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琴·古音·淡味 三

早上九點半見面。桐含來接。這是彼此第一次見面。她與葉老師相熟,自己潛心學習佛法,布衣素麵,待人和善。

她說,葉老師現在幾乎每天都彈琴,也天天有學生拜訪。她只要身體能支撐就一直在教。前段時間精神狀態不太好,急性氣管炎,帶著心臟起搏器。往常探望一個小時,她會說累,話說久了嗓子也不行,所以不敢多打擾。最近她狀態很好,算是有精神。

葉老師所在的小區,是有些年頭的普通居民樓房。門窗微損,樓梯很舊。叩響房門,葉老師親自應門。她年事已高,身材瘦小,行動略顯吃力,但對待見客,持守老派人的鄭重。

此日穿一件銀紫色提花的絲緞上衣,是一件正式衣服。銀白色短髮梳得整齊。身上沒有任何首飾或化妝修飾,清清爽爽。客廳已打掃過,擺好一圈椅子。桌上有熱水瓶和茶杯,茶杯里放了茶葉,一切準備妥當。「你們自己坐。杯子在這裡,可以倒茶喝。從北京過來也很辛苦。」

體己而利落地寒暄。說話的聲音乾脆,思維敏捷。

小客廳里有一張琴台,相對擺了兩張琴。陳設簡單的居家氣息,陽台上並沒有放置很多植物。白牆上掛著一幅印度跳舞女郎的工筆畫,服飾綺麗,舞姿旖旎,是她在一九九一年畫的作品。她認真學習過繪畫。一九四六年,在上海因為朋友介紹和彈琴的機緣,見到國畫大師張大千,成為他的弟子。一九四八年,跟隨張大千赴成都學畫。

自二六年開始不畫了。「眼睛不行了,老花,白內障。年齡大了腰腿也不好。有一些畫要站起來畫,已不一定可以做到。」

現在,她和也已八十六歲的先生居住在這裡。女兒也住在蘇州,有時間過來探望,幫她購買一些日常飲食需要的菜蔬。一個阿姨,幫忙打掃衛生,一個禮拜來兩次,每次做三四個小時。做飯燒菜還是兩個老人自己動手,衣服也自己洗。

「一九八二年調來蘇州,定居此地。蘇州現在氣候不好,熱的時候太熱,冷的時候太冷,只是文化氛圍還算比較好。年輕時喜歡遊山玩水,去過青城山、廬山,西湖景色也很美。現在春秋兩季有空,也跟學生一起出去走走。吃吃茶,彈彈琴,玩一天。走多也不行,要帶一輛輪椅。」

在處理簡單的家務之外,她依然教琴。授課數量不多,每周一次,學生上門來向她學習。初學的她不教,一般讓女兒或其他的學生教。現在腰不好,需要站起來授課時還是覺得吃力。

教琴因人而異,與在學校里集體上課不同,不要求在什麼時候一定達到什麼程度,而要按照每個人自身條件。

「很多人喜歡古琴,想學,實際上學到一定難度,就很難繼續。古琴是入門的比較多,深入的難,如果特別喜歡,就能夠堅持。有些人想學,但受家庭、工作、學業等各種狀況影響,也需要經濟來源,就會學學停停,進步也慢。

「一般沒有結婚、可以專心的,有時間和經濟條件的,學起來快。有的人對古琴認識比較深,能夠欣賞了解,學起來也快。」

剛才一個學生給她打來電話,詢問六號雅集那天自己唱的琴歌是不是不好。他是特別喜歡古琴的人。雖然最近三年才認識古琴,但有靈氣,進步很快。彈琴有三種形式,自己彈是獨奏。兩個人合彈或是一人吹蕭,是合奏。還有一種琴歌,自彈自唱,或者是老師彈學生唱。這個學生嗓子好,喜歡唱歌,現在已經可以自己彈唱。來她這裡有時就是糾正一下。

「他三十多歲,家在常州。開車過來要一個半小時,經常七點鐘開車出門,九點半開始學習,一個禮拜一次。聽音要聽七八個月,半年到一年左右,可以自己調弦。識琴譜了,自己練習起來就方便。我給他CD,讓他回去練,聽著容易記得。每天他花三個小時以上練習。晚飯以後,家裡人都休息了,八九點鐘開始練,彈到十二點。其實不管初學的、後學的,一天最好都要練足三四個小時。」

她介紹,古琴傳到現在,歷史很長,已經三千多年。琴在周代已很流行,出土的琴式也不一樣。春秋時代用來祭祀,遇到旱災、水災,琴是祭祀中各種樂器之一。漢以前,有五弦琴或十弦琴,音色沒有現在這麼豐富,左右指法也不一樣。大概漢朝開始定形。隨著時代發展,每個朝代都有不少的琴人、琴家和制琴的人,把古琴推動發展,不斷改進。

「實際上大家對古琴了解不多。現在一些電視劇或電影裡面,經常把古琴放錯位置。有時放的音樂是古琴,結果人物實際在彈的是古箏。這都是很遊客的水平。」

按照傳統,彈琴的講究很多。比如有五不彈:疾風甚雨不彈。於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老師收徒也要看人,判斷他能不能學,要視情況而定。

她覺得,現在就不是這樣苛刻,提倡傳承傳統文化,應該盡量地宣傳、弘揚、推廣古琴,使更多的人知道。教育部門應該擔負起這方面的責任,至少在學生中進行普及。音樂課本里應該有民族音樂,讓孩子們知道中國還有這樣的樂器,長大之後會有認識。

「文化遺產應該推廣、傳承下去,這是我的看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