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突圍

民國三十八年元月九日,國軍在歷經兩個月的「徐蚌」會戰之後敗了,也總算結束了兄弟之爭,蔣總統被迫在元月廿一日下野。三個月後,在首都南京即將淪陷的前幾天,海軍發生了兩件與往後「台海」保衛生死戰息息相關的重大事件。

同年四月廿一日,江陰要塞司令被中共用黃金收買,倒戈叛變;江陰岸砲全反過來指向國軍,切斷了長江河道往下游出海的咽喉,情況危急。當日,英國在一天之內,連續派了三艘戰艦自上海赴南京撤僑,但都因遭到岸砲的猛烈轟擊,死傷慘重,無功折返。就像電影《六壯士》裡描述二次大戰時,因希臘愛琴海內那華隆島上的巨砲阻絕了卡洛島水道的出口,導致島上兩千名英軍只能坐以待斃的情節一樣,江陰要塞困死了泊在長江南京水域燕子磯內的我海軍艦隊,使整個艦隊根本無法航出東海,進入太平洋。

次日中午,南京軍區海軍艦隊的林指揮官,因心中非常恐懼,且已懷有投共意圖,遂召集泊區內的十餘位艦長,在「永嘉」旗艦上開會,隱約透露自己想倒戈的想法,並希望各艦長都能全力配合。會議結束後,便將旗艦移往「惠安」號。此時,「永嘉」號艦長陳慶堃少校把握了機會,私下主動與「永修」號艦長桂宗炎少校簡短交換了意見,決定趁黃昏暮霧不利於航行,也不利於岸砲瞄準的優勢,共同衝往鎮江安全區域。兩位艦長返艦之後,就各自做了準備;陳艦長立即命令輪機長鄒弘達上尉,率同通信官王業鈞中尉,乘小艇到「永修」艦,共同研商通信網路的使用,決定秘密更換頻道,以便在突圍時能相互聯絡。這兩個小夥子在工作完成回航返艦時,又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乘坐小艇,沿著泊區內的河道,向有相熟的同學或朋友在艦上服務的艦艇喊話,希望大家一同來共襄盛舉,結果就這樣有了永定、楚觀、聯榮、聯勝、聯華、武陵、美亨、美樂、逸仙、信陽、營口、永績、興安、威海等十四艘軍艦的響應,再加上永嘉、永修,一共有十六艘戰艦升火待發,靜待進一步的動向。

天色漸昏,薄霧沿江飄起,陳艦長以船上需補給,必須靠泊「興安」艦為理由(註一),率先起錨,並隨即增速朝東航去,完全不理會旗艦燈號所傳來的制止命令。接著,其餘十五艘軍艦,也相繼加入這「突圍」的行列,衝往鎮江(註二)。這時江陰要塞已發覺,但令人納悶的是,要塞並未向我艦隊開砲攻擊,或許那重利的叛軍戴司令,只不過是想做根「牆頭草」,以換取討好兩邊的心態罷了(大陸淪陷之後,該叛將即被中共槍決)。

話說當突圍艦隊駛近瓜洲時,立刻遭到中共兩岸火砲的猛烈轟擊,而這十六艘戰艦也毫不客氣地實施艦砲岸轟,英勇地邊戰邊衝。就在這段生死交戰的航程中,不幸有永績、興安(註三)、威海等三艦遭岸砲擊中,起火沉沒;其餘各艦則有如「十三太保」般驃悍,成功地「突圍」,於次日(廿三日)清晨抵達上海。好險,若再晚上幾個小時,待南京失守後,就出不來了,真是應了天意與人和,就這樣保存了我海軍大半艦艇,繼續維持國軍的海上戰力,而中共夢想消滅國軍的奢望也成了泡影,更成為往後捍衛「台灣海峽」,不讓共軍越雷池一步的鐵甲屏障。

我海軍「長江突圍」這役的壯舉,贏得國際人士的讚賞,這支中華民國海軍艦隊,更被美國海軍揚譽為「鞭炮艦隊」(Firecraker Fleet),洗刷了我海軍最大(有五千三百噸)的輕巡洋艦「重慶」號投共的恥辱(註四),挽回我海軍的聲譽。陳艦長勇敢忠貞、甘冒生死之險的行為,不但確保了我海軍主要戰力,使得海軍總司令陸軍上將桂永清定了心,更贏得三軍將士及百姓們的認同和肯定,立即獲總統蔣公榮頒,授與海軍第一枚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自此以後,陳慶堃艦長就一直是我海軍官兵,及第二代海軍子弟的「英雄偶像」。

