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你可在金伯利的礦壁摳出鑽石

鑽石被發現的時間以及之後歸何人所有,都有神鬼莫測的規則操控著。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鑽石佔有者,都不過是它的匆匆過客。

這個坑,大得簡直不像話。戰戰兢兢登臨它的崖邊,直視著它,有一種身臨淵藪的極度恐懼感。洞壁不是坡形的,而是被筆直下切,坑底的水由於和地表相距甚遠,顯出不真實的湛藍。坑緣不規則,基本上算是個橢圓吧。要說我對這個巨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顆墜落凡間的妖魔之眼,而且是丟了眼白只剩眼珠的巨眸。

這就是金伯利礦坑。從1866這個礦被發現而動工開採,至1914年被關閉,它總共被不間斷地開採了不到50年。剛開始是從地表挖起,從金伯利礦石中尋找金剛石。可嘆那時的礦工們僅憑手中的鎬頭和鐵鍬,一下下狠狠地朝著地心深處開砸,一日日一年年,竟然在此地生生摳出一個深1097米、佔地17公頃、方圓1.6千米的大坑。

我們乘坐「非洲之傲」的一個項目,就是下車遊覽這個巨坑。

挖了這麼大的坑,得到了什麼?我問。話一脫口,才意識到自己的愚蠢,當然是為了得到鑽石。其實我的意思是從這麼巨大的坑裡,攏共得到了多少鑽石。

你的問題我一會兒回答。從開採出的礦石里篩取鑽石,平均需要開採250噸「金伯利」岩,才有可能蘊含一克拉的鑽石。所以,鑽石昂貴。當地人說。

這個當地人可不簡單,他是跟隨「非洲之傲」列車的教授,研究的方向就是金剛石。「非洲之傲」怕客人們在漫長的旅途中乏味,特地邀請專家同行,該教授在列車上還開了專門的鑽石講座。面對這樣的權威,我這個連一克拉鑽石都沒有的土包子,底氣孱弱。

金伯利因鑽石而享譽南非,南非因鑽石而享譽世界。教授很自豪地說。他身材高大,穿咖啡色花呢西服,打暗藍色條紋領帶,襯著紅黑色的皮膚,有一種屬於非洲的威嚴。

我們沿著大坑旁的平台緩緩走過。我幾乎不敢衝下看,覺得那藍色有一種詭異吸力,像要把你嘬進去。

有沒有人不慎落入這個大坑?我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化成這句膽戰心驚的問話。

當然有。人們總想在這礦坑的遺址上找到鑽石,每年都有勇敢的貪婪者墜下大坑。為此,坑區還專門組織了救護人員。鑽石教授說。不過,我們現在站立的地方很安全,你是不會掉下去的。

為了不被鑽石教授小看,我鼓足勇氣往前走了兩步,窺探這深淵下的藍色老潭。心想,若是不慎墜落,就算是入水後馬上被時刻待命的救護隊撈上來,也早在這千米的自由落體運動中昏厥致死。

想到這裡,我沒出息地退後三步,以儘可能地拉開和礦坑的距離,同時不由自主地捂住胸口,以安慰自己強烈跳動的心臟。

你知道這裡為什麼叫金伯利嗎?鑽石教授說。

我之前約略看過一些資料,稍稍了解一些,但我搖了搖頭。在古老的礦坑旁邊,聽一位專家講述,應該別有特色。

鑽石是我們這顆星球上最堅硬的物質,它來自遠古,大約形成於45億年前,形成的地點基本上是在地表200千米以下。

那為什麼要在地表挖這麼大的坑?它再深也到不了地下200千米啊。我不解。

鑽石教授說,南非金伯利的礦床是由於火山噴發才來到地表的,它們夾雜在噴發後冷卻的岩漿所形成的火山岩中。具體說起來,金伯利的鑽石大約是在1.2億年前至8000萬年前來到地表的。那時正是中生代白堊紀,所以,這裡的鑽石應該見過恐龍。

我算是徹底拜倒在這大礦坑前。突然想,那些纖指戴著南非鑽石的「美眉」,不知願不願和恐龍有所瓜葛?

鑽石教授說,鑽石原本安穩地待在地球深處,被火山裹挾著來到地表附近,形成了礦脈。它們和老老實實的煤礦不同,脾氣古怪。不是大面積地散狀存在,而是以垂直的管狀形態蘊藏於地下。所以,這裡的鑽石礦最初的開採方式,都是採用由上至下的露天挖掘法,直到1945年以後,才開始改用地下採掘法。

我四處張望,只見三三兩兩的遊客既想看又不敢看地在礦坑周圍徘徊,卻不見一個腳蹬膠靴、頭戴安全帽的礦工。我把這疑問同鑽石教授說了。

教授說,現在已經不是金伯利礦的鼎盛時期,基本上關閉了。它的歷史要從19世紀70年代說起。1866年,南非一位少年在玩耍時,無意中撿到一塊重達21.25克拉……的金剛石。對了,你可知道1克拉是多少重量?

