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安門廣場,這個現在中國人民最重要的廣場,在此前數百年中,主要只供封建帝王一年一度祭天時出入之用。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中國人民革命由這裡開始,這才使廣場成了政治鬥爭中人民集中的地點。
到了三十年後的十月一日,中國人民偉大英明的領袖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昭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個廣場才成了我們首都最富於意義的地點。天安門已象徵著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國徽中主題,在五星下放出照耀全世界的光芒,更是全國人民所熱愛的標誌,永在人民眼前和心中了。
這樣人人所熟悉,人人所尊敬熱愛的天安門廣場本來無須再來介紹,但當我們提到它體型風格這方面和它形成的來歷時,還有一些我們可以親切地談談的。我們敘述它的過去,也可以討論它的將來各種增建修整的方向。
這個廣場的平面是作「丁」字形的。「丁」字橫劃中間,北面就是那樓台峋峙規模宏壯的天安門。樓是一橫列九開間的大殿,上面是兩層檐的黃琉璃瓦頂,檐下丹楹藻繪,這是典型的、秀麗而兼嚴肅的中國大建築物的體形。
上層瓦坡是用所謂「歇山造」的格式。這就是說它左右兩面的瓦坡,上半截用垂直的「懸山」,下半截才用斜坡,和前後的瓦坡在斜脊處匯合。這個做法同太和殿的前後左右四個斜坡的「廡殿頂」,或稱「四阿頂」的是不相同的。「廡殿頂」氣魄較雄宏,「歇山頂」則較挺秀,姿勢錯落有致些。天安門樓台本身壯碩高大,樸實無華,中間五洞門,本有金釘朱門,近年來常年洞開,通入宮城內端門的前庭。
廣場「丁」字橫劃的左右兩端有兩座磚築的東西長安門。每座有三個券門,所以通常人們稱它們為「東西三座門」。這兩座建築物是明初遺物。體形比例甚美,材質也樸實簡單。明的遺物中常有純用磚築,飾以著色琉璃磚瓦較永遠性的建築物,這兩門也就是北京明代文物中極可寶貴的。它們的體型在世界古典建築中也應有它們的藝術地位。這兩門同「丁」字直劃末端中華門(也是明建的)鼎足而三,是廣場的三個入口,也是天安門的兩個掖衛與前哨,形成「丁」字各端頭上的重點。
全場周圍繞著覆著黃瓦的紅牆,鋪著白石的板道。此外橫亘廣場的北端的御河上還有五道白石橋和它們上面雕刻的欄杆,橋前有一雙白石獅子,一對高達八米的盤龍白石華表。這些很簡單的點綴物,便構成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地方。全場的配色限制在紅色的壁面,黃色的琉璃瓦,帶米白色的石刻和沿牆一些樹木。這樣以純紅、純黃、純白的簡單的基本顏色來襯托北京蔚藍的天空,恰恰給人以無可比擬的莊嚴印象。
中華門以內沿著東西牆,本來有兩排長廊,約略同午門前的廊子相似,但長得多。這兩排廊子正式的名稱叫作「千步廊」,是皇宮前很美麗整肅的一種附屬建築。這兩列千步廊在庚子年毀於侵略軍隊八國聯軍之手,後來重修的,工程惡劣,已於民國初年拆掉,所以只余現在的兩道牆。如果條件成熟,將來我們整理廣場東西兩面建築之時,或者還可以恢複千步廊,增建美好的兩條長長的畫廊,以供人民游息。廊屋內中便可布置有文化教育意義的短期變換的展覽。
這所謂的千步廊是怎樣產生的呢?談起來,它的來歷與發展是很有意思的。它的確是街市建設一種較晚的格式與制度,起先它是宮城同街市之間的點綴,一種小型的「綠色區」。金、元之後才被統治者攔入皇宮這一邊,成為宮前禁地的一部分,而把人民拒於這區域之外。
據我們所知道的漢、唐的兩京,長安和洛陽,都沒有這千步廊的形制。但是至少在唐末與五代城市中商業性質的市廊卻是很發展的。長列廊屋既便於存貯來往貨物,前檐又可以遮蔽風雨以便行人,購售的活動便都可以得到方便。商業性質的廊屋的發展是可以理解的,它的普遍應用是由於實際作用而來,至今地名以廊為名而表示商區性質的如南京的估衣廊等等是很多的。實際上以廊為一列店肆的習慣,則在今天各縣城中還可以到處看到。
當汴梁(今開封)還不是北宋的首都以前,因為隋開運河,汴河為其中流,汴梁已成了南北東西交通重要的樞紐,為一個商業繁盛的城市。南方的「糧斛百貨」都經由運河入汴,可達到洛陽長安。所以是「自江淮達於河洛,舟車輻輳」而被稱為雄郡。城的中心本是節度使的郡署,到了五代的梁朝將汴梁改為陪都,才創了宮殿。
