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荒原上的古鎮

「非洲之傲」一聲鳴笛,緩緩駛離荒原上的小鎮,夜色深濃。我把身體探出窗戶,向路燈下一團鑲著灰色淡邊的黃色光霧揮揮手,與只有我能看到的維多利亞時代老婦人告別。

維多利亞風格是很多中國人現時心心念念的一個時髦詞。誰用了這種風格的建築、裝飾、器皿等等,哪怕只是一隻鍍金小盅,也像拿到了一個高大上的火罐,驕傲地在額頭拔出紫廓。因為自家沒有一個能和這偉大風格沾親帶故的物件,對它的特點基本上一團模糊。想像中應該是泛指英倫風,帶點兒皇家氣息吧。這次乘坐「非洲之傲」旅行,被這種風格腌泡其中,才多了一點兒了解。

它的命名來自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年僅18歲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登基成為英國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3年。它前接喬治時代,後啟愛德華時代,被認為是大英帝國輝煌的巔峰。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英帝國控制著全球制海權,主宰了世界貿易,其廣闊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達到了令人驚駭的3600萬平方千米,號稱「日不落帝國」。它具有佔壓倒優勢的製造業,堅不可摧的海上霸主地位,再加上由它制訂並主宰的世界金融體系,構成了英帝國傲視群雄、不可一世的三大支柱產業。同時,英國並不是只注重物質文明,還湧現出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和文學家。

於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英國人為他們無可匹敵的地位揚揚得意,宣稱:「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有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及西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長期以來早就生長在美國南部的我們的棉花地,現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溫暖區域擴展。」

好一個烈火烹油、繁花似錦的時代。維多利亞女王過世後,由她的兒子愛德華七世統治大英帝國。靠著老媽積累的鼎盛國力和巨大財富,這位英王更是開創了奢華、浮躁、享樂的統治風格,史稱「愛德華十年」。

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園、學校、建築物等等,都是以維多利亞女王之名命名的。比如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加拿大維多利亞市、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和維多利亞公園、塞席爾群島首都維多利亞,非洲最大的瀑布被命名為維多利亞瀑布,非洲最大的湖泊也被命名為維多利亞湖,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槍聲,中斷了這個不斷攀升中的帝國的奢華泛濫。

說起來,我最先知道這位大名鼎鼎的維多利亞女王,卻是在醫學課堂上,和某種嚴重的疾病相連。

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共生育了九個孩子,女王雖然外表健康並且高壽,但她是血友病基因的攜帶者,女王把這種病遺傳給了她的三個子女。幼子直接就是血友病患者,五位公主雖個個看起來正常,但其中有兩位和女王一樣,是血友病基因攜帶者。19世紀的歐洲盛行「婚床上的政治」,各國王室之間政治聯姻忙個不停。維多利亞女王的兩位公主與歐洲王子結婚,基因繼續繁衍遺傳。這個可怕的疾病傳入了西班牙、德意志和俄國王室。

從此,血友病也被人們稱為「王室病」。

都怪我當過醫生的經歷,動不動就扯到得病,好了,回來。在維多利亞和愛德華這娘兒倆執掌政權的歷史階段中,英國富裕的中產階級數目劇增。一下子擁有了大量財富,加上搖身一變被刷新成上流身份,新興的富商和資產階級既渴望古老貴族的奢侈,又期望有所突破和超越。他們開始注重生活品位,飲食上也日漸考究,對居住環境改換門庭格外上心,對室內裝飾樣式也求新求異。這幫新富豪對風格的準確性其實沒什麼興趣,只希望密集地展示財富和炫耀自己從大千世界搜集來的珍奇百物。憑藉著無可匹敵的海上優勢和廣袤無垠的殖民地,巨大的財富積累使得他們可以盡情揮灑想像力並付諸實施。他們有能耐這樣顯擺,從遙遠的國度搜刮來各式各樣充滿異國情調的精品,用奇花異草裝飾庭院,在食品中加以各種香料煩瑣烹制,研製規定出令人眼花繚亂的進餐禮儀……爭相鬥艷、不辭勞苦。他們對傢具的要求也越發吹毛求疵,既要舒適,更要顯得奢美華麗。超大尺寸和過分的飾物應運而生,所有材料都不必要的加厚加長,輪廓一定要突出飽滿。複雜的雕琢、精細的垂花比比皆是。所有這些外在的形式都不單單是為了實用,而是成了標榜身份的象徵。

