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左營

八歲隨父母來到高雄,在兩岸開放之後,每當有人問起:「你的故鄉在哪裡?」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左營。」

大約在三百四十一年前(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明朝遺臣鄭成功從台南的鹿兒門登陸,驅離了當時佔領台灣的紅毛荷蘭人,並統率了六軍(註一)。之後大軍繼續沿海岸南下,抵達了「蛇山」(清末稱打狗山,今為壽山),其中左軍以龜山與蛇山山麓下的興隆莊為中心,負責守住龜、蛇兩山之間的隘口(註二),而延平郡王則繼續再置前軍向南方屯兵,又讓後軍、右軍、中軍及攻擊性的水師,各倚犄角,佈防在左軍之北,無險可扼的嘉南平原上,於是就有了前鎮(前軍)、後勁(後軍)、左營(左軍)、右昌(右軍),以及中軍統領水師所在的援中港(原稱溪中港)等相關地名的產生。

若以軍事佈局的方向來看,左營東有半屏山屏障,主軸面海,西向祖國,而左營就位在這個戰略環鍊的中點樞紐。

二次大戰時,左營港是在台日軍的海軍基地,海軍的權力幾乎控管並涵蓋了整個台灣南部,包括土地、行政、生產、作戰、指揮等單位,甚至連民生用的自來水廠,以及岡山軍用機場和屏東大鵬灣的水上飛機,也都屬於海軍的管轄區。在早期的地圖上,都只註明左營、舊城,或興隆莊,不過並不會標示港口位置。

左營港,位於高雄壽山北端的山腳深凹內,又有柴山屏障,地形相當隱秘、險要,再加上壽山南端高雄國際港的干擾,一般在空中或海上,很容易忽略左營港的存在。就因為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左營港在日據時代就已被建設成海軍基地,並精心設計規劃了一個具有指揮、訓練、修護、補給等機能的權力中心,將腹地儘量延伸,擴大「禁區」的面積,以遏止被窺探的危機,而這個組織結構範圍,就是所謂的「左營軍區」。

據說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當火車行經左營區段時,乘客都必須拉下車窗上的木隔板,以防止軍事機密及地形的外洩,不但為左營增添了幾分神秘氣氛,也彰顯了左營地位的重要。

註釋

一、唐詩內由白居易所寫的<長恨歌>裡,即有「六軍不發無奈何」的詩句。

二、古時候認為龜、蛇是代表天關地闕玄武的意義,由此可知「左軍」的關鍵及特殊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