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玉座珠簾 七十九 母后攝政

等退下不久,復又叫起,這次是召見奏摺上列名的十五個人,兩宮太后在御榻左右分坐,臉色都很沉靜,恭王就知道皇帝已經准奏了。

推測得一點不錯,皇帝是這樣說:「天下事不可一日鬆懈,李師傅代為繕摺,是權宜的辦法,這百日之內,我想求兩位太后代閱摺件,等百日之後,我照常好生辦事。」

「是!」恭王代表大家領旨。

「恭親王要敬事如一,」皇帝用很嚴厲的聲音說:「萬萬不可蹈以前故習!」

恭王依舊只能應一聲:「是!」

接著便是慈禧太后開口:「昨天你們上摺子,我因為茲事體大,不便答應,要你們先奏明皇帝。」說到這裡她轉臉向皇帝解釋:「昨天西暖閣召見,是軍機、御前請見,當時我怕你心裡煩,沒有告訴你。」

這是當面撒謊,好在沒有一個人敢去拆穿,皇帝亦信以為真,連連點頭,彷彿感激她的體恤。

「你不必再煩心。」慈禧太后目光掃過,先看慈安太后,再看恭王等人,最後仍舊落在皇帝臉上,哄小孩似地說:「你放心養病好了,當著大家在這裡,我答應下來就是了。」

意思是「勉徇所請」,皇上和諸臣還得表示感激慈恩。等退了下來,一面擬旨,一面商量。皇太后與皇帝到底不同,看摺以及跟軍機見面,固無二致,但一般官員的引見,以及祭享典禮,皇太后無法代行天子之職,得要想個章程。

「馬上就過年了,年底太廟祭享,得要遣派親王恭代。」寶鋆一一指明:「元旦朝賀,免是不免?京內外官員引見,怎麼變通?各種差考,誰來出題?」

「元旦朝賀,經筵等等儀典,自然暫緩舉行。郊壇祭享,臨時由禮部奏請皇太后欽派人員恭代行禮。差考出題,由軍機辦理。只是京內外官員引見,」恭王想了想說:「改為驗放如何?」

也只好如此。因為皇太后到底不便召見外廷臣子,而且看摺也不是攝行皇帝之職。於是照恭王的意思擬定四條,連同沈桂芬所擬的上諭,一起送上去請旨。

旨稿很快地核可了,只改動了少許字樣,拿下來立即送內閣明發,當天就是「邸鈔」,是這樣「通諭中外」:

「朕於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經惇親王等合詞吁懇,靜心調攝。朕思萬幾至重,何敢稍耽安逸?惟朕躬現在尚難耐勞,自應俯從所請。但恐諸事無所稟承,深虞曠誤;再三吁懇兩宮皇太后,俯念朕躬正資調養,所有內外各衙門陳奏事件,呈請被覽裁定。仰荷慈懷曲體,俯允權宜辦理,朕心實深感幸,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於是從第二天起,兩宮太后便在漱芳齋辦事,批閱章奏,在養心殿西暖閣召見軍機,裁決軍國大事,這又回復到垂簾的光景了。

當然,慈禧太后大權在手,樂得收買人心,再度聽政的第一天,就問起瑞麟的遺缺。瑞麟死在九月裏,留下兩個缺,一個是兩廣總督,這個缺因為有許多收入與宮廷及內務府有關,非萬不得已,不補漢人,特調安徽巡撫英翰升任。另一個是內閣首席的文華殿大學士,照規矩應該由資序較次的大學士遷轉殿閣,騰出一個大學士缺,歸協辦大學士寶鋆升補,但皇帝因為停園工的案子,跟恭王鬧脾氣,而寶鋆是恭王的心腹密侶,便有意擱置不理。此刻慈禧太后一提起來,自然是照規矩辦事,李鴻章由武英轉文華;文祥由體仁轉武英,寶鋆大拜,榮膺體仁閣大學士。

這一下便連帶有了變動,寶鋆的吏部尚書,為六部之首,例規是協辦大學士的候補者;有人該升協辦,便得先調吏部。論起來兵部尚書英桂的資格夠了,因而寶鋆改為「大學士管部」,仍管吏部,而以英桂調任吏部尚書。英桂的遺缺,由弘德殿行走的廣壽,以左都御史調補。空出來的一個缺,與尚書同等,為「八卿」之一,慈禧太后問恭王:「你看補誰呀?」

恭王因為皇帝的告誡,記憶猶新,在這些加官晉爵的事上,要避把持的嫌疑,所以這樣答道:「臣心目中並無合適的人,請懿旨辦理。」

「左副都御史,是新補的,當然不能馬上就坐升左都御史,照規矩應該在侍郎裏頭挑。現在倒是些甚麼人呀?」

六部侍郎,共計二十四人之多,恭王也記不清楚,寶鋆原是吏部尚書,自然唸得出全部名單,所以他回頭說道:「你跟皇太后回奏。」

於是寶鋆便唸:「吏部左侍郎魁齡。」

「對了!」剛唸了頭一個,就讓慈禧太后打斷:「就讓魁齡去吧!」

這是間接示惠於恭王。魁齡曾在七月底由恭王保薦,升任工部尚書,已經擬旨奉准,就因為停園工之故,皇帝一怒收回成命,此刻到底當上了一品官兒了。

再有兩個陞官的,就是太醫院的左右院判,李德立以三四品京黨候補。莊守和以四五品京堂候補。旨意一下,在太監中就引起竊竊私議,說李、莊兩人陞官升得出了格,而且值不值得如此酬庸,也大成疑問,因為皇帝的天花,不見得治得很好,飲食甚少,「歇著」的時候也不多,整夜能夠熟睡的,只不過亥子之交的個把時辰。