如今已經成為英式餐食標誌的下午茶,也形成於這個時期。起因據說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女侍從官——安娜女公爵,每到下午就會覺得飢餓,便讓僕人拿些小茶點來吃,外加女官們無所事事地聊天。(安娜女公爵該不是有低血糖吧?我出於醫生的癖好,忍不住暗自揣度。)這習慣從宮廷流出來,貴族和新興中產階級紛紛效仿,於是下午茶漸成英國人的例行儀式。

你很難把維多利亞風格一語概括。它如同一隻斑斕多彩的大筐,把各種民族和歷史的裝飾元素一股腦地攢在一起。哥特式、文藝復興式、羅曼式、都鐸式、義大利式,加上陌生的東方元素……兼蓄雜糅,整個一個大摻和。說白了就像是各種文明風格的一通亂燉,加上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元素和新材料也大顯身手,混合起來,變成了一種沒有明顯樣式基礎的創新運用,又以其矯揉造作的繁文縟節大行於世。

然而,它畢竟成就了一種炫目的輝煌。它在建築、傢具、時裝、器皿等領域廣泛應用,隨之擴展成一種奢靡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它的本相是隨心所欲地把若干種風格元素混搭起來,雖是沒有多少計畫性的大拼盤,但由於原本藝術風格的強大美感力量,疊加後形成了視覺上具有絕對衝擊力的驚世華美。最終奠定了它以無可掩飾的優越感,綺麗地白著眼珠傲視世界的格局。

不由得想,維多利亞時代,我們的祖國是怎樣的?災難深重,掙扎在半殖民地的邊緣,真是和這種風格南轅北轍、格格不入。

「非洲之傲」在日暮時分抵達荒原上的一個小鎮,在告知了重新開車的時間後,列車方請乘客們下車遊覽。悄無一人的站台外,有一輛色彩斑駁的雙層遊覽轎車默默等待。旅客們紛紛上車預備遊覽小鎮,我可不想下了火車再坐汽車,就在空無一人的街上信步走動。

這裡曾是布爾人重創英軍的戰場。落日西斜,小鎮上沒有任何居民出沒。按說這並沒有什麼稀奇的,我到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廢墟,也曾在廢墟中的旅店落腳。暮色時分遊人散去後,會讓人生出鬼影幢幢之感。但這個小鎮不是廢墟,它保養得非常好,維多利亞式風格的建築美輪美奐,老式的路燈桿上,新式的燈泡迸射出明亮光線,雖然天還不太黑,但它未雨綢繆地亮了起來。道路兩旁綠樹成蔭,修剪有序,長滿浮萍的小湖中心還有鴨子在慢吞吞地遊動。苗圃都精心打理過,鮮花盛放,香氛幽幽。路旁有老式的加油機,漆色明朗,明顯露出等著供人們拍照的用意。釘著銘牌的銀行和郵局虛掩著門,好像時刻等著人們推開存款、取信。不過當你真的想要推門而進時,才發現內里的門已經落鎖。

有一家古老的藥房,門卻是可以推開的。我想這也符合規律,雖說天色晚了,但郵局和銀行可以打烊,藥鋪應該營業。我饒有興趣地走進去,卻飽受驚嚇。在反射著古董之光的瓶瓶罐罐之間,立著一個男人,西服筆挺,戴著金絲眼鏡,雙手正在取葯。我一個踉蹌,才發現是個模擬度極高的蠟人,塑的是舊時代的藥劑師。

唉,這街口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人。遠遠地看到一個人影走動,急忙趕上前想問個究竟,走近了才發現也是「非洲之傲」上的遊客,正滿臉狐疑地東張西望。

這一切,在非洲曠野越來越深沉的暮色中交織出幾分詭異。周遭像是碩大的仿古布景,劇組的拍攝也已完畢,此地人去樓空。但它千真萬確是個真正的古鎮,有過輝煌的歷史。

終於,我在火車站附近找到一位工友。他穿著鐵路制服,膚色呈現出一種暗淡的淺棕色,好像是多次混血後的當地人後裔。我見到了救星,忙問他小鎮現在有多少人。他低著頭,並不看我,好一會兒避而不答,最後看實在拖不過,才說這裡連一個警察都沒有。我愣了半晌沒醒過神來,不知道這答話的意思是說此地治安甚好,還是說這裡根本就少有人生活,連警察也用不著了。思謀了一會兒,想這南非的治安似乎沒有好到不需要警察的地步,後面一種可能性比較大。

我說,既然這裡很少有人住,為什麼看起來一切都保養得很好?誰在打掃街道?誰在修剪花木?誰在精心維護著小鎮的美麗?

工友一直低著頭,不看我,像是自言自語,早年的時候,因為火車開通和鑽石開採,周圍曾經有很多人生活,是個繁華地方。後來隨著金伯利的衰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