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奉令搭車往藍伽,那是印度比哈爾省的一個小鎮,普通地圖上根本找不到。放眼四望,土地貧瘠,只是一片丘陵地帶,光禿禿的小山,稀落的樹林和村莊,十分荒涼。
夏天最熱的時候,太陽像大火球,把地面烤得好熱,草鞋踏在地面,腳板心都有燙熱的感覺。一路看不見半棟樓房,或兩三間連在一起的平房,我懷疑自己是否到了印度西部的沙漠。大夥兒出了火車站,都覺得有些失望,有的人還說:「也許藍伽距車站還有一段距離,往前走著瞧吧!」這都是在自我解嘲。
部隊集合出了站,走在一條砂石堅硬的公路上,不到五分鐘,就看見左邊一塊空曠的坡地上,搭著幾十列整齊的小帳篷,好像我國古代出征塞外的軍營。我想該不會分配在這裡面住,那才烤得難受呢。
果然在另一端,還有很多寬大的深紅色的磚造營房,有游泳池和電影院,帳篷只是暫時搭來應急的,專門接待新到的部隊。英國人現在似乎已改變了態度,處處都為我們事先作了妥善的安排,補給也非常充分。
聽說這個營房,原先是用來關日軍俘虜的集中營,周圍三十平方公里,用鐵絲網圍著,請問該用掉多少鐵絲?有必要嗎?日本俘虜早已遣送回國了,何以仍保留此一軍營。原來現在這個地方,真的改為中國軍隊「藍伽營區」了,外圍的各要點,都由英國的裝甲旅來把守,看住我們。他們似乎對盟國的部隊,還是不大放心,由此可見英國人是多麼小心眼。心裡想到這些就煩,就感到很彆扭。
總算還好,司令部是分配在一棟樓房裡,辦公桌椅、床舖、衣櫥都有,設備還不錯,就是陳舊一點。各營區間的連絡,縱橫都是平坦的柏油路,交通非常方便。除了營區中央為營房之外,四周都是草黃色的帳篷,裡面存放著木板式的床舖,白蟻在上面橫行無阻,那怕是有人在上面睡覺,枕頭和鞋子裡都變成了隧道。那些白蟻比什麼都討厭,就是沒辦法根除。
我們到的時候,正好是印度的夏季,太陽威力之大,令人咋舌。誰光著身子,在太陽下曬兩三分鐘,就會脫掉一層皮。加上在空曠中的帳篷,毫無隱蔽,白天根本就沒法進去,只有清晨和傍晚,太陽在地平線下,氣溫下降,比較涼快一點,才敢進帳篷去拿東西。所以午睡多半在樹蔭下打盹。唯有晚餐後,到小河邊去洗澡,才是一天最痛快的時刻。
最初的幾天,是發被服換裝備,生活還沒有上正軌,只是讓我們過適應環境和整理環境的日子。中國軍隊的老套,在營區前後的空地上,要種一點花草,來點綴一下。構想雖好,可是這裡的水卻很寶貴,除了營房中有自來水,帳篷區和沙漠一樣乾燥。每天早上由水車送水來,裝在水櫃裡,是專供炊事用的。官兵洗臉、沐浴和澆花用水,都得自己去解決。所以每天黃昏,一隊隊士兵,都向車站邊的小湖,或者是營區外的小河,以及美軍營房後的自來水龍頭,這三個地方去打衝鋒。大家洗完澡,洗完衣服,還得用大號罐頭、面盆、水壺等容器,盛一些水回來,準備明日之用。天熱而缺水,痛苦可想而知。
整編後的部隊人數,卻感不足,至多六七成而已,尤其是特種兵,可說是根本沒有,一切都得從頭做起。部隊的裝備補給,依據盟軍的規定,在整訓期內所用的糧彈、被服、油料等補給品,全由美方供應。除彈藥及特種器材,直接由美國運補外,其餘均委託英方代辦,就地採購補給,而所用的經費,在租借法案中彼此轉賬。即英付美賬,美再付中國賬,連官兵的薪餉,也是由英方負責供應,每月按時發放。官兵的被服,大部分是毛織品,和英軍一樣,毛毯、蚊帳、衣服和日用品一概俱全。尤其是那件米黃色十字布的襯衣,因為有洞通風,穿起來較涼快,故而最受歡迎。可是那一雙皮鞋,足足有兩斤重,無論是質料和樣式都很好,恐怕穿上十年八年都沒問題,走在路上格格的響。因為尺寸不太合腳,穿起來準會磨破腳後跟,所以大家都不去穿它,倒是那雙膠鞋,打球或出操都很輕便,不傷腳,又舒服。
我們從國內所帶來的那些槍枝,不但陳舊殘缺,而且子彈又少,樣式又複雜,實在不能再用了。於是一律收繳送庫,由美方按美軍編制配發新式武器裝備,不僅武器新式,器材齊全,而且補充容易。師有七五山砲兩個營,每營有砲十二門。一〇五榴砲一個營,也是十二門。團有四二迫砲連,計十六門,戰防砲連,計十二門。營有八一迫砲一排,計四門,火箭砲一排,十六門。連有六〇迫砲一排,計六門,還有火焰放射器六具。軍官佩帶四五手槍,士兵有三〇步槍和卡賓槍、衝鋒槍等。因此,一師的火力,較之國內一個軍的火力還要強大,真是當時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
