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德國人

現在有二千五百多萬美國人具有德國血統。他們在數量上僅次於英裔人,超過其他任何一個種族群的人口。我們知道,最早赴北美開發殖民的,是來自大不列顛群島的子民,他們的後裔現在有二千九百萬之數。就移民來美而言,德意志種族的人數最眾。他們在美國歷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這樣說也並非僅僅是因為他們人數眾多。美國的工業、教育、軍事防衛、飲食和娛樂活動,在格調上無一不反映出美籍德國人的貢獻和影響。連美國的語言都反映出這種影響,諸如幼稚園、熟食、牛肉香腸和漢堡包等辭彙,都來自德文。美國西進拓荒者當年超過大草原時所使用的那種科內斯托卡大篷車,就是住在賓州科內斯托卡谷地一帶的德裔人創制的。當時邊疆居民使用的肯塔基來福槍也是如此。聖誕樹原是德國耶誕節傳統飾物,後來也成了美國人的傳統。美國首屈一指的光學儀器公司鮑什和隆博公司是由德裔創辦的,美國各大名牌啤酒就更不用說了。長跨度吊橋及其支撐纜索,都是由一位德裔工程師搞起來的。在許多產品的研製方面,其中包括鋼鐵、汽車、木材、巧克力和石油等等,德裔人士都曾是先驅和巨擘。

德國的軍事傳統,給美國造就了若干名垂青史的將帥,其中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指揮美軍打敗過德國的兩員虎將,即潘興和艾森豪。

德國人大規模地向美國遷移,不像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那樣,集中在幾十個年頭之內,而是在美德兩國歷史上的許多不同時期發生的。在開國前的殖民時代,美國就已有德國人的社區,在整個十九世紀,德國人也一直在來美移民中佔有頗大的比例。在一八五二年和一九五二年,分別有十萬德國人離鄉背井,搬遷來美,期間一百年內,也有不少年份發生過類似的情形。移民數量的多寡依據這兩個國家的具體狀況起起伏不定,但近兩個世紀以來,德國移民的數量一直是相當可觀的。在歷史上的不同階段,有時來美的主要是移民,有時來美的則主要是難民;有時移民大多是天主教徒,有時大多是新教徒,另一些時候則大多是猶太教徒。移民同時也來自德國的各個地區。結果就使得美籍德國人形成了一個高度多樣化的種族群體,不僅按通常的階級、宗教和籍貫這類指標來衡量是如此,而且在成為美國人的時候跨度上也千差萬別。

德國

在世界上還沒有德國這個國家的時候,相當大的一部分德意志人就移居美國了。直到一八七一年,普魯士、巴伐利亞、巴登、梅克倫堡、黑森和其他的日爾曼小國才由俾斯麥統一起來,建立了德國。誠然,在西元七百五十時,德文就是書面語言了,而日爾曼民族(不包括侵歐匈奴人)遠在西元前一世紀就有史可稽了。凱撒大帝曾記述過,在羅馬帝國的早期,日爾曼人居住在其北疆邊陲,處於野蠻部族的勇士之列。物換星移,時序變遷,某些日爾曼人歷經戰亂和政治的漩渦,走南闖北,逢凶化吉,汲取了羅馬人的文明,後來終於在羅馬帝國獲得了自己的勢力。在帝國晚期,日爾曼軍人在羅馬軍團中取代了羅馬人,日爾曼將領隨之開始指揮這些軍團,有時他們就是羅馬傀儡皇帝背後的實際統治者。與此同時,北部邊境上的其他日爾曼人,繼續對帝國的存在構成重大威脅,在羅馬帝國衰落時期發生的許多重大戰役,實際上是一部分日爾曼人攻打另外一部分日爾曼人的戰役。在帝國內部,日爾曼人從來就沒有被完全接受或同化。羅馬人和日爾曼人之間是禁止通婚的。羅馬貴族輕蔑地稱呼日爾曼人是黃髮蘭眼的蠻漢,指責他們衣冠不潔,渾身發臭,令人噁心。在某種程度上,日爾曼人對本民族的歷史淵源,也有自慚形穢之感。例如,在高盧的日爾曼人墳瑩中有一塊墓碑,上面竟然說他們的祖先是基督教徒洗禮時被沖走的汙塊(畫外音:哈哈哈哈)。當然,也有一些日爾曼人是不買帳的,對羅馬人還之以同樣的憤懣和仇恨。

這些早期的日爾曼先民,和他們移居北美殖民地的後世子孫,在歷史上相去一千多年,期間語言、文化和民族素質也已變得今非昔比。近代德意志民族甚至在統一的德國形成之前,就在科學、藝術、音樂、文學和哲學諸方面站到了西方文明的前沿。德國是歌德、貝多芬、康得和萊布尼茨的故鄉。技術高超是德國人的特殊象徵。蔡斯和沃格特蘭德這兩家光學儀器公司的名字,在他們(以及其他德國商家)馳名於照相機時代之前,早就蜚聲天下了。