這我是做了功課的,回答,1克拉等於0.2克。

鑽石教授繼續說,那粒金剛石被英國殖民總督送到巴黎的萬國博覽會,取名為「尤里卡」。這是一句希臘語,意思是「我找到了」。要知道,每一顆鑽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

1871年7月16日,這個日子是要載入史冊的。你今後在看有關鑽石的資料時會發現,鑽石是愛講故事的寶石。所有的大鑽石都有履歷表,時間、地點非常清晰,它們是鑽石當中的皇親國戚。那天,礦工們在鑽石開採場幹了整整一天,一無所獲,筋疲力盡地回到工棚,發現為他們做飯的廚師喝得酩酊大醉,完全忘了自己的職責。惱怒的礦工們丟給廚師一把鎬,罰他去挖鑽石,對他發狠話——如果你找不到鑽石,就別回來啦!

礦工們以為廚師一定會在深夜筋疲力盡灰溜溜地返回。不料幾個小時後,失職的廚師竟然捧著幾顆鑽石回來了,人們趕緊問他是在哪兒找到的鑽石。廚師如實稟告。聽到消息的人們炸了鍋,狂熱地撲向那個小山丘,用手中的鎬和鐵鏟拚命地向深處挖掘。很快,那個小山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坑。這個坑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喏,現在咱們站的這個地方,就是當年廚師挖出鑽石的小山丘。

鑽石教授捋捋被風吹亂的紅髮,手指深不見底的金伯利大坑。

原來這曾是一座山!什麼叫滄海桑田?此坑可現身說法。只不過造就它的不是大自然,而是無數礦工的血汗。

教授接著說,那時的金伯利還不叫金伯利,它有一個非常拗口的名字,叫弗瑞特艾格特。1873年1月,英國執政官來此視察。第二天,恰好開普殖民地的金伯利勛爵也來到這裡。金伯利勛爵向英國執政官抱怨說,這個地名太難寫了,改個名字吧。執政官就地取材,說,那就以您的名字命名吧。從此,此地就叫金伯利了。歐洲投機商和投資者紛紛擁向金伯利,掀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勘探開採熱潮,這個名叫金伯利的小鎮成了當時南部非洲的第二大鎮。

鑽石教授再次用手指向大坑說,許多年以來,從這個巨坑裡,一共挖出2250萬噸礦石,從中篩選出1450萬克拉、相當於2722千克的鑽石。鑽石的發現帶動了南非經濟和市政的建設。1885年,開普敦的鐵路通到了金伯利。所以,我們現在行走的「非洲之傲」火車線路,還要拜託金伯利的鑽石啊。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叫什麼名字嗎?鑽石教授時不時地提問。

我說,叫庫利南。

教授說,對。每一顆著名的鑽石都像皇室的名馬,有它的譜系,要從何人何地何時發現它講起。1905年1月25日,「庫利南」被發現,由於它品質極高,個頭又太大,當時沒有人能買得起,後來由地方當局用15萬英鎊收購,被當作禮物,於1907年送給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作為生日禮物。英國王室得到這顆大鑽石,欣喜異常,把它送到琢磨鑽石最權威的城市——荷蘭阿姆斯特丹市,付了8萬英鎊加工費委託加工。「庫利南」的個頭實在太大了,工匠認為需要劈切分割。到底怎麼切割好呢?荷蘭工匠不敢輕易下手,反覆琢磨。到了1908年2月10日,方案終於成熟,開始動手了。敲擊鋼楔之後,「庫利南」按照預定計畫裂為兩半。大家鬆了一口氣,一回頭,操刀的工匠卻找不到了。因為緊張過度,此人昏倒在地。

「庫利南」被劈開後,三個熟練工匠又進行了八個月的琢磨,把「庫利南」磨成了九粒大鑽石。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1」,鑲在英國國王的權杖上。次大的一粒叫做「非洲之星2」,現鑲在英王王冠下方的正中。它們倆至今穩居世界上最大鑽石的冠亞軍。

鑽石教授談古論今,滔滔不絕。還時不時地提問,你知道在南非盛產鑽石之前,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國是誰?

這個……我還真不知道。我想,在中國文化里,並不特別推崇鑽石。它的那種晶瑩剔透和格外堅硬的特性,與中國人溫潤柔和、折中圓融的追求相符之處較少。當我們開始矚目華麗鑽石的時候,南非已是拍馬便走一騎絕塵。新的世界紀錄誕生了,很少還有人記得之前的鑽石產地冠亞軍。

在南非之前,印度是鑽石的最大生產國。歷史上許多著名鑽石——如「光明之山」和「大莫卧兒」,都產自印度。

我長了知識。

教授又問,在印度文化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