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園之園話圓明

清朝最鼎盛時期興建的皇家林園「圓明園」,於英法聯軍時毀於大火,最近中共整修遺址部分景區,並開放參觀。

一、三山五園

作為太行山支脈的北平西山,巍峨秀拔,自遼金以來,便是帝皇經常巡幸遊覽之地;離宮別苑以外,權貴大臣,亦往往在此建造別業。在明朝,這裡最有名的一座別墅,是明神宗的外祖父武清侯李倖的清華園,在海甸以西,地名很怪,叫作「丹陵沜」。

入清之初,清華園已經荒廢。康熙甲子年第一次南巡以後,清聖祖就清華園廢墟建了第一座皇家的園林,名為「暢春園」,同時在附近的玉泉山的香山亦各建一園,題名「澄心園」及「靜宜園」。澄心園後來改名「靜明園」。

康熙四十八年,在暢春園之北一里許,地名後華家屯的地方,為皇四子胤禎建了一座賜園,胤禎就是以後的雍正皇帝,這座賜園便是在國際上有「萬園之園」美名的圓明園。

不過圓明園起初的規模並不大,佔地約六百畝;雍正即位以後,加以擴充,面積增達五倍,不但已有二十八景,而且構建了衙署。因為自雍正年間開始,除了過年由於祭太廟、祭「堂子」,以及各種典禮,必須回宮以外,其餘時間,大都住園,隨扈官員自須有個辦公的處所。

及至乾隆即位,適當清朝物力最充沛的時期,這位精力過人,而又好大喜功的皇帝,對園林具有高度的興趣,先後擴建了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又在圓明園西的甕山與西湖之間,建了一座清漪園,以後,甕山改名萬壽山,西湖改名昆明湖,合稱為「三山五園」;清漪園便是頤和園的前身。

二、圓明四十景

「五園」中,乾隆尤重圓明園,在位六十年可說沒有一天不是在經營圓明園。經營的重點是向正東及東南方面發展,興建兩個「附園」,題名長春園和綺春園。

這一成為倒品字形的「圓明三園」,面積擴增至五千兩百餘畝,以圓明園東面的大湖福海為中心,共有四十景之多。但景中有景,如多稼軒另有十景,所以總計不下一百餘景。

這一百餘景,就天然形勝而題名的極少極少,絕大部分是人為的造景,創意的來源,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模擬全國名勝,如「上下天光」模擬洞庭湖景色;而「西峰秀色」則彷彿廬山的一部分;「坐石臨流」仿紹興蘭亭。「西湖十景」則不但模仿,甚至名稱都原封不動地移了過來。如「平湖秋月」、「麯院風荷」、「雷峰夕照」為四十景中的三景;而在景中之景的小景中,又有「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南屏晚鐘」等。

第二類,取材詩情畫意,如「杏花春館」由「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首唐詩而來;「夾鏡鳴琴」是從李白詩句「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中得來的靈感;「武陵春色」則顯然為「桃花源記」的寫照。

以名畫為範本的景緻,如「蓬島瑤台」仿自李思訓的「仙山樓閣」圖;「北遠山村」則為王維「輞川圖」的翻版,此外五代的荊浩、關仝;元朝的倪瓚、黃公望;以及仇英、唐寅等各家的畫幅,亦往往成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第三類,仿造海內名園,尤其以江浙兩省為主,乾隆六次南巡,都有「如意館」的畫師隨行,所謂「行所流連賞四園,畫師仿寫開雙境」,王壬秋「圓明園詞」中所說的四園是:

㈠杭州「小有天園」,園在杭州淨慈寺之西,南屏山下,面臨西湖,乾隆十六年初次南巡時,賜名「小有天園」;廿六年二次南巡迴鑾,命在長春園思永齋東仿建。

㈡海寧「安瀾園」,此園來歷甚遠,本為南宋一位郡王的故園,明朝萬曆年太常寺少卿陳興郊就廢址重建;園址甚廣,西北兩面即以海寧縣城牆為界,所以題名「隅園」。雍正十一年大學士陳元龍告老返鄉,擴建隅園,改名「遂初園」;乾隆第三次南巡,駐蹕此園,因地近海塘,賜名「安瀾園」,回京後仿建,又名「四宜書屋」,內含十景。

㈢蘇州「獅子林」,相傳為元朝名畫家倪雲林所監造,倪並有「獅子林圖卷」傳世,入清歸於內府。乾隆第二次南巡時,特攜此圖在蘇州實地印證;並命「吳下高手堆塑小景」,驛送回京,在長春園眾芳榭之東,照樣建造,內含八景。

㈣南京「瞻園」,此園本為明朝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西園,入清後改為藩司衙門;乾隆在長春園中仿建,題名「如園」。

三、特別介紹

四十景中,有幾景具有特殊意義,不妨單獨介紹:

