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異聞

1

原文

昔夏禹觀河,見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豈河伯也 ?

譯文

從前夏禹在黃河上觀覽,看見一條長長的人魚,身子浮出水面,說:「我是河精。」這河精莫非就是河伯吧?

2

原文

馮夷,華陰潼鄉人也 ,得道成水仙,是為河伯 。豈道同哉 ?仙人乘龍虎 ,水神乘魚龍。其行恍惚 ,萬里如室。

譯文

馮夷是華陰縣潼鄉人,他得道後變成了水仙,就是人們所稱的河伯。神仙之道難道是相同的嗎?仙人乘的是龍和虎,水神乘的是魚和龍。他們行蹤不定難以捉摸,哪怕遠行一萬里也好像在室內行動那樣自如。

3

原文

夏桀之時,為長夜宮 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三旬不出聽政 。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宮谷。又為石室瑤台 ,關龍逢諫 ,桀言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則亡。」以為龍逢妖言而殺之。其後復于山谷下作宮在上 ,耆老相與諫 ,桀又以為妖言而殺之。

譯文

夏桀的時候,在深山谷里建造了一座長夜宮,男女混雜著居住在宮內,桀一連三十天不上朝治理政事。上天便颳起一陣大風,揚起沙土,一夜之間把長夜宮所在的山谷給填埋了。桀又在岩洞里用玉石砌起了一座華麗的台,大臣關龍逢進行規勸,桀說:「我擁有百姓,就像天上有個太陽一樣,是天經地義的,只有當太陽消亡的時候,我才會滅亡。」他把關龍逢的規勸視為妖言,便殺了他。後來,桀又在山谷下築宮殿,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們好言相勸,桀又認為是妖言,把他們殺了。

4

原文

夏桀之時,費昌之河上 ,見二日:在東者爛爛將起 ,在西者沉沉將滅 ,若疾雷之聲。昌問於馮夷曰:「何者為殷?何者為夏?」馮夷曰:「西夏東殷。」於是費昌徙族歸殷 。

譯文

夏桀的時候,費昌來到黃河邊上,看見兩個太陽:在東方的光華閃耀即將升起,在西方的不斷下沉即將消亡,而且空中發出霹靂般的聲響。費昌問河神馮夷:「哪個太陽代表殷?哪個太陽代表夏?」馮夷回答說:「西邊的代表夏,東邊的代表殷。」於是費昌帶著家族遷移,歸附殷商。

5

原文

武王伐紂,至盟津 ,渡河,大風波。武王操戉秉旄麾之 ,風波立霽 。

譯文

周武王討伐商紂,當軍隊到達盟津、開始橫渡黃河的時候,河面上颳起了大風,河水湧起了大浪。武王手持兵器和旗幟指揮它們,風浪立刻就停息了。

6

原文

魯陽公與韓戰酣而日暮 ,援戈麾之,日反三舍 。

譯文

魯陽公與韓國打仗,打得正難解難分時,天快黑了,魯陽公就拿起戈來指揮太陽,太陽一下子就退了三座星宿的位置。

7

原文

太公為灌壇令 ,風不鳴條 。文王夢婦人當道夜哭 ,問之,曰:「吾是泰山神女,嫁於東海神童 。今灌壇令當道,廢我行。我行必有大風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雨過,是毀君德 。」文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風暴雨從太公邑外過。

譯文

姜太公擔任灌壇令,地方上風調雨順。周文王有一次夢見一位婦人夜間擋在路上啼哭,便問她什麼原因,她說:「我是泰山神的女兒,嫁給東海神的兒子為妻。現在灌壇令當政,使我不能過去。我一走動,必然有狂風暴雨,而太公是很有政德的,我不敢挾帶著狂風暴雨經過灌壇,因為那樣做會毀壞他的政德的。」第二天,文王召見了太公。這以後三天三夜,果然有狂風暴雨從太公的灌壇邑外經過。

8

原文

晉文公出,大蛇當道如拱 。文公反修德,使吏守蛇。吏夢天使殺蛇 ,曰:「何故當聖君道?」覺而視蛇,則自死也。

譯文

晉文公有一次外出,遇上一條大蛇擋住去路,這蛇就像兩手合圍的大樹一般粗。文公回去便修道積德,派吏人守著大蛇。吏人夢見上天派遣使者殺蛇,使者對蛇說:「你為什麼要擋聖君的道?」吏人醒過來一看,蛇已經自己死去了。