一度被羅馬人鄙視為下等野蠻人的日爾曼民族,後來輕而易舉地超過了義大利。在義大利,昔日羅馬的光耀已成了歷史的回憶,成了義大利軟弱、分裂和技術、經濟落後的辛辣諷刺。上文提到,在羅馬時代,某些日爾曼人曾對自己的祖先感到不光彩,但在近代希特勒和納粹分子當政時,同樣是這些日爾曼列祖列宗又成了狂熱崇拜的對象。

德意志民族各小邦(及後來統一的德國)向外移民都曾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滑鐵盧戰役之後的一段時期內,德意志人向海外移民多半奔赴南美洲,但從一八三○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移民卻大批湧入美國,有些年份竟高達離境人數的九十%以上。

自由派和激進派人士反對德意志貴族統治的鬥爭,導致了一八四八年革命。革命流產後,許多人為了逃避迫害,或因為對在國內爭取更大自由而感到絕望,或僅僅只是為了到別處去尋找更佳的社會和經濟機會,而離國出走了。在一八五○年代,有近一百萬人遷居美國。

早先已在海外定居的德國人,為更多的同胞外遷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時常將他們安頓在自己所在的地區或城市。這當然取決於先來者的日子混得是好是壞。原來赴南美定居的德國移民的經歷,給仍在德國的同胞發出了警告,南美並非久留之地,要移民最好選擇別的地方。

美國內戰,歐洲的普法戰爭,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曾是使德國人向美國移民在數量上有所減少的因素。但在這幾次戰爭之間的年代,移居美國的德國人數量是龐大的,例如在一八八○年代,大約有一百五十萬之眾的德國遷居美國。

在二十世紀,德國的移民情況是入多出少。甚至在納粹政權於一九三三年上臺時,歸國的僑民在數量上也超過離境的移民。但是,這批離境的移民當中,卻含有德國第一流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其中就包括一位德國猶太人,此人後來給了美國決定二次世界大戰勝負的那種軍事武器。他就是艾爾伯特.愛因斯坦,一位迎來核時代的和平主義者。

在美國的德裔人(北美殖民時代)

早期移民來美的德意志人,在形式上是以個人身份摻雜在荷蘭人的隊伍當中,於一六二○年定居在新阿姆斯特丹(後來改稱紐約)的。這些德意志人基本上是農民和工匠出身,或者是曾在農舍手工作坊幹過活的人。有些還是荷蘭西印度公司的衛隊成員,繼承了歷史悠久的德國雇傭兵傳統。十七世紀時,威廉.賓為了他在北美的殖民地賓夕法尼亞招募移民而於一六七七年走訪了德意志各邦。當時賓夕法尼亞的宗教容忍做法,對於那些與自己所在地區的國立教會持有不同信仰的德意志人來說,格外有吸引力。這樣,賓夕法尼亞就招徠了第一批數量可觀的德裔移民,主要是來自萊茵河以西地區。

在一六八三年,十三個信奉梅農教派的家族在賓夕法尼亞建立了日爾曼城(今天費城的一部分)。其他許多德國宗教派別和異端,包括加爾文教派、阿米什教派和其他一些鮮為人知的教派,也紛紛起而效法梅農派,移居賓夕法尼亞。在一七四二年,亨利希.穆倫伯格來美,成了美國路德教派的組織者,也是顯赫的穆倫伯格家族的創始人,其功德包括建立了賓夕法尼亞傑出的高等學府穆倫伯格學院。

賓夕法尼亞荷蘭人(Pennsylvania Dutch)由此而發端。此處的荷蘭人(Dutcn)這個詞,實際上是由於美國人的發音之誤所造成的,把德意志(Deutsch)讀成了荷蘭人(Dutcn)。到一七四五年,賓夕法尼亞約有四萬五千德裔。他們大多定居在當時的邊境上,意在能盡其微薄的財力獲得廉價的土地。這樣他們就易受印第安的襲擊,特別是當時的殖民政府不太願意提供防衛。政府基本上控制在安居於費城的那些教友派和平主義者的手裏。

德意志人於一七○九年在哈德遜河邊建立了紐伯格,即現在的紐堡,然後就擴展到莫霍克河谷一帶。一如在賓夕法尼亞一樣,這兒也是邊境線,常遭印第安人的劫掠。來莫霍克谷地的德意志人是契約奴,換句話說,他們受合同約束,必須先做幾年(通常三十七年)的苦工,以償還來美的旅費。北美殖民地當時至少有一半白人民眾是藉助這種辦法遷移來的。德意志和瑞士移民是這種辦法的首批試驗品,成功之後才在蘇格蘭、愛爾蘭和其他種族的移民中間推廣開來。定居在莫霍克谷地的德意志人,原本是英國政府的契約勞工,因為英政府墊付了他們的旅費和安置費的一半。德意志因此比其他種族更為普遍地採用這種由英政府暫付部分費用的辦法,所以能夠整批整批地遷移,有的是全家老小連鍋端,有的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