㈠九州清晏——園明園有好幾個湖,除最大的福海以外,作為正殿的正大光明殿後有「前湖」;對岸隔兩座殿,又有「後湖」,湖由九個小島所環繞,所謂「九州」即指此九島,其中最大的一個島上,建大「九州清晏」殿。由大宮門開始,筆直的一條軸線,穿越各殿,直至九州清晏,稱為「圓明園中路」,兩旁為帝后妃嬪的寢宮住所,艷屑流傳的「天地一家春」,即在這一區域。

㈡長春仙館——在正大光明殿以西,雍正七年,皇三子弘曆賜居此處,弘曆便是乾隆。他的別號「長春居士」即由長春仙館而來。

㈢萬方安和——這是形式很奇特的一座水榭,由三十三間房屋,構成一個卍字形,為雍正最喜愛的一個地方,寢宮設在卍字形的中心。而正屋在卍字形右下角,也就是東南方入口之處,上懸一匾,題「萬方安和」四字,即以為名。

雍正之喜愛萬方安和,不僅因為它藏風聚氣、夏涼冬暖,而且也因為曲徑通幽,安全縝密。附近有「枕流漱石」、「洞天深處」等共含九景。

㈣山高水長——在萬方安和西南,是四十景中面積最大的一景,正殿九間,殿後山岡連綿,殿前是一片極大的廣場,可供士兵操演。乾隆初年定製於上元前五日觀煙火於山高水長,王公親貴、宗室外藩、文武大臣,以及內廷行走人員,皆得入座,拜果盫之賜,賞魚龍之戲,天家富貴,絢麗繁華,非民間所能想像。

在四十景以外,還有兩處,亦值得一提,一處是「舍衛城」。佛經中說,在釋迦牟尼時代,印度北部有一座「無物不有」的名城,即是「舍衛」。圓明園內的舍衛城,供奉佛像十萬尊;城前的南北長街,即是有名的所謂「買賣街」,據當時曾供奉內廷,擔任畫師的法國天主教士格羅西,記述所見的舍衛城及買賣街的情況是:「宮苑另一部有一城,上有墻坦、城垛、廟宇、法庭、公眾集會所、市場、街道、店舖、商號、旅館、碼頭、船舶等等,俱備大城之規模,僅無居民而已。但清帝一啟口謂遊此城,宮監即時更換服飾、化裝為兵士、法官、商人、驛卒,及各種手藝之工人。

「清帝親臨此城,市場已充滿食品瑣物;須臾間,全城市聲喧囂,熙熙攘攘,街道之中,人眾肩摩踵接。各處貨物叫賣聲、音調不諧,震人耳鼓。此處賣技者,說書者,吸聚閒蕩之旁觀者;彼方,一賊正施剪綹之技,當時擒獲,送往監獄。稍遠之處,鼓樂聲揚,結婚之儀仗,或則喪葬之執事,皆吸引好奇者之眼光。總之,種種情景,表現一熱鬧喧囂之城市;於此假城中,皆一一演來,頗能像真也。

「清帝御駕親臨,全朝文武官員,隨侍於後,步入商店,購買珠寶、瓷器、綢緞等,分賜后妃及隨從人等。」

按:此僅為新年中的買賣街,平時並非如此。我認為乾隆有此買賣街的構想,很可能來自「清明上河圖」。

另一處是文源閣。乾隆三十八年詔修「四庫全書」,前後歷時十年告竣。除以繕正本庋藏文淵閣以外,另鈔六部,分貯六處,建閣以藏,合之文淵閣,即世所艷稱的「四庫七閣」。文源閣即七閣之一;其餘為瀋陽故宮文溯閣、熱河行宮文津閣、鎮江金山文宗閣、揚州文匯閣及杭州行宮文瀾閣。

四、西洋樓

圓明園中最大的特色是,在長春園北面有四座「西洋樓」,及三座稱之為「大水法」的噴泉。

宮中稱之為「西洋樓」的歐式建築,實際上是為了配合大水法而興建的,其中並不住人。乾隆十二年,高宗觀賞義大利籍畫家郎世寧所進獻的西洋畫時,對噴泉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經由郎世寧說明原理後,高宗詢問,在京的西洋人中,有善於此者否?郎世寧乃推薦法國天主教士伯諾;高宗召見後,命其建造,人力、經費,皆不限制。

伯諾的中文名字叫作蔣友仁,本來是位數學家,受命以後,在郎世寧及其他西洋教士艾啟蒙、馬國賢、王致誠等人的協助下,費了十三年工夫,完成了命名為「諧奇趣」、「方外觀」、「海宴堂」、「遠瀛觀」四座西洋樓、三座噴泉,以及附屬建築的蓄水樓。

諧奇趣是最先完成的一座,樓高三層,兩翼各有一座六角形的塔樓;前為噴水池,蓄水樓則在諧奇趣的西北。

海宴堂是最大的一座西洋樓,也是最精彩的一座噴泉所在地。也許是為了日光照映噴泉的需要,這座兩層樓、十一開間的海宴堂,一反宮殿坐北朝南的傳統,而是坐東朝西。安放水車並作為水庫之用的是同樣大小的一間工字樓,磚砌的水庫,長八丈五尺、寬一丈八尺、深五尺;為了防止滲漏,池外包以錫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