照李德立的診斷說,這是「元陽不足,心腎不交」的證象,所以用的藥是「保元湯」,有鹿茸、有肉桂,這也引起好些太監,特別是年紀較長,略知藥性的人的非議,說皇帝才十九歲,血氣方剛,不宜用這些熱性的補劑。

處廷的大臣,當然比太監要明理得多,他們所重視的是脈案,既然「元陽不足」,則用「保元湯」是理所必然之事。但十九歲的少年,何以有此證象?以前的脈案中,也曾一再指出「腎虧」,這是少年放縱,酒色斫喪,進入中年才有的現象,而竟出現在十九歲的少年身上,是件很難索解的事。

於是,「天花之喜」所帶來的憂慮,反而擱在一邊,擔心的是皇帝的體質。而真正瞭解「病情」的,卻又有難以言說的隱憂,覺得皇帝的病情,要比已知的情形嚴重得多,李德立如此處方,便隱然存著卸責的餘地。

這些看法,兩宮太后自是毫無所聞,亦毫無所知,所看重的仍是皇帝的天花,認為危險未過,唯在普施恩澤,感召天和,猶之乎民間所說的,「做好事,積陰功,」庶幾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所以慈禧太后先用皇帝的名義,為自己加「徽號」,作為起端,由軍機承旨,發了這樣一道上諭:

「朕於本月遇有天花之喜仰蒙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調護朕躬,無微不至,並荷慈懷曲體,將內外各衙門章奏代為披覽裁定,朕心實深欣感,允宜崇上兩宮徽號,以冀仰答鴻慈於萬一,所有一切應行典禮,該衙門敬謹辦理」

緊接著又連下三道恩詔,第一道以「奉懿旨」的名義,將慧妃晉封為皇貴妃,瑜嬪、珣嬪晉封為妃。第二道是「優加賞賚內廷行走」,第一名是惇王「賞食親王雙俸」;第二名是恭王,本已賞食雙俸,再賞加一分。王公親貴之後是軍機大臣,都賞戴雙眼花翎;再下來是內務府大臣,或者賞雙眼花翎,或者賞「宮銜」,或者兩者得兼。

之後就是「弘德殿行走」諸臣及南書房翰林,亦各蒙榮典此外「所有王公及京外大小官員,均賞加二級,京師八旗及各營兵丁,均賞給半月錢糧」。凡此都表示「行慶推恩至意」。

第三道恩詔是惠及囚犯:

「奉皇太后懿旨,所有刑部及各省已經結案監禁人犯,除情罪重大,及常赦所不原者外,著軍機大臣會同刑部,酌量輕重,分別請旨減等發落。其軍流徒杖以下人犯,一併分摺減等完結。俾沾寬大之恩,勉圖自新之路,用示子惠兆民,法外施仁至意。」

在慈禧太后及軍機大臣是如此「推恩」的想法,蒙恩的大小臣工,當然亦覺得感奮,但有些比較冷靜的,卻有異樣的感覺,感覺不祥。因為似此普遍推恩,像是「易代」之典——新君登基,才會頒發這樣的恩詔。

除了尊崇太后,推恩臣工以外,還有對鬼神的崇功報德,在十一月初一診斷確定為天花那天起,慈禧太后就根據內務府的建議,在大光明殿供奉痘神。痘神或稱「痘母」,宮裏稱為「痘神娘娘」,又簡稱「娘娘」。皇子、皇女出天花,照例要上祭,由皇子、皇女的生母行禮。這一次是天子出天花,更非同小可,最初有人翻出陳年老賬來建議,說「順治爺出天花的時節,曾經下詔,禁止民間炒豆燃燈。似宜照行。」結果碰了一鼻子灰,慈禧太后最忌諱的,便是拿「順治爺」來比當今的皇帝,「順治爺」就是出天花駕崩的,如何好比?

當初是否供過痘神,已不可考,不過供奉了「娘娘」,皇帝的天花出了出來,足見已獲保佑,所以慈禧太后在十一月十二日,特地又將「娘娘」從大光明殿接到養心殿,預定供奉三天,恭送出宮。「娘娘」啟駕,要用轎馬,內務府弄了九副紙紮的龍船,陳設在乾清宮。在這三天之中,宮內「一片喜氣」,只見到處都是紅地毯、紅對聯。

「聖天子百神呵護」,所以還有許多祭儀,照太監的說法,到處都有日久成精的神怪,到處在保護皇帝,自然須有酬報,上祭以外,內務府特地行文禮部,請奏請將諸天眾聖,普加封號。禮部接到咨文,頗為為難,因為供例無據,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