我海軍自創始以來,已超過了半個世紀,但只有兩位軍官曾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的殊榮。另一位獲得同等勳章的梁天價將軍,其英勇事略,我們將在後面「大陳」島戰役的章節裡,做摘要的概述。

這枚至高榮譽的勳章,代表一個軍人要歷經生命、責任、榮譽和視死如歸的英勇戰績,以及全國軍民輿論的評鑑,才能從最高領袖手中,無愧地承接。所以在此特對「青天白日」勳章之神聖與榮譽的精神加以詮釋,以示對該枚勳章的尊敬。

「長江突圍」的第三天,四月廿五日,編號DE—廿一的護航驅逐艦,掛著中華民國國旗的「太康」軍艦,靜靜泊在浙江省的象山港內,準備於午後五點,恭迎已下野的蔣主席蒞臨。

登艦之後,「太康」艦長黎玉璽上校便忠心耿耿、負責盡職地跟隨著領袖,馳赴上海督導戡亂保衛戰,並巡視東南沿海一帶的防務。而這也使蔣公再次產生了信心,認為海軍的戰力仍十分堅強,絕對可以在海上阻截共軍的追擊,因此決定暫時退守台灣,將這個島移作復興基地。六月六日,往後俗稱斷腸時的那天,黎艦長再次陪同蔣公自高雄港出海,巡視壽山海域的險要,返航進入「左營」軍港。沒多久,在民間就流傳著「玉璽在,江山存」的偈語,彷彿正將一幕幕忠與勇的事蹟,活靈活現地呈現至我們眼前。

以上這兩則真實故事,讀來或許並不覺得怎麼稀罕,但在我們小小童年的心坎裡,每次聽到大人們說起,都感到無比的震撼與歆羨。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廿三日,是首都南京淪陷的日子,但為了信仰,為了自由,為了保護家人,為了收復故園的希望,國軍仍然留在大陸各處,繼續與共軍做生死纏鬥。然而在退、撤退、不斷地退當中,這個希望逐漸步入幻滅,人人都心焦、慌忙地在避逃和等待。不久,接到了去「台灣」的命令。唯有在這個島上,仍存有一線生機,可做臨時的喘息,或許尚能再燃起復國返鄉的希望,當時的大家也只能嘆口氣:唉!我們去台灣吧!

於是,就在這段「轉進」的過程中,國軍和眷屬們一起蜂擁地來到了這個陌生、碧綠,有好多香蕉、稻米、楊桃、芒果、西瓜,具有溫暖氣候、四季如春的美麗「寶島」——台灣。

筆者有幸於民國八十年擔任薪公秘書之職長達十年,在閒談聽訓時,偶有一次機會問起將軍有關先總統蔣公生前對「玉璽在,江山存」的偈語十分執信的傳說,是否屬實;滿頭白髮、已高齡八十五歲的老將軍笑著說:「我也聽過這種傳說,但不太清楚,也無法證實。」筆者個人認為,很早以前在學校裡及軍中,老師和長官們天天都會點名,而學生、部屬則都會抬頭挺胸、精神飽滿地大聲喊「在」來回覆,以後又有一段時期,被改為答「到」來回應,但現在統籌都是用「有」來回答了;有可能是蔣公在早期的一次點校中,因浙江語調對「黎」字是發短音,韻律不高,可輕聲帶過,而「玉璽」是古老鎮國寶物、帝王之印信(見《三國演義》第六回),當然喊起來就十分響亮,而壯年時的薪公,他的回答一定是大聲地喊「在」,再加上場面肅穆,因此人們僅聽到了「玉璽,在」的鏗鏘鑠語,並且受到文人、墨客、將士們的聯想和渲染,於是創出了這段佳事神話。

偶爾想到這個答案的正確性,絕比不上薪公待人的謙虛與厚道,及做人做事的力行與踏實,才能贏得長官和部屬們的信任,這應該才是最正確的標準答案吧。

註釋

一、「興安」艦是一艘由登陸艇LST改裝成的修理艦ARL,是我國於日本投降後,最早訪問日本橫須賀港的軍艦。

二、其餘沒有跟進突圍,仍留在南京的九艘軍艦及十六艘砲艇,便於次日成為中共開國的海軍艦隊,而中共也將四月廿三日這天訂為海軍節。

三、該艦被救起的官兵,在往後的大陳島保衛戰中,充分發揮了艦艇修護技術。

四、「重慶」號叛逃時,仍有部分離艦休假的官兵不在此列。一個月後,民國三十八年三月十九日,該艦在葫蘆島被我空軍炸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