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一九八○年對大西洋戰役的歷史研究

鄧尼茨海軍元帥的《十年與二十天》這部著作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點,就是它不同於大多數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憶錄:這些回憶錄的大多數作者幾乎只能根據回憶或個人的一些札記撰寫,而鄧尼茨海軍元帥一九五六至一九五八年撰寫的初稿是以他本人擔任潛艇部隊司令時的戰爭日誌為依據的。因此,他在敘述事實經過,尤其是潛艇戰的經過以及當時他對形勢的看法和作出的決定等情況時,必然不會像他的大多數陸軍和空軍同事那樣只憑自己的記憶。因為原稿是作者直接從施潘道監獄釋放後開始寫的,所以他對十年、二十年的經歷的回憶很少攙雜著他事後從談話和出版物中所得到的認識。因此這部回憶錄有助於進一步直接加深對戰爭日誌中一系列內容的理解。一部敘述事實準確可靠、具體而生動地專門反映戰爭時期各種考慮和想法的回憶錄就是這樣產生的。對於歷史研究工作來說,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因而作者和出版社曾決定,對現在出版的第七版不作修改,這種做法理應受到歡迎。但是,該書從第一版問世後已有二十二年之久,在這些年中進行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當時人們還沒有的一些重要認識,因此,在這篇後記中向讀者概要地介紹一下目前國際上對大西洋戰役的歷史研究情況還是有必要的。在關於同盟國的無線電偵察問題的秘密檔案披露以後,這種國際性的歷史研究已進入對以前所瞭解的情況作重要修正的階段。

鄧尼茨海軍元帥在開始撰寫他的著作時,除了根據他的戰爭日誌外,還藉助了他女婿京特.黑斯勒海軍中校在戰後頭幾年利用部分德國檔案為英國海軍部所寫的調查報告。黑斯勒海軍中校從一九四〇年開始擔任潛艇艇長,後來在潛艇部隊司令的參謀部任首席海軍總參勤務軍官。報告中把潛艇戰劃分為八個階段,這種劃分在五十年代的專業文獻中已得到廣泛的承認。這八個階段間的轉變都是與當時某個有重要影響的戰役變化相聯繫的,有些則是因為採用新技術兵器而引起的。具體劃分情況如下:

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〇年六月為潛艇戰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只有極少量的潛艇在英國周圍水區和比斯開灣海域單獨行動。開始只有部分同盟國和中立國家的商船以護航運輸隊形式編隊航行,因此潛艇可捕捉大量單個目標。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一月和一九四〇年二月最初幾次關於集群作戰的嘗試,雖然證明了作戰指揮機關的計劃是正確的;但由於潛艇數量太少以及魚雷失靈等原因,這些嘗試幾乎毫無成效。

佔領挪威和法國西部使潛艇得到了新的有利基地,在一九四〇年七月至一九四一年三月的第二階段中,潛艇從這些基地出發,採用集群或「狼群」戰術對付往返於北海峽前方海域的護航運輸隊,並取得了重大戰果。由於敵方把驅逐艦派去防禦對方可能的入侵行動,這些護航運輸隊的護航兵力很弱。在這個階段,德國重型水面艦隻也參加了北大西洋的經濟戰。

一九四一年春,英方認為要緩解入侵的危險必須集中反潛力量,尤其要集中北海峽前方地區的近岸引導飛機。這樣,潛艇不得不在一九四一年三月至十二月的第三階段向大西洋縱深地區轉移,在那裡潛艇配置成偵察幕在遼闊的海面上大範圍搜索從六月份起在哈利法克斯—英國航線和弗里敦—直布羅陀—英國航線上航行的護航運輸隊。在這個階段,美國海軍也開始逐步參與海上作戰。

一九四一年下半年潛艇戰戰果大為減少,此後隨著美國的參戰,潛艇在一九四二年一月至七月的第四階段,在打擊美國東岸海區無護航的往來船隻的歷次作戰中,開創了它們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鑒於敵方在西大西洋採用了護航編隊,潛艇部隊指揮機關被迫把作戰重點重新轉移到北大西洋護航運輸隊的航線上。在一九四二年七月至一九四三年五月的第五階段中,那裡的潛艇群與擁有海空護航兵力的護航運輸隊展開了決定性的搏鬥,這場搏鬥的勝負越來越取決於技術發展的水平。在一九四三年三月同敵護航運輸隊作戰中取得最佳戰果(當時同盟國總體戰略的支柱——護航編隊遇到危險)之後,一九四三年五月潛艇戰卻出人意料地很快失敗了。潛艇戰失敗的原因是敵護航艦隻和飛機裝備了新型九厘米波雷達和在北大西洋加強了空中掩護力量。