但最煩心的,還是訓練問題,既是美械,就得採取美式訓練,而他們那種基本動作,往往與國軍不同,唯恐浪費時間,收效不大,所以有關精神教育,以後步兵基本教練,均由我國軍官負責。其餘的特種兵技術訓練,則全由美國教官負責來教。可是言語不通,是最大的困擾,於是翻譯官就成了最熱門的人物。他們的待遇高,生活也愜意,經常和美國人在一起打交道,又能到美軍合作社去買便宜的東西,還有吉普車坐,不用走路,真夠神氣的。
漸漸地,部隊人數增多,操場也不夠用,於是在營區附近,砍掉了許多矮樹草叢,建築幾個範圍較大的訓練場和靶場,好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耍得開來。
當時,印緬盟軍總指揮部之下,設有一個訓練中心,是由美國馬克甫將軍來主持的,其中設有砲兵、工兵、戰車、通信、汽車、衛生、馬蹄、馱載等訓練班,分期召集我國官兵輪流受訓。訓練方式,係採用講解、示範、演習三個步驟,根本沒有課堂,只有野外教練,教你如何來做。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些道理是不講的。
每日清晨,部隊用過早餐,美國教官及助教,便率領著受訓的人員,攜帶教育器材,至教練場地或野外,操作演練,一個個做到熟練為止,絕不紙上談兵。訓練時間的長短,要看技術的難易來決定,少則兩三週,多則七八週。在結訓前都由美國教官,主持技術測驗,及格的人,發一張精美的畢業證書,絕不馬虎。
戰鬥教練,則以適應將來緬北地區叢林中作戰為主,特別注重山地戰、森林戰、遭遇戰的訓練。如爬山、爬吊桿、攀樹、開路、架橋、武裝渡河、游泳,操舟等技術,以及搜索、偵察、埋伏、襲擊諸動作,無不加以反覆演練。還有武器的保養,槍枝零件的更換,夜間盲目裝卸等,都得人人會做。一切都是在為著森林戰鬥作準備,這些課目都是國內所沒有操練過的。
射擊教育,是美軍特別注重的項目,要想打勝仗,就得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主要的就是槍法要打得準。一槍一個,只要槍響,不死即傷,要練到百發百中的地步。彈藥多的是,隨便打!打得不好,可以連續打幾次。美國教官從不考慮彈藥的消耗,在這種天天打靶的訓練下,連炊事兵也能命中紅心。軍官的手槍射擊訓練,更沒有一定的形式,只要把基本射擊打完,就可以打活動目標,看著樹上的小動物,一連幾槍,把它打下來。美國教官會走過來,拍拍你的肩膀,笑著說道:
「頂好!頂好!」
通信的方式雖多,旗語暗號,有線電,無線電,電話,電報,傳令,飛機空投等。但在作戰中最常用的,就是近距離的旗語,或者是閃光器,隱蔽的地方,可以用無線電連絡。森林中翻山越嶺,有線電架設的機會很少,也多使用無線電。所以對通話和密語,變成了每一個官兵必修的課程,不再專靠少數的通信兵了。誰都會使用,誰都會講話,這樣一來,通信自然靈活多了。因此,美國教官要求得特別嚴格,必須人人過關才行。
砲兵,因要計算和使用儀器,所以頭腦比較靈活,以及知識程度較高的士兵,都被選出來當砲兵。為了計算發射的速度和時間,每一門砲,都配發有一隻夜光錶,這是最受歡迎的東西。而他們最大的難處,則在駕馭騾馬,因為在山地叢林中作戰,沒有公路可以牽引,必須將砲身砲架分開來,由騾馬來馱運。所以砲兵一方面要會馭使馬匹,一方面還得跟著馬走,引導牠前進。若是對馬的習性摸不清楚,一時獸性大發,不但會丟砲,而且還會踢傷人,多少有一點危險。許多膽小的人,志願請求去當步兵,以免惹這個麻煩。
車輛,是部隊機動的主力,在我們部隊初到時,只撥給我們四部車子,成立汽車隊,專門負責各項勤務支援,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只好人換班、車不休息來應付。就這樣,當駕駛的會感到吃不消,汽車實在太少了,與兩個師所需的勤務,不成比例。不知美國人的意思是什麼,幸好有英國的輜汽部隊來支援,不過他們都是使用短頭的黃色車,專供熱帶沙漠使用的車子。看起來很不順眼,車頭短,輪胎大,車身高,載重量又小,開不多久,水箱中的水就會沸騰起來,不得不停下來休息。英軍到各營區去送給養,都是用這一類的車子,駕駛清一色印度人。
他們對搜索部隊的訓練,更是特殊,從徒步訓練到快跑,再令其騎自行車,駕駛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