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琴·古音·淡味 九

朋友幫著聯繫了一個以前在蘇州民族樂器廠工作的老師傅,李兆霖。他以前在工廠里做過古琴。清晨去慕家花園一帶的老巷子找他聊天。雖然他現在已經未必和古琴有太多聯繫,但和一個老手藝人聊天,也是有意思的事情。

他在巷口接我。穿藍色工作服,清瘦而精神,面色乾淨,性格活潑。他的家在巷子盡頭的一個大宅院里。房間里堆滿各種東西,後面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工作間。

曾經全國三大樂器廠是北京民族樂器廠、上海民族樂器廠、蘇州民族樂器廠。他十七歲進廠,做了四十四年之後退休。主要做彈撥樂器,古箏、揚琴、柳琴、古琴。古琴做的時間不長,數量不多。計畫經濟時代,有任務就做。七八十年代是古琴的低潮,內地銷量不多,但還是有出口,銷往香港、台灣。

現在好的制琴師傅都自己開廠了,裡面也有他的徒弟。

「古琴式樣比較多,有記載的是五十多種,常見的是仲尼、連珠、落霞、伏羲、蕉葉等。當時主要是定做,人家要什麼就做什麼。那時候仲尼式很受歡迎,後來伏羲式比較多。弦用絲弦。以前做的量不大,申遺成功後,產量大起來。現在古琴又開始熱,我們趕不上了,年齡大,做不動。」

他說,當時在廠里,基本上還是按照古法來做,做法很傳統。師傅帶徒弟,他跟師傅學。但要講求數量的話就要考慮到速度,不一定是最理想的程序。古琴的價格曾是七八十塊,九幾年可能幾百塊,後來就一千以上,一直到四五千。退休以後就要上萬了。

做古琴用的木頭不能太硬,因為發聲需要振動。太松也不行,太鬆了哪怕加大厚度也無法讓好的聲音出來。一般的普及的琴主要使用桐木,木紋順一些。廠里批量生產的幾乎全部用蘭考的泡桐。泡桐生長很快,木質松,只能做低檔的琴。好的桐木肯定不是泡桐。山東產的桐木就不那麼松。

好的琴一般用老杉木,緊密度比泡桐強得多,紋路直,傳音好。要到蘇州的古木市場去淘。從老建築或者古老寺院里拆下來的杉木,承受過壓力,經過氧化,木頭裡沒有雜質,是最好的。不像桐木,得經過水泡,把雜質去掉。

一些做琴的大師,自己彈琴,自己做大漆,這樣才做得好。琴彈得好,知道音色好不好,從頭徹尾,全部掌握在一個人手上。

大漆是很緊要的一道工序。漆灰一般採用生漆和鹿角霜混合的方式,上一遍灰胎需要四五天或一星期才能充分乾燥,一張琴要上二十遍灰胎,非常講究和需要耐心。做木工時也需要考慮給漆工留多少厚度。整個過程是連續的,有從頭到尾的統一性。

退休以後,他在家裡接受朋友訂單,做了一些古琴,但只是做木工。他不會彈,也不會做大漆。「古琴確實很難學好。我跟蘇州的古琴老師們很要好,但不想學。他們說你做古琴的得學一學,我說沒有時間。我要做琵琶,還要做阮。」

現在他主要做琵琶和阮,自己會彈,這兩種樂器才是他的強項。琵琶大多是定做。一些前期工作徒弟可以做,他做後期。出聲這一環節是關鍵,得親自動手。現在還有一些木料沒用完,畢竟是六七十歲的人,有些做不動了。

最近他剛做了一把仿明代的琵琶,沒有上漆,樣式古樸。零件是用雞翅木和白玉做點綴。他覺得現在的琵琶沒有以前好看。唐代的琵琶好看,他仿製了很多。剛做的這把比起現在的琵琶,聲音更圓潤,不尖銳。校音很重要。

他又拿出一把紫檀做面白牛角做柄的阮,彈了一首長曲子。在他家裡逗留,聽他彈琵琶和阮,講各種故事,時間過得很快。

在蘇州遇見的這些會彈奏樂器的老人,其實有一些相同之處。單純而乾淨,清清爽爽。即便已年老,卻都還是這樣乾脆利落,健談而聰慧。也許是因為長期而專註地做一件事情,並且充分享受和尊重這件事情。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因為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保留了赤子之心。

跟他告辭。中午與桐含見面。她做了素餐,邀請我過去吃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