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眷村

就在中共竊據國土、家園即將失陷的那年,海軍的眷屬和子弟們,因得運輸及渡海船隻的便利,大部分都很幸運地從長山八島、青島、南京、上海、舟山群島(定海)、馬尾、廈門、廣州、榆林等港口來到了左營;有的隨軍住在艦艇上,有的集體棲居在陸地上的防空洞、倉庫、或臨時搶搭的薄鐵皮小屋裡,及部分學校內的走廊上。大人和孩子們,因地狹人多,相互擁擠地睡在一起;室外的野地上,挪個小空間就搬石建灶,炊煮弄食,有的地方還有幾根自來水管裝置,有的居處就僅依賴著地面上一、二個手壓式唧筒機,抽取地下水源來飲用,根本談不上什麼衛生盥洗設備。臨時趕搭的簡陋木板公廁,以及挖得不深,沒有蓋板的糞坑,穢氣四溢。處在亞熱帶台灣南部的溫濕氣候裡,即使是冬天,每次休眠時刻,也都必須用報紙來遮面掩臂,以防蚊蠅擾人的叮咬,即使奢侈地擁有一頂蚊帳,也找不到一處適當的地方掛上。此情此景令人鼻酸,但為了「自由」及下一代的安危,也只有忍著點。想起這大批流落來台的異鄉客們,就仿如戰爭小說裡所描述的散兵雜眷,是荒臥野外的求生「難民」;唯一慶幸的是,家人並沒有完全被拆散。

左營海軍眷宅,除日據時代所留下的殘破建築,如建業、明德、崇實、自助、自強(又稱內惟)等新村外,尚有屬於陸軍高雄要塞桃子園第一電信總台的勵志新村,以及龜山腳下第二電信總台的勝利新村,和半屏山新村;這三村的房舍並不是很多,又屬海軍轄區,為了管理方便,自然就順理成章地劃撥給海軍管理。這幾批房屋於二次大戰時,原都屬於日本軍官或士兵們的獨門獨院眷舍,在經過盟軍轟炸之後,屋內的結構可想而知。

民國三十八年中旬,我海軍要重建左營時,除整修建業、明德、崇實、自助等,破房爛屋之外,同時還在軍區的範圍內興造新屋以三夾板和甘蔗板當建材,設計一排十戶,一戶兩間半連帶廚房,面積合計約七坪的眷舍,計有合群、自治、自立、自勉等四個新村,後來又再繼續擴建自助新村,以增加住家的容量。以上這八個眷村,由於範圍全在軍區內,因此都沒有設置粗俗的竹籬笆來圍隔,完全是由警衛營負責這片禁區的守衛,荷槍實彈地站崗,並嚴密把守出入軍區的五個關卡;如果沒有攜帶眷屬証,任何人都不可能越雷池一步,可說是門禁森嚴,自成一個井然有序、夜不閉戶的眷村天地。

在軍區範圍以外,也同時繼續進行復興、東自助等新村的興建。後期為了安頓造船廠修護技師,及修械所技術人員們的眷屬,選在半屏山南麓下再建海光二、三村及創造新村,成為後勤眷舍。此外,軍方又將啟明潭(又稱蓮池潭,也稱春秋閣)及龜山西麓下舊城內的公地,撥配給自長山八島隨海軍撤退來台的漁民們,准許他們申請自建,蓋起了東萊新村;這批山東老鄉住了進來之後,大部分也都轉業至海軍的行列,形成一個半軍半民的獨特眷區。

至於另一批領房租津貼、未配給到眷舍的散戶,則幾乎都混雜分佈在左營區大街的各里鄰內,以及住在鼓山區龍泉寺附近的海軍屬地裡。後來軍方再次同意,讓這些散戶在勵志新村多餘的空地上,申請補助自行加建。而他們多數是稍晚從陸軍轉編到海軍陸戰隊的官兵,目的主要是為了繼續增強海軍兩棲登陸作戰的實力。

民國三十八年中旬,左營眷村的修建大致完成,一直到今天,即使已過了四十年,仍然維持相同的佈局。民國五十三年,海軍眷戶的人數逐漸增加,眷舍已不敷分配,後經由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向因出口香蕉賺了很多外匯的高雄青果會協調,由商會出資在縱貫鐵路左營段南面西側,興造大批平面的木板房屋捐給海軍,並命名為「果貿」以資紀念。因此,曾住過「果貿」新村的眷屬子弟們,應該要永銘感謝蔣夫人的恩澤,和青果商們的功德。

如果以軍區內的「忠烈將士紀念塔」作為地面中軸線,那麼北方的眷村有合群、自治、建業、復興、屏山、明德、自立、海光、創造,南邊則是崇實、自勉、自助、勝利、東萊、東自助、勵志、果貿、自強等,南北共有十八個眷村,加上散居在左營大街內,和龍泉寺附近的眷屬,應該算是有十九個海軍眷村,各村首尾連綿,南北延伸長達十多公里;在民國五十五年以前,這絕對可以說是台灣最大、最集中的一個屬於特殊族群的眷村。

一般將校級軍官的宿舍分配,是依官階的優先順序配與,以明德、建業、自強、崇實等獨門獨院的房舍為主。至於尉級軍官的眷屬們,到大都住進合群、自立、自助等新村內,但在這幾個新村的部分空地裡,也羼蓋了不少士官級的「患難」違章建集。剩下的其餘各村,除了大部分配給士官兵之外,也雜居了少數尉級軍官的眷屬。在這裡,大家彼此不分階級,相互扶持照應、和睦相親,除了分在南、北兩個極端眷村的距雕相隔甚遠之外,其餘每區的村頭與村尾都相鄰近,村村銜接、人際親密,自然傳承了海軍傳統的同舟共濟精神,共同生活了三十年之久。

民國三十九年底,大陸算是完全淪陷,這批片瓦無遮的海軍難民眷屬們湧到了左營,在短短的一年內,眷村就有了這樣慎思的規範和效率,雖然房舍簡陋,但十分整齊、和諧而溫暖,重要的是安頓、收容了將近萬餘離鄉背井的愛國赤子,讓他們存有收復家園的希望。

人就是要努力地活在「希望」裡,更重要的是,因為每了眷村都由當時來台後的首任海軍總司令、陸軍上將桂永清(字率真),給與這一系列眷村以「座右銘」的命名,以告誡官兵做「人」的真諦,和做事的格言,因此數十年後,每位成長後的海軍子弟們,都對國家有多方貢獻,也形成與其他竹籬笆內稍有差異的特有文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