9

原文

齊景公伐宋,過泰山,夢二人怒。公謂太公之神,晏子謂宋祖湯與伊尹也 。為言其狀,湯晳容多須 ,伊尹黑而短,即所夢也。景公進軍不聽。軍鼓毀,公恐,散軍不果伐宋 。

譯文

齊景公出兵攻打宋國,經過泰山,夢見有兩個人朝他大發雷霆。景公說發怒的是姜太公的神靈,晏子說是宋國的先祖湯和商的執政伊尹。晏子還對景公描述了二人的相貌:湯皮膚白凈鬍鬚多,伊尹皮膚黑而個子矮。景公夢見的正是這兩個人。景公不顧神靈的警告依然進軍,軍鼓也毀壞了,這時他才害怕起來,解散了軍隊,沒有去攻伐宋國。

10

原文

《徐偃王志》云:徐君宮人娠而生卵 ,以為不祥,棄之水濱。獨孤母有犬名鵠蒼 ,獵於水濱,得所棄卵,銜以來歸 。獨孤母以為異,覆暖之,遂烰成兒,生時正偃 ,故以為名。徐君宮中聞之,乃更錄取。長而仁智,襲君徐國。後鵠蒼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偃王乃葬之徐界中,今見有狗壟 。偃王既襲其國 ,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通溝陳、蔡之間 ,得朱弓矢,以己得天瑞,遂因名為號,自稱徐偃王。江淮諸侯皆伏從,伏從者三十六國。周王聞,遣使乘駟,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斗害 其民,為楚所敗,逃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後遂名其山為徐山 。山上立石室 ,有神靈,民人祈禱。今皆見存。

譯文

《徐偃王志》上說:徐國國君的宮女懷孕後生下一隻蛋,認為是不祥之物,把它扔到了水邊。有個孤老太婆養的一條名叫鵠蒼的狗正好在水邊追捕禽獸,得到了這隻被拋棄的蛋,就銜著它回家了。孤老太婆覺得這隻蛋不尋常,就用身子捂暖它,於是孵出了一個孩子,這孩子出生時是仰卧著的,所以便用「偃」來取名。徐國國君在宮中聽說了這件事,就重新收養了這孩子。他長大後仁慈而又聰明,繼承了徐國的王位。後來鵠蒼臨死的時候長出了角和九條尾巴,原來這狗實際上是黃龍。徐偃王就把它葬在徐國境內,現在還可以看見有座狗墳。偃王繼承王位後,以仁義著稱,他想乘船到上游的周天子之國去,就在陳國與蔡國之間開鑿了一條運河,挖溝渠時挖到了紅色的弓和箭,認為自己得到了上天賜的祥瑞,便根據自己的名字取了個號,自稱為徐偃王。江淮一帶的諸侯都服從他,服從的諸侯達三十六個國家。周穆王聽說此事,派了使者乘著四匹馬駕的車,一天工夫就到了楚國,要楚王去討伐徐偃王。偃王講求仁愛,不忍心使人民在爭鬥中受到傷害,結果被楚國打敗,逃跑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跟隨偃王的數以萬計,後來便把這座山稱為徐山。山上立了個石頭的神龕,其中有偃王的神位,供百姓祈禱。現在這些都還保留著。

11

原文

博父西 ,夸父 與日相逐走,渴,飲水河、渭 ,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渴而死。棄其策杖,化為鄧林 。

譯文

在博父國的西面,夸父同太陽賽跑,口渴了,便去喝黃河和渭水的水。兩條河的水喝光了還不解渴,又想去北方喝大澤的水,但還沒走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臨死時他拋掉了手杖,後來便變成了鄧林。

12

原文

澹臺子羽渡河,齎千金之璧於河 ,河伯欲之 。至陽侯波起 ,兩鮫挾船 。子羽左摻璧 ,右操劍,擊鮫,皆死。既渡,三投璧於河伯,河伯三躍而歸之 ,子羽毀璧而去 。

譯文

澹臺子羽帶著價值千金的玉璧橫渡黃河,河神很想得到這塊玉璧。船渡到一半,波神掀起了大浪,兩條蛟龍把船夾在中間。子羽左手拿著玉璧,右手握著寶劍,奮擊蛟龍,把它們全殺死了。渡河到了對岸,子羽三次把玉璧扔給河神,河神三次躍出水面把玉璧還給他,結果子羽就毀掉了玉璧,離去了。

13

原文

荊軻字次非 ,渡,鮫夾船,次非下劍盡斷其頭 ,而風波靜除 。

譯文

荊軻字次非,渡河時蛟龍夾住他的船隻,他揮劍把蛟龍的頭全斬斷了,於是風平浪靜。

14

原文

東海上勇士有菑丘訢 ,過神淵,使飲馬 ,馬沉。訢去朝服,拔劍而入 ,三日三夜 ,殺二蛟一龍而出。雷神隨擊之七日七夜 ,眇其左目 。

譯文

東海上有個勇士名叫菑丘訢,他經過神淵的時候,執意命僕人給馬飲水,結果馬沉到水裡去了。菑丘訢脫下朝服,拔出劍,跳進水裡,戰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