但這不是我們的要點,汴梁最主要的特點是有四條水道穿城而過,它的上邊有許多壯美的橋樑,大的水道汴河上就有十三道橋,其次蔡河上也有十一道,所以那裡又產生了所謂「河街橋市」的特殊布局。商業常集中在橋頭一帶。
上邊說的汴州郡署的前門是正對著汴河上一道最大的橋,俗稱「州橋」的。它的橋市當然也最大,郡署前街兩列的廊子可能就是這種橋市。到北宋以汴梁為國都時,這一段路被稱為「御街」,而兩邊廊屋也就隨著被稱為御廊,禁止人民使用了。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宮門宣德門南面御街約闊三百餘步,兩邊是御廊,本許市人買賣其間,自宋徽宗政和年號之後,官司才禁止的。並安立黑漆杈子在它前面,安朱漆杈子兩行在路心,中心道不得人馬通行。行人都攔在朱杈子以外,杈內有磚石砌御溝水兩道,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春夏之月望之如綉」。
商業性質的市廊變成「御廊」的經過,在這裡便都說出來了。由全市環境的方面看來,這樣地改變嘈雜商業區域成為一種約略如廣場的修整美麗的風景中心,不能不算是一種市政上的改善。且人民還可以在朱杈子外任意行走,所謂御街也還不是完全的禁地。到了元宵燈節,那裡更是熱鬧。成為大家看燈娛樂的地方。宮門宣德樓前的「御街」和「御廊」對著汴河上大洲橋顯然是宋東京部署上一個特色。此後歷史上事實證明這樣一種壯美的部署被金、元抄襲,用在北京,而由明清保持下來成為定製。
金人是文化水平遠比漢族落後的游牧民族,當時以武力攻敗北宋懦弱無能的皇室後,金朝的統治者便很快地要摹仿宋朝的文物制度,享受中國勞動人民所累積起來的工藝美術的精華,尤其是在建築方面。金朝是由一一四九年起開始他們建築的活動,遷都到了燕京,稱為中都,就是今天北京的前身,在宣武門以西越出廣安門之地,所謂「按圖興修宮殿」,「規模宏大」,制度「取法汴京」,就都是慕北宋的文物,蓄意要接受它的寶貴遺產與傳統的具體表現。「千步廊」也就是他們所愛慕的一種建築傳統。
金的中都自內城南面天津橋以北的宣陽門起,到宮門的應天樓,東西各有廊二百餘間,中間馳道宏闊,兩邊植柳。當時南宋的統治者曾不斷遣使到「金庭」來,看到金的「規制堂皇,儀衛華整」寫下不少深刻的印象。他們雖然曾用優越的口氣說金的建築殿閣崛起不合制度,但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建築「工巧無遺力」。其實那一切都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人民勤勞的創造,是他們以生命與汗血換來的,真正的工作是由於「役民 八十萬,兵 四十萬」,並且是「作治數年,死者不可勝計」的犧牲下做成的。當時美好的建築都是勞動人民的果實,卻被統治者所獨佔。
北宋時代商業性的市廊改為御廊之後,還是市與宮之間的建築,人民還可以來往其間。到了金朝,特意在宮城前東西各建二百餘間,分三節,每節有一門,東向太廟,西向尚書省,北面東西轉折又各有廊百餘間,這樣的規模,已是宮前門禁森嚴之地,不再是老百姓所能夠在其中走動享受的地方了。
到了元的大都記載上正式的說,南門內有千步廊,可七百步,建欞星門,門內二十步許有河,河上建橋三座名周橋。汴梁時的御廊和州橋,這時才固定地稱做「千步廊」和「周橋」,成為宮前的一種格式和定製,將它們從人民手中擄奪過去,附屬於皇宮方面。
明清兩代繼續用千步廊作為宮前的附屬建築。不但午門前有千步廊到了端門,端門前東西還有千步廊兩節,中間開門,通社稷壇和太廟。當一四一九年將北京城向南展拓,南面城牆由現在長安街一線南移到現在的正陽門一線上,端門之前又有天安門,它的前面才再產生規模更大而開展的兩列千步廊到了中華門。這個宮前廣庭的氣魄更超過了宋東京的御街。
這樣規模的形制當然是宮前一種壯觀,但是沒有經濟條件是建造不起來的,所以終南宋之世,它的首都臨安的宮前再沒有力量繼續這個美麗的傳統,而只能以細沙鋪成一條御路。而御廊格式反是由金、元兩代傳至明、清的,且給了「千步廊」這個名稱。
我們日後是可能有足夠條件和力量來考慮恢複並發展我們傳統中所有美好的體型的。廣場的兩旁也是可以建造很美麗的長廊的。當這種建築環境不被統治者所獨佔時,它便是市中最可愛的建築型類之一,有益於人民的精神生活。正如層塔的峋峙,長廊的周繞也是最代表中國建築特徵的體型。用於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