道了,它就是個地下宮殿。

不確。它是個宮殿不錯,它位於地下也不錯,但它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地下宮殿,並不像十三陵那樣。我們以往所看到的地下宮殿,是潛伏在地下,表面有覆土。外表在沒有打開地宮之前,看起來基本上是一馬平川或隆起的小山丘。拉利貝拉的岩石教堂完全不是這樣,它是明挖出來的,從地表可以看到它的全貌。

也許有人會說,哦,知道了,說句不太禮貌的話,它就像個半地下室,這回對了吧?

這個比喻稍近了一步,但至少還有兩點不大準確。地窖通常是泥土的,岩石教堂是石頭,沒有人在石頭堆里挖個半地下室。第二,地下室的四壁是和大地連在一起的,像個菜窖。而岩石教堂的四壁和其他石壁是斷然分開的。或者換個說法,岩石教堂是從石頭中剔刻出來的——如玉石或象牙雕刻中的鏤空雕。只不過,工匠們面對的不是把玩於股掌中的一小塊細膩材質,而是粗糲闊大的整座山體。

依我向當地人的粗略詢問,具體工程步驟大致是這樣的。首先要尋找合適的山體,它須是完整的沒有裂縫的巨型岩石。有可能是傾斜的半座山,也有可能就是石質大地。選址完成後,要因地制宜地構思藍圖。這頭兩步里蘊含著巨大的工作量,既要有萬山尋遍、一絲不苟的實地踏勘,又要有騰雲駕霧的奇思妙想。漫長的辛勞和時間加上不斷的腦筋急轉彎,才能畫好藍圖。之後就是集結工匠,預備開工了。

先除去岩石表層的浮土和軟石層,然後在選定區域四周鑿出十幾米深的溝槽,讓這塊巨大的雕琢物與整個山體脫離。當這個步驟完成後,被隔離出來的山體,如同一大塊奇硬的岩石蛋糕。

接下來就是對巨石進行鏤空雕。石頭內預留出牆體、屋頂、祭壇、廊柱、門和窗,以及一切將來要在教堂內部呈現的固定物位置,將一切不必要的部分用各種手段精準剔除。這一步驟的關鍵是要胸有成竹,有條不紊、穩紮穩打地推進。此時,一般人看到的還是一整塊岩石,唯有在設計者眼內,它已具備了未來教堂的所有細節雛形。每一個細部的尺寸都周密計算好,多一分不可,少一分也不行。工匠們依據指揮的命令,下到已經開鑿出的深邃岩石裂縫中,小心翼翼、極其艱難地一釺一鎬一鑿地開始操作。巨石內沒有用途的廢料,被清除後沿著巷道運出。

這些程序說起來不複雜,但極費人工,勞心勞力曠日持久。隨著工匠們的日夜勞作,教堂的大模樣就逐漸從岩石中浮出。之後還要在預留好的石柱石壁上精雕細刻,讓它成為完美的石頭教堂。

以我一個外行人的眼光,覺得最難的是開鑿教堂的天花板。你想啊,幾百平方米的面積,工匠鑽進岩石內部,預留好所有的支撐廊柱,然後開始工作。趴著鑿,躺著鑿,跪著鑿……日復一日地鑿啊鑿,用最簡單的工具——鎬、小斧、彎杠……對抗著堅硬的岩石。隨著高度不斷攀升,工匠們漸漸能站起來了,但這是另一道艱苦工作的開端。工匠要一直立著脖子仰著頭,雙臂高擎,一鑿鑿向上擊打。無數粉塵石屑灑落,落到臉上、手上、眼睛、鼻孔里,鑽入工匠們的肺腑……整個環節容不得任何失誤,特別是那些預留用來支撐未來教堂穹頂的柱子,萬不能誤傷。它們完整挺立,才能扛起沉重無比的石頭穹頂。如果誤傷了柱子的雛形,石頭教堂這個龐然大物就會先天不足、傷筋動骨。簡言之,這工程就是以微薄的人工,在厚達幾十米、重達千百萬噸的岩石上繡花,在石頭上剪紙。將一切不需要的部分剜去,留下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