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玉座珠簾 三 初議修園

自從金陵捷報到京,在內務府的人看,天下太平,好日子已經到了。打了十幾年的仗,凡事從簡,大家都苦得要命,如今大亂平定,兩宮皇太后還不該享享福?出於這一份「孝心」,於是想到了一個極好的題目。

內務府向來弄錢的花樣,最要緊的就是找題目,有了好題目,把「上頭」說動了心,只須點一點頭,便不愁沒有好文章。現在大功告成,奉養太后,這個題目太冠冕堂皇了!接下來那篇好文章的內容,便是重修圓明園。

自從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幾乎「撫局」剛剛有了成議,內務府便在打它的主意了。等了三年,終於等到了機會,這個重修的工程一動,內務府上上下下都有好處,而且好處還不小,因此,這一陣子都在談著這件事。

當然,也不是沒有難處,事實上也只有一個難處。內務府窮,戶部也窮,這個園工一動,起碼得幾百萬兩銀子,從何處去生發?

有個管庫的包衣,想出一條路子,跟他的同事一談,大家都認為很好。於是擬了一個「條陳」,一層層呈了上去,到了掌管印信,負責日常事務的「堂郎中」那裏,又作了一番修正,恭楷謄清,興沖沖地揣在懷裏,去見內務府大臣明善。

明善已經從寶鋆口中,得到恭王的警告,一聽說是建議重修圓明園,連條陳都不看,便搖著手斷然拒絕。

不想這一條妙計,連內務府的大門都出不去。奏事有體制,堂官不肯代遞,便不能越級妄奏,但又不肯死心作罷。聚在一起談論了半天,有個高手提議,找一位「都老爺」代遞,同時最好先在太后面前「打個底兒」。

這個「打底」的任務,自然落在安德海肩上。這天他趁慈禧太后晚膳已畢,輕搖團扇在走廊上「繞彎兒」消食的那一刻,跟在身後,悄悄說道:「奴才有兩件事跟主子回奏。」

「嗯。」慈禧太后應了一聲,「說吧!」

「頭一件——。」安德海裝模作樣地停了一下,「奴才先不說,怕惹主子生氣,飯後不宜,先回第二件吧。那倒是內務府的一番孝心,說全靠主子,才能平定大亂,操了這麼幾年心,皇上也該孝順孝順太后。」

慈禧太后覺得這話很動聽,雖未開口,卻不自覺地點了點頭。

有了這個表示,安德海的膽更大了:「內務府天天在琢磨,得想個甚麼法兒,不動庫銀,能把圓明園修起來,好讓兩位太后也有個散散心,解解悶的地方。」

「這個——。」慈禧太后站住了腳,「有這麼好的事?能不動庫銀,就把圓明園修了起來?倒是怎麼修啊?」

「當然是按著原樣兒修。」安德海挺一挺胸,加強了語氣說,「偏要爭口氣給燒圓明園的『鬼子』看看!你們不是逞強嗎?現在要修得比從前還要好!」

就這兩句狂言,合了慈禧太后爭強好勝的性格,而且圓明園四十景,洞天福地,也真令人嚮往,所以很高興地吩咐:

「明天叫他們把那個條陳送上來看看!」

「是。」安德海答應著,心裡在考慮,要不要把明善不肯代奏的話說出來?

這時慈禧太后又在往前走了,安德海急忙跟了上去。回到殿裏,她又問道:「到底是個甚麼條陳?」

「那——,」安德海不願在此時說破,因為他怕說得不清不楚,反為不美,「奴才一時也說不上來,反正是不必宮裏操心,不動庫款,挺好挺好的辦法。」

「噢?」慈禧太后欲待不信,卻又不肯不信,「內務府居然還有挺能幹的人!你告訴他們,只要肯巴結差使,實心辦事,一定會有恩典。」

安德海倒像是他自己受了褒獎似地,笑嘻嘻答應著,請了一個安。

「我記得曾見過一本圓明園的圖。你到敬事房去問一問,叫他們找來我看。」

安德海看她的心如此之熱,大事可成,興奮萬狀,趕緊到敬事房傳旨,把乾隆御製的《圓明園圖詠》以及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的總圖,都找了出來。拂拭乾淨,攜回宮來,在一張花梨木的大書桌上鋪開,又取來西洋放大鏡,一一安排妥貼,才去復旨,請慈禧太后來看。