第六階段(一九四三年六月至八月)之後,單艘潛艇規避到一些較遠的海域,以尋找敵兵力薄弱之點。一九四三年九月至一九四四年五月,同盟國企圖封鎖比斯開灣海域的潛艇,於是開始了潛艇戰的第七階段。在這個階段,由於採用了新技術和新武器(雷達探測裝置、高炮、音響目標搜索魚雷),潛艇部隊指揮機關打算先使北大西洋,後使直布羅陀航線上的戰局再次出現轉機。但在取得了短暫的初期戰果之後,嘗試又失敗了,使本來想通過擴大潛艇戰盡量牽制同盟國強大海空兵力的意圖無法實現。

最後,第八階段從同盟國一九四四年六月入侵諾曼底開始直至一九四五年五月戰爭結束。在這個階段,德國海軍力圖使用裝有通氣管的潛艇在平靜的近海海域實施水下作戰,給同盟國的補給品海上運輸造成損失,並盡量牽制敵強大的護航兵力,但主要目的是為正在建設中的新型快速潛艇部隊的使用積累經驗。然而同盟國實施戰略空戰的結果,使我方大大推遲了新造潛艇計劃的執行,最後在同盟國東線和西線軍隊的衝擊下我方前線出現了崩潰的局勢,這樣一來,任何企圖採用新型的,能抵消同盟國優勢的技術來重新恢復潛艇戰的想法都成了泡影。

通過對黑斯勒的研究報告和潛艇部隊司令的戰爭日誌的分析,人們得出的印象是,潛艇戰發生決定性轉折的主要原因是敵方在探測手段方面因裝備了九厘米波雷達而出現了技術上的突破,其它因素都是次要的。這種雷達能使潛艇在夜間攻擊護航運輸隊時照樣被發現,並迫使潛艇在敵空中掩護區內日夜潛伏在水下。於是,德國的狼群戰術或集群戰術(這種戰術是德國在北大西洋主戰場的戰略基礎)便無法得到運用。這個觀點像一條紅線貫穿在英美直至五十年代中期公開發表的著作中,因此沒有理由對這種評價加以懷疑。

在作出上述評價時,下述事實無疑起了作用:對大西洋戰役的分析首先是集中在同護航運輸隊的作戰上;在這些作戰中不是潛艇擊沉大量商船,就是護航運輸隊的護航兵力使潛艇遭到重大損失。因為從一九四三年起,在打擊護航運輸隊的戰術階段,護航艦隻和飛機的雷達事實上起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參戰雙方在回憶中特別強調這方面的因素是不難理解的。但是這種定位雷達的使用是可以很快被察覺到的。由於人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雷達測位上,使其它兩個因素幾乎被忽略,這兩個因素導致避免了同護航運輸隊的作戰。

由陸上潛艇部隊司令的中央指揮所操縱的用以對付護航運輸隊的狼群戰術,其成功的關鍵主要取決於首批駛近護航運輸隊的潛艇能否有正常地發出保持接觸的信號。潛艇部隊司令利用這些信號則可把集群中的其它潛艇引向目標。對於發出這種保持接觸的信號,開始人們還有顧慮,但後來終於毫無顧忌了,因為一九四〇年和一九四一年的經驗證明,從陸上測定的這些信號的方位顯然是太不準確了,因此不能作為護航艦艇實施反潛作戰的依據。技術部門在答覆我們的詢問時說,同盟國要成功地製造出一種小型的、在護航艦艇上使用的、在幾秒鐘內能準確測出短波信號的測向儀,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同盟國經過堅持不懈和目標明確的研製工作,竟然達到了這個目的,並從一九四二年起越來越多地在護航艦艇上安裝了這種設備。後來的事實證明,幾乎所有被潛艇發現的護航運輸隊都測出了潛艇發出的第一個保持接觸的信號或第一批保持接觸信號中的某個信號。這些護航運輸隊由一艘或幾艘裝備HF/DF型短波測向儀的護衛艦護航,沿著定向射線行駛的護衛艦有規則地把潛艇逼迫到水下,使之與正在改變航線的護航運輸隊脫離接觸。這時,由於敵方唯一的一艘裝備有HF/DF型測向儀的護衛艦常常落在後頭,因此便於另一艘潛艇及時地跟上,並與敵保持接觸。如果另一艘潛艇不能及時跟上,那麼敵護航運輸隊就會逃走。於是,許多護航運輸隊雖已被潛艇偵察幕發現,但還是逃之夭夭。

另一方面,在詳細研究一九四二年七月至一九四三年五月與護航運輸隊作戰的過程時,人們發現,對那段時間之前的雷達的實際作用估計過高。直到一九四二年年中,大多數同盟國的護衛艦還裝備一點五米頻率的雷達,在能見度正常、風浪較小的情況下這種雷達只能捕獲從潛艇指揮塔到護衛艦桅尖或煙囪這段目視距離之內的潛艇,這樣在敵人發現潛艇之前,潛艇就先發現了敵人。只有在能見度很差或大霧瀰漫時以及潛艇什麼也看不清的情況下,護衛艦才能「看清」潛艇,而且經常給潛艇帶來嚴重後果。直到一九四二年底,由於英國護衛艦採用了九厘米波長的雷達(加拿大護衛艦到一九四三年才裝上這種雷達),同盟國的護航形勢才略有改善。但是,同盟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