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記 十八

路上晨霧剛散,沒有到下霜的季節。落霜的稻田更美。汽車聲大概在一百 七十米遠之外,路邊的房子把往來的聲音擋住了。大片棉花田,麻雀在叫。在他小時候,公路邊上是沒有房子的,只是一條稍寬的鵝卵石路。能見度好的時候,站在自己家的院里,能看到二十公里外的關山和縣城。

住在附近的人依然耕種,但現在都是機器耕作,半個小時就能把一畝地收割完。也不用插秧,都是撒種,效率高很多。一個人可以種一二十畝地。農民輕鬆了許多,但再輕鬆,辛苦程度也遠遠超出城裡人的想像。農活最密集的時候是炎夏。

「這裡產棉花和水稻,還有菜籽、橘子。棉花比水稻的收入稍微高一些,但比種水稻費勁,總要打葯。種兩年棉花就得種水稻,因為棉花對土壤傷害大,打葯過多,而且根吸收營養很厲害,土就不肥了。」

經過一片稻田時,他說小時候在這裡抓過一條青蛇,一米多長。因為家裡老鼠多,聽說蛇能抓老鼠,他把它抓了回去,關在自己房間里。把窗戶和門關上,怕它跑了。一個禮拜之內,一隻老鼠的動靜都沒有。那個禮拜他很緊張,生怕蛇鑽到自己的蚊帳裡面去。後來一切恢複正常,它溜走了。

這時我們都聽到了廣播聲。他說,前段時間抓鄉村衛生工作,聽村主任在廣播里喊話,「有些婦女,門口不掃,被子不疊……」覺得很有意思。現在政府也開始重視農村垃圾處理問題,現狀的確太嚴峻,「過去食品基本沒有包裝。瞧瞧現在,兩塊餅乾就用一個塑料袋裝著。造孽啊。」

燒餅店依舊未開門,店主也許出門遠行,關閉了好幾天。路過一家米粉店,擺設簡單,但熱氣騰騰,人氣很旺。進去吃早餐。矮木桌,小木椅子,傳統式樣。每人一碗米粉,兩個饅頭。饅頭蒸得好吃,帶著甜味。

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是古驛站。「但現在已經尋不到一絲古意。」這個驛站從南往北,以前可能也就幾十戶人家。路口是集市,攤位並不多。他買了新鮮豬肉、茼蒿、兩塊豆腐。家裡有菜地,沒有什麼需要多買。對他來說,可補充的內容是走路本身,以及與鄉鄰之間三言兩語的寒暄。

「買五花肉的時候,一個面熟的老太太跟我搭話,你快三十歲了吧?我差點起一身雞皮。待我走出幾步,她又跟旁邊的老太太八卦,他都三十歲了,你還以為他小啊?才生一兒伢。她們要是知道我都四十多歲了,那還不眼珠子都掉地?她們會背後說我不懂事不孝順。」

他站住,看牆上貼著的一張毛筆寫的告示。「全面機械化,才是農村的根本出路。」讚歎這個人的字寫得真是不錯。應該是村裡年紀比較大的人寫的。二一三年的告示,經過了風吹日晒。他特別想把它揭下來收藏起來。城市裡已很難見到手寫的告示,一般都是噴繪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