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花釀春 十四

回到庭院。喝茶,吃神仙姐姐送過來的親手做的提拉米蘇。他來了一個朋友,坐在一起,絮絮叨叨說家常很久。兩個人之間氣氛溫和,也沒有什麼要緊的事情,就是閑坐閑聊。後來他說對方是村長的夫人,他和他們關係還好。

去看了酒庫。空間隔離得幽閉而清涼。天花板用杉木,房子是土牆,有五六十公分厚,所以裡面恆溫效果不錯。一進去聞到一股醇郁酒香。十多隻宜興陶土大缸置於其中,是很多年的陳酒,一直存著。有兩隻缸是老的,一兩百年的歷史。他說現在的缸沒有以前做得好,缸里都是陳釀。初釀用別的缸做。

當初想釀酒,是覺得自己做的喝了放心。朋友來了,也招待朋友。如果他們想要買,一般就直接送給了他們。目前並沒有大批量售賣,只在三亞的餐廳里有供給。這酒暖暖的,釀的時候放了枸杞和紅棗。釀酒一般要在春天或秋天,兩個季節可以做。

白居易有兩首寫酒的詩,「青旗沽酒趁梨花」說的是春天的酒。「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是秋天的酒。下雪天喝的時候可以燙一燙。

一般等收新糯米時釀酒。糯米用得講究,以前在市場選好的,也去農村裡收一些,如今是朋友自己種的。今年他已跟朋友定好,用十畝地幫他種糯米,不用化肥,純有機種植,但價格比外面的米要貴許多。一年需要一千多斤米。一般小缸放一百斤,大缸放兩百斤。據說越新鮮的米出酒率越低,越陳的米出酒率越高。

要酒好,兌水的比例要小,比如一斤米兌三四斤水就容易壞,口感也不好。兌一斤水不容易壞,口感好,酒也潤香。想喝得好一點,自己當然要捨得一點。水越好,酒也越好。他用的都是山泉。

糯米須浸泡,清洗後蒸,蒸透了放到木頭盆里涼。涼到一定溫度,加少量涼開水、按比例放酒麴,拌勻後下缸。一般第二天就會自然發酵。一周後加水,加的水一定要燒開涼透。

蒸米是關鍵。蒸之前要浸泡多長時間,到什麼程度,柴火夠不夠旺等,都要掌握好。一步套一步,都很關鍵。上蒸時水要先燒開,每天早晚需要護理。酒缸中間有一個酒抽,一是方便日後取酒,二可以均勻散溫。缸中水蒸氣會凝聚在缸邊,這時一定要擦乾。擦的手勢要輕柔,動作太快水珠會趕下去。蒸汽流到酒里,酒就會變澀。

同時也要觀察溫度變化。溫度偏高不能蓋草蓋,溫度低就得蓋。要很當心。別小看這簡單的草蓋,吸潮保溫,也透氣,目前已很少有人會扎了。他一般找老家南通的老人用稻草扎,下次回去他想把這個手藝學會。如果偶爾冬天做,缸的下部還要包起來以防天氣突然變冷時受涼。

護理過程持續一周左右,酒就進入常溫。常溫一般在二十度以下,晚上十度左右。太冷酒會凍壞,太熱則發酵太快。

初釀蓋草蓋紗布就可以,一般二十五天左右即可飲用。陳酒不同於初釀,製作封存有區別,三五年後才可飲用,時間更長也更好。

每一個細節看似簡單,其實都很重要,會直接影響酒的好壞。做酒的心態,認真到什麼程度很重要。釀酒的方法是傳統的,農村很多人都會,並不複雜。但是需要耐心,需要場地。一般人沒條件,做得還是少。不經常做,就很容易做壞。

「我基本上沒做壞過。一年做一兩千瓶沒有問題。做的酒,來漿、發酵都很快、很好。發酵的時候可以聽,做得不好聲音就會澀悶。就像說話,你很愉悅,語調就會很好。如果心裡很壓抑,說話就不好。酒也是這樣。」

他學釀酒是三哥教的。一教就會,有酒仙相助。做酒時就哪兒都不去了。

青瓷酒瓶,是他設計之後在龍泉找窯燒制的,用來盛裝梨花陳釀。托關係,幫著做兩千隻瓶子。因為一般人不願意做小批量,不合算。上面貼著的紙條是自己寫的,梨花陳釀四字,優美利落。「現在的酒瓶千篇一律,白酒瓶尤其難看。做這個酒瓶我花了很多心思,龍泉的青釉古樸,形狀又有點現代,結合在一起也不衝突。可以裝一斤半酒。」

最初的理想,想做一個品牌,梨花初釀和梨花陳釀。做一個好的東西需要時間,需要沉澱,需要口碑,需要認真的態度。他認為中國很多傳統並沒有被很好傳承和發揚,其中包括釀造米酒。

「糯米做酒,酒糟可以養豬,吃了酒糟的豬,肉才是真的香。豬糞可以澆菜,做有機肥料。現在人們不在乎尾氣污染,卻覺得豬的臭味很有問題,這是錯誤的。豬的臭味很自然,養豬是一個良性循環。工業文明之後,人類社會生存規則都改變了。

「像古人的生活,醬油沒有了臨時去打,不需要特意儲藏。醬油是小作坊做的,鄰里街坊當中,必須有好口碑,質量有保證。做醬油的就做醬油,分工很明確。有油坊,有醬坊,有一個殺豬的,不需要很多人天天去搶生意,生活很合理。否則,得做多少包裝,還要推銷,做廣告,把人的精力和財力都消耗了。這樣科學嗎?

「有時覺得古人的生活境界很高。造房子不會建高樓大廈,生兒子去種樹,等十來年以後砍柴、砍樹造房子。自己弄點泥、燒點磚瓦,沒有任何附加的東西。現在則是把食材挖了,山全敲掉了,河流污染了。人等同於在自我毀滅。」

我說,也許浪水只能往前沖,不能逆流而上。

他說,但至少可以汲取古人的方式,使浮躁的東西簡化。

「像飯店燒一種菜要使用幾十種調料,認為美味是用調料調出來的。食品需要保鮮、儲藏、運輸,就添加防腐劑。要能回到原來,只用油、鹽、食材本身的味道來烹飪,這該多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