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輪迴夢海 十

我說,這樣長時間說話,累不累。

他說,需要一些這樣的討論。

前些日子你對我說,回去青海家裡,給家裡的親戚做了臨終超度。

是的。講一些藏傳佛教的經典,做專門針對死亡的開示。不僅對臨終的人,也給這些人的家屬,給予他們慰藉。很多人的恐懼是從未知中產生的。出生和死亡不受自己控制,一個人就這樣憑空消失,講經可以讓人認清楚死亡,減少未知的恐懼。現在超度變得有些形式化,就是念經,但我盡量多講一些佛法和知識。

我說,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當他們活著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死去。當他們死去的時候,如同從來沒有活過。也就是說,人活著的時候沒有保持警醒和竭盡全力,死去的時候則一無所獲,生命如同虛度。很多人在活著的時候,幾乎從不考慮自己會面對死去的一天。

這種狀態有時就跟羊沒什麼區別。有豐富的草和食物,滿足自己的慾望,但無法預期什麼時候會被宰,死神什麼時候來,這些是不被關心的。人如果只關心當下的滿足,一旦到死亡的時候,就會非常軟弱,非常痛苦。恐懼讓痛苦更多倍,而一個上師面對死亡,會好像面對出生一樣坦然接受。

真正的修行者要超越這些。修行的目標是脫離輪迴的困境,直到二元對立消失。也有一些修行者希望自己來世可以做更好的生命,一直為這個目標做善事。追求不同,結果也不同,儘管在形式上也許一樣,但對各自產生的作用是有區別的。還是涉及到心和心智的強大。應該訓練自己的心智,以便應對包括死亡在內的無常,這樣真正面對時就會坦然。

我說,但人們習慣了依照慣性安排自己的生命。用工作麻醉自己,空閑時間用娛樂和物質消費來打發,這是常見模式。

他說,慾望產生習性,習性會變成命運或者說生活和生命的狀態。比如一隻羊一天到晚吃草,胃會變得很強大,需要依賴更多的食物。因為它們吃太多,自己也成為很好的食物,會被別的物種吃掉。這種貪慾變成的習性,很多是無意識中產生的。

佛陀有比喻,人好像活在火宅當中,在火宅當中遊戲,以為是快樂和享受,不知道自己已身陷危險。而對佛法,有時像老虎對草一般沒有感知。當困難和痛苦出現時,才會恐慌和懷疑。只有產生懷疑,才有更多救贖的可能性。糟糕的是一些人連懷疑都沒有。

如果人感知不到自己的痛苦,就很容易在種種世俗享受中得到滿足。

很多痛苦是變化的、細微的,沒有辦法表述。有時的確也很難感知。佛陀在一開始就講什麼是痛苦,什麼是快樂,這很重要。但很多人不承認自己有痛苦。有些人感受不到,也不會承認,一直待在自己的狀態里。如果一個人要走錯路,就讓他走,直到他走投無路,自然會承認。中觀應成派就是這樣,不立,只是去破除。

對他們來說有改變的機會嗎。自己在生命中胡亂衝撞,最後被反彈回來,感受到痛苦,這是機會嗎?

機會應該由知道的人給予。在信仰的基礎上產生一種信任的關係。佛陀沒有講大乘和密法給很多人,因為這些人不了解,不會承認,甚至會覺得佛陀瘋了。只有完全相信,才會接受佛陀的說法,並試著變成那樣的人。

空性不是在意識中產生,是超越意識的。比如我們在禪定當中,有些感受突然得到覺知,但是沒有辦法告訴別人。就像沒辦法告訴一個從來沒有看過光的盲人,光是什麼樣的,只能以駁論的方式講述,光不是什麼樣。

也有一些人很想學習佛法,但不知道具體的修行方法。

專門的教學體系很重要。一些體系還有自己的學問考驗,以便讓人系統地學習,隨時認識到自己的修行在什麼樣的階段。否則即便每天用兩小時打坐,在藏傳佛教裡面也被稱為盲修瞎練。為什麼不去找一個知道的人?即使不接受也可以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至少沒壞處。

起碼應該有人告訴你怎麼走,不然會走很多彎路,花更多時間,修行也不見得有很大的長進。藏傳佛教里老師和上師是很必要的。

有些人一直沒有得到幸運去遇見一個可以彼此心靈聯接帶來觸動的老師。

有一個決定就要試著去做。有強大的決心,就會找到自己想要的道路,包括找到一個好的老師。很多人還是空有想法,但缺少實踐。光有好奇心,很容易幻滅。

修行最關鍵的是決心,你的相信會改變當時的困境。比如穿上僧衣修行,也是很大的決心,需要很大的膽識。可以肯定,在我們學校有更多的人想要這樣去做,但因為膽識不夠,他們大多不能做出抉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