這一看直看到晚上。拋下當年在圓明園「天地一家春」備承恩寵的回憶,模擬著未來修復以後,花團錦簇的光景,一顆心熱辣辣地,彷彿沒個安頓之處,恨不得立刻傳旨,剋日興工。

這一夜魂牽夢縈,都在圓明園上。因為沒有睡好,所以第二天起身,昏沉沉地覺得有些頭痛,但是她不願意讓慈安太后一個人臨朝,還是強打精神同御養心殿。

恭王奏事完畢,太監抬來一張茶几,面對御案放下。李棠階把一冊抄本的《治平寶鑒》展開,用銀尺壓好,然後先磕頭,後進講。

「臣今日進講『漢文帝卻千里馬』,請兩位太后,翻到第三十五頁。」

兩宮太后面前各有一本黃綾封面,恭楷抄繕,紅筆圈點的《治平寶鑒》。等翻到三十五頁,慈安太后先問:「漢文帝是漢朝第幾代的皇帝啊?」

「他算是漢朝第五代的皇帝,實在是第二代,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

於是李棠階先從呂后亂政講起,介紹了諸劉誅諸呂以及文帝接統大位的經過,說他是自古以來,最好的一個皇帝,「文景之治」是真正的太平盛世。

一口氣講下來,要喘一喘氣息一下,就這空隙中,慈安太后又問了:「漢文帝比唐太宗怎麼樣?」

「這兩位聖主是兩路人物,漢文帝仁厚,唐太宗英明。不過,」李棠階加重了語氣說:「嘉納忠言,節用惜物,這些地方是一樣的,所以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都成美談。」

漢文帝卻千里馬的故事,正好接著進講。他反覆申述,人主不可有嗜好:說天子富有四海,服御器用,不論如何珍貴,國庫總負擔得起,但在上者一言一動為天下法,「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必由此而造成奢靡的風氣。宋徽宗不過喜愛奇花異石,結果「花石綱」弄得舉國騷亂,終於召來外禍。這因為人主一有明顯的嗜好,則左右小人,為希榮固寵起見,一定趁機迎合,小小一件無益之事,可以弄成妨害國計民生的大禍。這決非人主的本意,可是一到發覺不妙,往往已難收拾,就算殺了奸佞小人,究無補於實際,所以倒不如慎之於始,使小人無可乘之機,才是為君之道。

這番話在慈安太后聽來,頭頭是道,慈禧太后卻有警惕,知道修園之議,是不可能的了。

「我也聽先帝講過。」慈安太后說,「漢文帝就跟道光爺一樣,省儉得很。」

「是。」李棠階答道,「漢文帝身衣弋綈,寵姬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錦繡。可是他馭下極寬,省只是省自己。」

「話又得說回來,」聽了半天的恭王,突然介面,「上行則下效,做臣子的,感念聖主,自然不敢也不忍靡費了!這就是君臣交儆的道理。」

「是啊!」慈安太后點著頭說,「凡事總要互相規勸才好。」

說著,她偏過頭來,向她身旁的人看了一眼。

這也許是無意間的一個動作,慈禧太后卻有心了,認為慈安太后和恭王是齊了心來說她的,她不願再聽下去,便把話題扯開。

於是隨意一問:「漢文帝在位幾年啊?」

「在位二十三年,享年四十六歲。」李棠階奏答。

「才四十六歲?可惜了!」

「不過他的太子,教養得很好,」恭王又開腔了,「所謂『文景之治』,景就是景帝。」

「可見得皇帝的書房很要緊。」慈禧太后又問,「六爺,你這一陣子也常到弘德殿去看看嗎?」

恭王一直被命照料弘德殿,監督皇帝上學,現在問到這一層,是他職司所在,便把最近所看到的情形,詳細陳奏。說皇帝的用功不用功,要看時候,大致初二、十六上學,精神總不大好。

慈禧太后馬上就明白了,偏偏慈安太后懵懂,張口就問:

「這是甚麼道理啊?」

話還未說完,慈禧太后悄悄扯了她一下,這是示意她不要多問,但話已出口,來不及了。

恭王不即回奏,停得一息才從容答道:「兩位太后聖明,總求多多管教皇上。」

這話在慈禧太后聽來,大有把皇帝不肯用功讀書的過失,推到自己頭上的意味,所以立刻「回敬」了過去:「你分屬尊親,皇帝有甚麼不守規矩的地方,我們倆看不見,你也可以說他。而況你原來就有『稽察弘德殿』的差使。」

「是!」恭王答了這一聲,卻又表白:「臣奉旨『稽察弘德殿』,不是常川照料的人。而且事情也多,難免稽察不周,加以惠親王多病,奉旨不須經常入直,所以,臣請兩位太后傳旨惇親王,讓他多管點兒事。此外,總還要請兩位太后,格外操心。」

說了半天,依舊把責任都架到別人頭上,慈禧太后心裡很不舒服,但慈安太后對於他們暗中針鋒相對的爭辯,似乎絲毫不曾看出——這使得慈禧太后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應該在她面前下一番功夫,讓她知道恭王的不對,將來遇到要緊關頭,才可以取得她的助力。

等養心殿聽政事完,兩宮太后照例在漱芳齋傳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