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戰爭,像一團烈火,永遠在世界各個角落燃燒著。儘管大家都在想辦法撲滅它,但時常適得其反,反而助長了火勢的蔓延,越燒越盛,愈演愈烈,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類似乎是最愚蠢的動物,某些人壓制正義,因而導致戰爭。

只要冷眼旁觀,那些爭生存,爭自由,反奴役,反強權的戰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人們為了爭取這些基本權利,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堅決奮戰到底。

本書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三十多年前,由民國三十一年起,到三十四年抗戰勝利止。地點是印緬邊界叢林。主角是藍鷹兵團熱血的中華兒女。故事內容充滿驚險刺激,有血淋淋的事跡,轟轟烈烈的戰爭。有驚心動魄的場面,更有可歌可泣的鏡頭,以及異國風光,兒女情長。還有蠻荒地區的逸聞掌故。尤其難得的是,本書更提供了珍貴而翔實的史料。

這一支國軍勁旅,是經過千錘百鍊的。他們曾在上海參加一二八戰役,後隨戰局而播遷,駐紮在貴州都勻整訓待命。由於裝備好,士氣高,所以納入了中國遠征軍的戰鬥序列,開赴印緬作戰。他們肩負新的戰鬥任務,感到無上光榮。

三年多的漫長歲月中,全體官兵,在火辣的陽光下,鍛鍊戰技。不管流了多少血汗,他們都毫不在乎,只希望在反攻戰爭中,一顯身手,報效國家,就心滿意足了。

國軍在緬甸印度的戰鬥,是近代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頁。那些征服大自然和英勇殲敵的故事,使日寇都敬佩不已,可是國人知道這段事跡的卻不多。尤其是年輕的一代,更不知道有這一回事。

概括來說,藍鷹兵團在緬印作戰,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是民國三十一年春,部隊由黔入滇,開往緬甸。當時中國遠征軍聲勢浩大,共有八師之眾。先是準備協助英緬軍來阻止日軍進犯,但因右翼為日軍鑽隙突進,攻佔了臘戍,切斷我軍後路,不得不翻越無人山區,西進入印度,由英法爾輾轉到了印度哈比省的藍伽整訓。藍鷹兵團結束了保衛緬甸的戰爭,而與新二十二師合編為中國駐印軍。

第二階段,是由民國三十二年十月,國軍以列多為基地,發動緬北攻勢,仍由藍鷹兵團打先鋒,通過野人山,掩護築路,並向胡康、孟拱河谷挺進,奪取密支那和八莫,再分兵南下,掃蕩鐵道走廊。直到民國三十四年三月攻佔臘戍西保,打通了中印公路,凱旋歸國。

這兩次作戰性質,完全不同。前者為保衛戰,是守勢的,後者為反攻戰,是攻勢的。實際上,則是由於第一次的挫折,才有第二次的勝利。其中以仁安羌油田解英軍之圍,以少勝多,名震全球。瓦魯班戰車出擊,大顯神威,使日軍跪地求饒。密支那的攻城,孟拱、南坎、八莫的迂迴包圍戰,都能一舉成功,使敵人膽戰心寒。這都是國軍遠征異域,所創下來的光榮事跡。

在整個戰役中,以藍鷹兵團作戰最為艱苦。第一次任後衛,掩獲第五軍回國;第二次任前衛,作了開路先鋒,戰鬥更為慘烈。兩次緬戰,作者均隨部隊行動,故本書所述各事,均為作者親身經歷,再加上近年來所蒐集的一些史料寫成。作者撰述本書,主要目的在向國人作一有系統的報告,使那些英勇的事跡,那些為國捐軀葬身異域的英魂,不致被後人遺忘。

從歷史方面來觀察,中華民族決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但當敵人壓迫過甚,中華民族必也奮不顧身起來應戰。八年對日抗戰,全國軍民團結一致,奮戰到底,視死如歸,為我們民族帶來了無比的信心。

當我們重新踏過野人山時,眼見高山深谷中,那一堆堆的白骨,正是我們第一次轉進時,因傷因病未能跟上隊伍的弟兄的遺骸。他們默默地為國犧牲,面對那些白骨,不禁悲從中來,熱淚如雨點般淌下。古今中外,征戰異域,能有幾人回的感慨油然而生,久久不能釋懷。我們記住了這筆血債,立志向敵人索回,為那些死者復仇。

一個真正的戰鬥者,必須穿過泥濘和血泊,硝煙和流火,必須體驗艱困的環境和痛苦的生活,才能使人性的根鬚,和祖國的土地相連在一起,才顯得出堅毅的民族靈魂,和中國革命軍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缺乏生活和戰鬥的經驗,那麼,所謂戰史,只不過是一片迷茫的色彩。基於炎黃子孫的良知,我寫出這些為史家和學人所忽略的一連串的故事,希望藉此為國軍做個見證,中國遠征軍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英勇善戰的部隊。

不管別人是怎樣的看法,我都要竭盡力量,將我所知的真相,赤裸裸地展示在讀者朋友的面前。更盼望參加此一戰役的袍澤兄弟,不吝批評指教,使本書更為完美。

羅曼六十八年雙十節記於桃園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